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艷陽日,勤釣“三九”天
冬季,艷陽天氣之所以比平時好釣魚,是因為這種艷而不熱的陽光同樣會產生日照紫外線輻射水層而使水體的水溫漸漸上升,并能達到和超過鯽魚最低臨界攝食水溫的5℃以上,所以,這時候,本來已進入冬眠的魚兒又相對活躍起來,易于張嘴覓食。要是再遇連續(xù)幾日晴天,氣溫就更加穩(wěn)定,早晚與中午12?15℃的水溫溫差也較持久均恒則更好釣魚,且多會是大鯽。因為這時候不僅沒有小雜魚搗蛋,就連小鯽魚也因天太冷,而貪眠不吃;何況,大鯽魚越冬前貯存腹中的食料,本來就比小鯽魚消耗量大而早已饑腸轆轆,所以,這時候,凡吃口上鉤者,往往都是大鯽。
二、選位要特殊,峽谷釣深潭
1.峽谷溪底找暗礁,堰角灘足釣深潭。這里所說的“峽谷”,是指溪面不寬,且一岸或東西兩岸都是壁巖而歷史性造成有垮塌大石滾入溪底且呈似現非現的石道夾縫。這里,暗礁水深容易藏魚,故而比較好釣。
小溪河的上堰兩角處,因魚兒平時就習慣在這里意欲戲水而下則常常停滯在兩邊游蕩徘徊,隆冬時節(jié),往往就不會遠離而去則會依角靠堰(干)的潛入兩邊深水就地落窩。所以,要是釣者在此處給它們送餐上桌,一般都能釣獲。
下堰足,由于上堰流水落差的長期沖擊,這里逐漸形成了凹地深水潭。而且冬天水位越深,水溫越暖和底部有亂石暗礁就越容易藏魚。
2.彎道密草釣深洞,橋墩旁邊好下竿。小溪河岸的凹形彎道處,由于道口兩邊的岸干高于水面,本來就能避免和減少一些寒風冷氣的襲擾,再因哪怕是已呈現枯萎狀態(tài)(這是冬季的必然)的連片草叢覆蓋水面則更能使魚兒在此避寒藏身,所以,自然也就形成了它們冬天“安營扎寨”的棲息之地。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里即便有水草叢生,可淺水的水草間,不會像春天那樣有魚兒嬉戲覓食,至少要找2.5米以上長有蘆葦高稈草之類的深水草隙或明草草叢邊似現非現的暗草草縫(但需探出底部周邊干凈無掛)撒喂布窩,才能有效保障釣獲。
要是沒有這種地利條件的位置,也可選擇橋墩下或其他有大型亂石窖的深水處。這些地方,盛夏炎天的中午時分,本來就是大鯽魚的棲息藏身窩點,此時,它們依然會留戀老巢,回家過冬。
三、釣具宜專用,組合要從輕
平時釣鯽魚,在釣具組合上一切都要注重從輕,在冬天難釣魚這個特殊季節(jié)釣鯽魚,更要在組合匹配上處處講究求精。尤其是鉤、墜、餌與浮漂的沉浮力要完全相等而釣靈不釣鈍,才能反應出微弱咬鉤魚訊和獲得更好的釣績。
對竿、線、鉤主要釣具的調整,要堅持整體換季專用。手竿,以5.4或6.3米輕便柔軟型最為適宜。釣線只要質優(yōu),0.6號足以能夠承載500克以內的大鯽。魚鉤,一般3?4號伊勢尼即可,最大不超過5號。
四、喂料色鮮香,釣餌宜用葷
釣事中,曾有“窩里有魚憑釣技,窩里無魚靠誘力”這樣一句諺語來說明喂料對魚群誘聚的重要性,尤其冬天在它們少游懶動的情況下,更要講究喂料的鮮色濃香,才能讓魚的視覺、嗅覺所發(fā)現而被招引進窩。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筆者常用既是紅色鮮艷,又有特殊香味的“麝香米”這種商品餌撒窩,效果相當不錯。但最經濟的是用丁香、茴香、排草、靈草、滑石等這種自制藥酒拌白大米或醪糟汁拌大米,拌剩干飯粒撒窩,同樣會有色鮮濃香的誘效力。
釣餌,冬天最適宜蚯蚓,且要堅持活用。這樣,通過它在鉤上不停地伸蜷蠕動,更能被魚兒發(fā)現則容易誘引它攝餌咬鉤。但對蚯蚓的選擇,一定要注意棄大用小,只要能穿得上鉤,不大于火柴棍就越小越能讓魚兒吃口好則能快捷上鉤中魚。此外,紅蟲也可,但次于蚯蚓。
五、漂訊信號弱,起竿勿太輕
冬天,鯽魚咬鉤的吃口很輕,所以,傳遞給浮漂的信號反應相當微弱,即便釣餌是蚯蚓,漂相的冒或沉也少見平時那樣大起大落。故而,在識漂和揚竿這個最終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上,不僅要手疾眼快地抓住這種輕微的漂相反應,且在提竿的手腕挑力上,為了減少因釣點深、釣線長會增加起竿時的切水水阻,應比春秋釣淺水要強一度或快半拍,才能有效保障提竿必中。
中國釣魚雜志
訂閱電話:010 6711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