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大強家的那點事,本來只要說開了,就很容易解決。
然而一堆屁大點的事,父子三人都拐彎抹角,逃避遷延,歪曲否定。
誰都不肯面對真實,才帶出了《都挺好》這一大堆事。
蘇明哲前期,看似總在試圖負責任,其實在逃避,不肯接受以下事實:
他學業(yè)有成,表面光鮮,自覺該擔負一切;然而先離家,又失業(yè),兩邊顧不到。
一個人越缺什么,越念叨什么。
所以遠隔重洋嘴上盡孝,“我是蘇家的大哥”、“這個家離了我不行”、“這個家不能散”、“我對你們很失望!”
說這些的同時,他其實早知道了,這個家跟他的關系其實挺淡薄的。他最該失望的,是他自己。
他要出錢買房,“誰讓我比你們掙得多呢?”他要獨挑大梁,“咱爸我管了?!?/span>
他不是不知道,這些舉措是過度補償,但他逃避這個事實。
每逢妻子向他指出事實,他就遷延逃避,“這不是一回事嘛!”
每逢自己遙控指揮出了問題,就趕緊責任推給他人:“太失望了!”
蘇明成不是不知道自己啃老,不是不知道論事業(yè),自己遠不如明玉。但他沒法接受,所以一直在逃避。
蘇明成最愛念叨的,兩句話。其一,“蘇明玉就是有幾個臭錢!”其二,“這錢是媽給我的!”
“蘇明玉有幾個臭錢”,就可以抹殺蘇明玉的優(yōu)勢;“這錢是媽給我的”,就可以掩蓋自己啃老的事實。但他這么說的時候,色厲內(nèi)荏,自知理虧。
所以朱麗去跟明玉借錢時,他覺得這是在羞辱他的自尊。父親掏出賬本時,他暴跳如雷。
叫得越響,心里越虛。
骨子里,這是他的軟肋。
為了逃避現(xiàn)實,他可以很暴戾。聽到朱麗說他精神沒斷奶,一巴掌甩了過去。聽到朱麗勸他別投資,拒絕接受現(xiàn)實,“你不要跟我說投資回報率什么的,我就是相信自己這次能賺錢!”
他甚至不肯接受母親虐待明玉的過去,一聽到蘇大強說自己母親不好,可以喝醉堵門罵:因為一旦承認了這點,就承認了自己確實是不當?shù)美募彝サ谝粡U物了。
他是真不敢面對現(xiàn)實。一旦面對了,哭腔都出來了:
觀眾都念叨,蘇家二位媳婦前期是正常人,特別好;后期則顯得,現(xiàn)實。
其實她倆并沒好得上天入地,只是相比于二位小蘇,能接受現(xiàn)實而已。
吳非做的一切,就是一個理性人的邏輯:先顧小家,再顧大家,別充大尾巴狼;有事先(找明玉)解決問題,而非嘴上拿大。當然,許多時候顯得過于現(xiàn)實:那是她自己作為一個妻子的立場。
朱麗做的一切,也是一個理性人的選擇:直面現(xiàn)實選擇還錢,工作丟了告狀,工作回來了感激,遠離顯然不肯接受現(xiàn)實的蘇明成——當然她工作丟了告狀,導致老公去打小姑子時不大對,但大體是個正常人的思維。
她倆只是相對務實,偶爾顯出點利己,但對比兩位不顧事實的丈夫,已經(jīng)顯出好來了。
當然,本劇一切的矛盾源頭,都是趙美蘭與蘇大強。
而他倆也一直在……逃避。
依照劇情,趙美蘭本是利益至上:為了戶口跟蘇大強,本想另攀高枝,卻因為明玉沒法離婚,于是將一生不得意,遷怒于明玉與蘇大強。
遷怒也是心理防御自我保護的方式之一。趙美蘭一生為弟弟奔忙,又自覺不得志,必然得找個理由?!芭司褪墙o男人做陪襯的”,強化這個思維,她就能自我開解,自己為弟弟忙是對的。“都怪明玉和蘇大強”,強化這個思維,就能讓她接受自己一輩子嫁在蘇家的不得意了。
而本劇矛盾的萬惡之源蘇大強,則是逃避之王。
趙美蘭在時,他一直在逃避:躲洗手間,逃出去散步,好逃避趙美蘭虐待明玉的事實。
趙美蘭死后,他一直在逃避面對明玉:因為自覺理虧,也知道自己會習慣性面對強勢退縮。
怕強的,當然就擅長撿軟的。
蘇大強先纏著蘇明哲要去美國,還特意擺酒吹牛:被壓抑久了,得對同僚,尤其是高主任,抖抖威風。也是因為知道,蘇明哲好欺負。
寄住在明成家時,發(fā)現(xiàn)朱麗肯負責任,于是凡事不叫明成,只叫朱麗,提各種無理要求;一邊催蘇明哲,“快給我買房子!”
不敢碰蘇明玉,之后逐漸不敢碰蘇明成,之后逐漸不敢找吳非。凡事找蘇明哲、朱麗和石天冬。很簡單:柿子撿軟的捏罷了。
他對兒女們頗多惡意,各色細節(jié)不提。很容易理解:他覺得自己一輩子窩囊,都是被趙美蘭壓迫的;他總幻想遠離老宅遠離趙美蘭,壓榨兒女們,就能作天作地,獲得幸福。
“這事不怪我!”
“我那不是,我哪有能力管哪!”
“我血壓高了!”
他一直在逃避擔當父親的責任,只想享受義務罷了。
這也可以解釋,蘇大強急吼吼要跟蔡保姆結婚,老房子著火沒法救的迫切。
“以后沒人能管我了!”
日暮途遠,故倒行逆施。
明玉與明成反復勸他:人家保姆是圖你的錢。他內(nèi)心深處,又何嘗不知道?
但他被趙美蘭壓抑了一輩子,所以總在自我催眠:蔡保姆對自己是真心的,是欣賞自己的魅力。
所以被蔡保姆趕出來了,他才怒吼著歪曲事實。非說是兒女阻止自己結婚,才讓自己愛情受挫——因為一旦承認了自己瞎了眼看錯了人,還被人如此屈辱地趕出來,自己就真的是,徹徹底底窩囊了一輩子。
骨子里,蘇大強的思想是:
只要逃避在“父親”、“親情”、“老人家還有做錯的嗎”這幾個殼里,不去面對自己當父親很糟糕、當丈夫很失敗的事實,就想一直茍過去了。
真實情況其實很簡單:
蘇明哲根本無力管父親;蘇明成就是啃老;蘇明玉是他們之中最成功的,卻又是被家里虧負最多的。
蘇家三個男人如果直面現(xiàn)實認輸服軟,在趙美蘭的葬禮上坐下來,承認自己或無能或混蛋,這個劇第一集就解決了——當然,也就拍不了這么多集咯。
隨著劇集進度,蘇明哲的變化是:多少知道了自己沒能力管全家?;孛绹鴷r還特意對明玉承認了自己無能。
蘇明成的變化是:多少承認了明玉的強大,慢慢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幼稚,開始承擔責任,還啃老的錢,踏踏實實做事了。
所謂巨嬰的成長,不過就是開始接受事實上的自己,不再逃避了。
可見世界對親人的要求,是真的挺低的:
只要不躲在親情里撒潑打滾,能好好地有事說事,承擔責任,就已經(jīng)算好了。
這劇真實也不真實。真實在,世上的確有這么多瑣屑的家庭糾葛,躲在面子、自尊、既得利益和逃避的殼里,不肯就事論事。不真實在,三蘇各自的逃避撒潑,都夸張到了極點,所以才出這么堆破事。
以及,蘇明玉過于神通廣大,過于揮金如土,才能解決這一大堆問題。
當主角必須靠過于強大的主角光環(huán),外加忍氣吞聲,才能求得半個圓滿,那反過來說明:這只是1%過于理想的案例。
現(xiàn)實生活中99%的蘇明玉,因為沒有這么神通廣大,兄長們也未必能通情達理地反省,所以,大概只能守著類似的創(chuàng)傷,憋一輩子?
這個疑似要大團圓結尾的故事背后,世上萬千沒團圓的委屈,想起來,才讓人覺得揪心吧?
《都挺好》這故事在蘇州。
蘇州隔壁的無錫,有個江南家庭。一個女人年輕喪夫,帶一子一女改嫁另一個男人。子女被后爸從小欺負到大,甚至女兒找的男朋友上門吃飯,都被后爸拿竹竿打傷過——當然,那位男朋友當時徒手折了竹竿,嚇住了后爸;又跟派出所那邊說沒事,沒把后爸捉進去,鎮(zhèn)了場子;后來女兒順利結婚,自立了;后爸老來,反而得靠女兒養(yǎng)老,對女兒女婿外孫子格外親近。
八十歲上,后爸承這位后女兒養(yǎng)老送終時,流著淚說自己以前錯了,就是一直沒臉說?!拔乙矔缘媚阈睦镆恢庇锌跉?,我么是對你不好”。
這位后女兒——嗯,就是我親媽,這事我在《愛情故事》里寫過——后來跟我說:
“到老了才說這種話,有什么用呢?吃的苦頭,過也過去了。笑笑吧,除了笑笑還有什么辦法呢?”
我媽算是個超低配版蘇明玉,在她看來,她得的結果已經(jīng)算好了,但終究不無遺憾,也只能自我寬慰“笑笑吧”。
所謂放下,不是瘡疤平復了,只是不再去自揭瘡疤而已。
世上又有多少蘇明玉,面對逃避問題、不肯面對事實的親人們,連笑都笑不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