洛陽畫像空心磚體量宏大,長度85~165.5厘米,寬45~85厘米,厚14~20厘米??招拇u通常有六個面,兩個主面(大面)、兩個側(cè)面和兩個相對較小的端面,畫像通常印在空心磚的兩個主面上。主面的整體畫像(畫面)一般由數(shù)量不等的單體畫像構(gòu)成。單體畫像的種類有人物、馬、鳳鳥、龍、虎、豹、鶴、雁、獵犬、鹿、獵隼、樹木、猴等二十多種,由于單體畫像之間沒有界線,所以整個畫面給人渾然一體的感覺。洛陽畫像空心磚的畫像內(nèi)容非常豐富,因為不少種單體畫像本身就有一定的意義,如持戈、持戟的武士畫像具有守護墓主的意義,鳳鳥、仙鶴畫像具有祥瑞、延年的寓意,龍、虎畫像是驅(qū)兇辟邪的神獸等,一些單體畫像又被工匠精心設(shè)計地組合在一起,形成復合畫像,進而產(chǎn)生了更加復雜的新內(nèi)容,如手握繩索的人物畫像和虎畫像,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馴虎圖,挽弓射箭的射手畫像和奔跑的鹿畫像,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獵鹿圖,幾位拱手而立的人物畫像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揖讓圖。經(jīng)過考察,洛陽畫像空心磚上的畫像內(nèi)容大體可分為現(xiàn)實生活和祥瑞辟邪兩大類。
現(xiàn)實生活類的畫像包括表現(xiàn)禮儀活動和社會風尚兩方面的內(nèi)容。
漢武帝即位后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政策,官府開始以儒家的經(jīng)書教義作為選官、用人的基礎(chǔ)和標準,儒家倡導的禮樂文化逐漸得以復興,這在洛陽的畫像上也有反映,如磚上的田獵畫像和揖讓畫像。田獵畫像表現(xiàn)的是軍禮中的射禮。我們知道在先秦時期,田獵是一項具有軍事意義的禮儀活動,是君主訓練軍隊、檢驗軍隊的重要方式,也是獲取各種禮儀活動所需犧牲和禮物的方式之一,漢代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圖一是武士天馬獵雁磚,磚上的獵隼、獵犬與鴻雁畫像表明此磚是以捕捉鴻雁為目的的田獵活動。鴻雁與人類生活關(guān)系非常密切,古人認為雁是一種仁義誠信和志向高遠的佳禽,在古代的許多禮儀活動中都用到雁,而且是活雁。《儀禮·士相見禮》中規(guī)定“下大夫相見以雁?!薄秲x禮·士昏禮》中有“納采納吉,請期皆用雁?!币馑际羌墑e比較低的大夫初次相見時要互相贈送雁,士人結(jié)婚從頭到尾經(jīng)過的六道程序(六禮)中有三道程序,男方要給女方送雁??梢娧阍诠糯且环N具有禮儀意義的禽鳥。獵隼是一種猛禽,這塊磚上的畫像說明至遲在西漢時期獵隼已被馴化。圖二是人物射鹿駿馬仙鶴磚,左半部分的畫像表現(xiàn)的是獵鹿活動,一名弓箭手身穿短襦短袴,足穿絇履,呈跪蹲狀,上身反轉(zhuǎn),瞄準雙鹿張弓欲射。雙鹿并肩奔跑,外側(cè)是昂頭奔跑的雄鹿,里側(cè)是驚恐回頭張望的雌鹿。圖三是彀騎猛虎鳳鳥天馬磚,磚上最引人注目的畫像是彀騎射虎,《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彀騎,張弓之騎也。”彀騎頭戴鹖冠,身穿窄袖短襦,腰間束帶,下穿大袴,背負羽箭,上身反轉(zhuǎn),張弓搭箭欲射身后的猛虎??柘轮R做飛奔疾馳之狀,馬轡頭齊全,馬背上有鞍墊,無馬鐙。鹖冠是指冠上插有鹖鳥羽毛的冠,張衡《東京賦》:“虎夫戴鹖。”李善注:“鹖,鷙鳥也,斗至死乃止。令武士戴之,取猛也。”讓武士戴鹖冠是為了激勵他們勇猛作戰(zhàn)。這幅射虎圖讓人聯(lián)想到西漢飛將軍李廣射虎的故事,李廣一生中有多次射殺猛虎的經(jīng)歷,《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span>
圖一、獵雁畫像磚(長134.5厘米、高53厘米)
圖二、獵鹿畫像磚(長135厘米、高53厘米)
圖三、彀騎猛虎鳳鳥天馬畫像磚(磚長127厘米、高51厘米)
揖讓畫像表現(xiàn)的是嘉禮中的貴族相見禮?!肮笆中卸Y曰揖”?!吨芏Y·秋官》有:“司儀掌九儀之賓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jié)。”《漢書·禮樂志》有:“揖讓而天下治者,禮樂之謂也?!眻D四上層有兩組人物,他們頭戴冠,著深衣,雙手拱于胸前。古禮規(guī)定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成年男子才能戴冠,據(jù)此可知這些人均為士族。圖五也有兩組人物,左邊一人頭戴巾,在躬身拱手施禮,右邊一人戴冠,站立受禮?!夺屆罚骸岸扇?,士冠,庶人巾?!币馑际悄凶佣畾q成年,有身份地位的士人要束發(fā)戴冠,而庶人只能在發(fā)髻上裹巾。據(jù)此可知,左邊之人是庶人,按禮法規(guī)定,庶人見到士人時要快步上前躬身行禮。這兩塊磚上的人物活動畫像表現(xiàn)即是揖讓之禮。
圖四、揖讓禮畫像磚(長143厘米、高52厘米)
圖五、揖讓禮畫像磚(殘長132.5厘米、高53厘米)
表現(xiàn)社會風尚的畫像也有多種,有以馬為主題表現(xiàn)漢代尚馬之風的駿馬、養(yǎng)馬和天馬畫像,有表現(xiàn)西漢時期尚武、任俠之風的佩劍武士畫像,還有表現(xiàn)當時人們渴望建功立業(yè)以便賜爵封侯的馬上封侯畫像。
洛陽空心磚上的畫像,除人物外,數(shù)量和造型最多的畫像就是馬,有的磚上只有馬一種畫像,其中獨馬居多,少數(shù)是乘馬,說明馬在當時是一種獨立的裝飾題材。馬畫像的頻繁出現(xiàn)與流行于漢武帝時期的尚馬之風有直接關(guān)系。為抗擊匈奴,西漢政府需要建立強大的騎兵部隊,這需要大量的馬匹,所以,漢初各代皇帝都非常重視馬政,不僅設(shè)置專門負責馬匹繁殖、牧養(yǎng)和訓練工作的機構(gòu)、官員,文帝時期還頒布“復馬令”,即百姓家中養(yǎng)一匹馬可以免除三個人的兵役,以激勵民間養(yǎng)馬。一時間帝國上下養(yǎng)馬尚馬,蔚然成風。尚馬之風到漢武帝時期尤其熾盛,《漢書》記載“天子(指漢武帝)為伐胡故,盛養(yǎng)馬?!薄笆娊窒镉旭R,阡陌之間成群,乘牸牝者擯而不得會聚?!币馑际菨h武帝為了抗擊匈奴大興養(yǎng)馬之風,馬匹數(shù)量極多,遍布大街小巷、田間地頭,當時是家家戶戶有馬,普通百姓出門也有馬騎,誰要是騎著母馬都不好意思參加聚會。磚上數(shù)量眾多的駿馬畫像正是當時養(yǎng)馬成風這一社會狀況的真實寫照(圖六、圖七)。但是,中原馬匹體形矮、速度慢,不適合做軍馬,只有產(chǎn)自西北和中亞地區(qū)的馬才是上乘戰(zhàn)馬。為了改良馬種,漢武帝采取貿(mào)易、和親與戰(zhàn)爭等各種手段先后從烏孫國(今新疆伊犁河一帶)和大宛國(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一帶)取得數(shù)千匹優(yōu)良馬種。見到高大神武的西域良馬,漢武帝異常興奮,即以“天馬”為之命名,并作《天馬歌》,認為天馬是上天賜給大漢帝國的神物,是祥瑞的象征。磚上的樣式多樣的駿馬、馬駒和天馬(圖八)造型,正是當時尚馬風氣的客觀反映。
圖六、駿馬畫像磚(長100厘米、高40厘米)
圖八、天馬畫像磚(長164厘米、高55厘米)
圖九、圖十兩磚畫像表現(xiàn)的是西漢時期尚武、任俠與人們積極追求建功立業(yè)的社會風氣。兩圖中武士、馬和樹木猴子是主要畫像,特別是在樹上嬉戲的兩只小猴更是點睛之筆(圖九局部),凸顯了“馬上封侯”的主題。猴,在古代是既有益于人又有益于馬的祥瑞動物。對人來說,猴與“侯”諧音,逢猴即是“封侯”,預示富貴。對馬來說,猴能避除馬疫,利于馬的健康。這種畫像具有取富貴、避不祥的寓意。圖十的中部有一位腰間懸掛一柄長劍的武士,類似的佩劍武士也見于其他磚上(見圖五),這些佩劍武士有戴冠的貴族,也有裹巾的庶人。從西漢立國到漢武帝時期北方始終受到匈奴的侵犯威脅,為抗擊匈奴漢政府鼓勵百姓習武強身,隨時應詔從軍為國效力,普通百姓如果武藝高強,就有機會立功獲獎,授爵封地。當時劍術(shù)非常流行,著名文人司馬相如、東方朔都曾學過劍術(shù),為淮南王劉安撰寫《淮南子》的雷被,不僅文墨精通劍術(shù)也十分了得,與淮南國太子劉遷比劍時不慎傷到劉遷,為避禍雷被打算去長安應詔投軍去打匈奴,但受到劉安的阻撓。雷被到長安上書漢武帝告訐劉安,漢武帝以阻格明詔的罪名削減了劉安的封地。
圖九、馬上封侯畫像磚(殘長113厘米、高54厘米)
圖九局部
圖十、馬上封侯畫像磚(長158厘米、高50厘米)
畫像空心磚畢竟是建墓材料,磚上的畫像是為喪葬服務的,鎮(zhèn)墓辟邪、引魂升仙才是畫像的首要功能,故而升仙和祥瑞辟邪類的畫像最多,龍、鳳鳥、仙鶴、連理樹、鋪首、虎、豹和手持戟、戈的武士等畫像都屬此類。圖一一是寓意引魂升仙的武士御龍畫像,龍畫像身軀修長,呈波浪起伏之狀,其上有一位持盾揮劍武士(該磚現(xiàn)藏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墩f文》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饼埵枪湃讼胂蟪鰜淼墓δ軓姶蟮纳瘾F,具有上天入地下海的神性,人們認為要實現(xiàn)升仙的愿望需要騎乘神龍或有神龍引導。龍背上的武士,是為墓主人升仙掃除兇邪的衛(wèi)士?還是墓主人本人?尚難以確認。圖一二的磚上只有一個鋪首銜環(huán)畫像,古人認為鋪首能夠阻擋兇神惡煞進門,此磚應為墓室的封門磚。圖一三上有持戈武士和鳳鳥兩種畫像。武士畫像具有鎮(zhèn)守、護衛(wèi)的意義。鳳鳥畫像是祥瑞的象征,鳳鳥和龍一樣是古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神奇而美麗的神鳥,《說文》:“鳳之象也,麟前鹿后,蛇頭魚尾,龍文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贝舜u應與墓門設(shè)施有關(guān),或許就是封門磚。圖一四上有持戈武士、駿馬、白虎、鳳鳥四種畫像?;嬒裨诠糯卸喾N意義:其一是御兇辟惡,《風俗通義》中有:“虎者,陽物也,百獸之長也,能執(zhí)搏挫銳,噬食鬼魅……亦辟惡?!碑嬒翊u上的虎多取此意,目的是震懾、噬食鬼魅,守護墓主人;其二是表示方位,虎是代表西方的神獸;其三是自然界中的一種生物,如圖三射虎圖和圖一五馴虎圖中的虎。
圖一一、武士御龍畫像磚(長116厘米,高約60厘米)
圖一二、鋪首銜環(huán)畫像磚(長61厘米、高119厘米)
圖一三、持戈武士鳳鳥畫像磚(長45厘米、高96厘米)
圖一四、持戈武士駿馬白虎鳳鳥畫像磚(長106厘米、高51厘米)
圖一五、人物馴虎畫像磚(長117厘米、高52.5厘米)
圖一六中有持戟武士、駿馬、連理木、仙鶴、鳳鳥畫像。持戟武士和持戈武士一樣是守護墓主的。連理木是一種只在太平盛世時出現(xiàn)的樹木,《白虎通》中有:(帝王)“德至草木,則朱草生、木連理?!薄巴跽叩麓厩?,八方同一,則木連理。連理者,仁木也,或異枝而合,或兩樹共合?!柄Q是空心磚上常見的畫像,有多種樣式,古人認為鶴是一種吉祥禽鳥,寓意益壽延年。圖一七磚形制特別,右上方被切去一角。上有騎吏、白虎、鳳鳥和仙鶴畫像。圖中的仙鶴有大小三只,兩只成年鶴分立左右,中間是一只幼鶴,成年鶴的腹中都有一條魚。圖一八也是大鶴攜帶幼鶴的畫像?!吨芤住ぶ墟凇分杏小苞Q鳴在陰,其子和之?!奔串敶篾Q鳴叫時,小鶴也隨之鳴叫,人們用鶴的這種“父鳴子和”的習性,來形容和諧的父子關(guān)系,也借此教化民眾謹遵“父子有親”的人倫道德。圖一九是一塊近似三角形的磚,這種磚位于墓室山墻部位,通常是兩磚并排放置構(gòu)成山墻。磚上的畫像是常見的駿馬、白虎和鳳鳥畫像。
圖一六、持戟武士駿馬連理木仙鶴鳳鳥畫像磚(長139厘米、高52厘米)
圖一七、騎吏白虎鳳鳥仙鶴畫像磚(殘長67厘米、高46厘米)
圖一八、鶴畫像
圖一九、駿馬白虎鳳鳥畫像磚(長107厘米、高77.5厘米)
以上介紹的畫像都是陰紋畫像,接下來的兩塊空心磚上的畫像是陽紋畫像,即構(gòu)成畫像的線條是高出磚面的。從時間上講,陽紋畫像要晚于陰紋畫像,出現(xiàn)于西漢后期。圖二0是青龍白虎畫像磚。圖二一是青龍磚。龍畫像在古代有多種意義,除了載人升仙、御兇辟惡外,還是四神中代表東方的神獸。
圖二0、青龍白虎畫像磚
圖二0局部青龍畫像
圖二0局部白虎畫像
圖二一、青龍畫像磚(長18厘米、殘高116厘米)
總之,洛陽西漢畫像空心磚是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是博大雄渾、絢爛多彩的漢畫藝術(shù)重要組成部分。空心磚上的畫像,內(nèi)容豐富、風格獨特、藝術(shù)水平高超,從一個側(cè)面展現(xiàn)了強盛的西漢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與社會生活風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拓片:江化國等 攝影:李波)
[1](加拿大)懷履光著《洛陽古墓磚圖考》,多倫多大學出版社,1939年。懷履光著、徐嬋菲譯、沈辰校,《中國(洛陽)古墓磚圖考》,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2]“1977年洛陽博物館對邙山腳下金村一帶散存于民間的畫像空心磚進行調(diào)查,征集到五百余塊畫像空心磚?!痹斠婞S明蘭著《洛陽西漢畫像空心磚概述》,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1986年版。
*原文發(fā)表于《榮寶齋》2018年第12期。如欲參考、引用,請參閱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