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神與識神,各有其功能。且名中都有“神”字,兩者功能必有協(xié)調。
如何協(xié)調呢?
先從離卦?說起。離卦與心相配,屬火。元神屬水,識神屬火。那是否離卦?只能說明識神,不能說明元神呢?其實不然。
卦由爻組成,爻本身就有其獨立性。卦可以整體看,也可以拆開來看。
離卦整體屬火,代表識神確實更合適。但如果拆開來看,則另有乾坤。離卦?,外在的陽爻“—”代表火,為識神;內(nèi)里的陰爻“--”代表水,為元神。離卦?的本象是符合元神與識神關系的。
復習一下。元神,“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不顯山不露水地發(fā)揮著自然調節(jié)人體生命的作用。元神將靈知借予識神為用,是識神的內(nèi)在根基。元神,主要表現(xiàn)為神之“清”,有內(nèi)涵而低調,深藏于內(nèi),為離卦中的陰爻。
識神,“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主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主要表現(xiàn)為神之“明”。且易動難靜、難收、難制,七情六欲由它而生。識神,顯于外,為離卦外的陽爻。
■ ■ ■
講到周易的卦爻,有個重要的概念,關于一卦之主的說法。
什么是卦主呢?從統(tǒng)治角度看,是少數(shù)人統(tǒng)治多數(shù)人。類似于“物以稀為貴”。按此原理,一卦之中,從陰陽的角度,偏少的那個爻,就更容易成為一卦之主。比如離卦?,有三爻,其中兩個陽爻,一個陰爻,所以那一個陰爻更可能是一卦之主。
心配離卦?,離卦?的卦主,就應該是里面的陰爻。
■ ■ ■
元神雖然隱藏在內(nèi),但因主宰全身,作用更重要?!夺t(yī)理真?zhèn)鳌肪驼f:“離為火,屬陽,氣也,而真陰寄焉......在人為心,一點真陰,藏于二陽之中,居于正南之位,有人君之象,為十二官之尊,萬神之宰,人身之主也。故曰:‘心藏神’。'
元神內(nèi)涵,比較像西方心理學家榮格說的“集體無意識”。
什么是集體無意識?
人的整個精神活動就像一座海島,意識僅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個人無意識,或潛意識就像隱藏在水下的絕大部分。
然而個人無意識后面還有更深層的東西,就如“深海下的海床”,是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內(nèi)涵像元神一樣原始。大抵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代代相傳的無數(shù)經(jīng)驗,在其族類成員心靈深處的積淀,是人心理結構中最本質的部分。
集體無意識與精神活動顯意識的關系,大概類似于東方元神與識神的關系。
或許大家覺得榮格的這種表達比較牛,不妨看看榮格著作后附錄的參考書,大部分是道家跟佛家的典籍。是否感覺,這觀念,有點出口轉內(nèi)銷感呢?
■ ■ ■
值得注意的是,識神屬火,性格易動難靜;相反的是,元神屬水,本性清凈。因此,當識神過用,就會干擾元神對生命活動的主宰和調節(jié)作用,造成各種功能的失調。
識神與元神,兩者的關系就像太陽跟月亮。識神火性,像太陽;元神水性,像月亮。自然界里,太陽出來,月亮就隱沒;月亮出現(xiàn),太陽就看不見。古人叫做“日顯則月隱,月顯則日隱”。元神、識神也是這樣。
什么樣的人容易識神過用?
聰明人!越聰明的人,越容易過用識神。
為什么?
第一、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聰明人往往擔負較重的責任,思考的東西也比旁人多;
第二、聰明人往往有個習慣,總是一刻不停地在思考。似乎覺得自己的腦袋一旦停轉了,小到某個領域,大到整個地球,可能都會跟著停轉。
別忘了,識神過用,日顯則月隱!元神對生命活動的主宰和調節(jié)作用被干擾,容易造成各種功能的失調。我們經(jīng)??吹?,很多名人,得了不太好的疾病之后,常會問,為什么是我?
當然,得了不太好的疾病原因很多。但識神過用,干擾了元神的自調節(jié)作用,不能不說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現(xiàn)象之一。
■ ■ ■
如果留心下,也許會注意到,一些小災小病,有時不需吃藥,睡一覺也就好了。為什么?
這里,除了身體得到休息之外,睡覺的時段,基本上是元神主事,自我修復功能要優(yōu)于識神主事的白天。
還有,有經(jīng)驗的醫(yī)生,一般都有這樣的臨床經(jīng)驗,小兒的病如果辨證論治正確,一般會好得比成人快。
為什么?
一般的說法是:小兒“臟氣清靈,隨撥隨應?!边@種解釋,有道理,但未及根本。
臟氣為什么清靈?根本是神清則氣清。小兒所受教育不多,社會經(jīng)驗也不豐富,識神還未全面啟動,仍以元神主事為常。一般而言,他們的自調控復常能力就會比較強。
還有一個比喻,當一臺電腦出了故障,左殺毒右殺毒,左弄右弄,就是搞不定的時候,有時候關機重啟,可能問題就解決了。關了機,電腦的自修復能力,就發(fā)揮作用了,類似于元神的自調節(jié)。
■ ■ ■
按照這個道理去推,就很容易明白元神在養(yǎng)生學上的重要意義了。
養(yǎng)神的重心不是養(yǎng)識神,而是養(yǎng)元神!
如何養(yǎng)?
《黃帝內(nèi)經(jīng)》里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很熟悉的條文吧?恬惔虛無,精神內(nèi)守狀態(tài),本質上就是元神主事的狀態(tài)。
但要注意,這里的恬惔虛無四個字,不要簡單地當作一個詞來解。恬、惔、虛、無,代表的是四個不同層次。
恬,恬然,心態(tài)放松,很舒服。有時躺在沙發(fā),聽聽音樂也能做到;
惔,淡泊,看輕;
虛,神馬都是浮云;
無,完全放下,放空。
之前談過一個理念,叫做神馭氣,氣御形。
現(xiàn)在,當你恬、惔、虛、無,一層一層往深里放空,實際是讓元神越來越清凈,元神一清凈,氣的運行就處于最自然、最合理、最有序的狀態(tài),就是“真氣從之”。
再進一步,氣行則血行,氣行則水行。當一氣周流,人體的所有功能運作,也處在最合理、最有序的狀態(tài)。
精神內(nèi)守,是讓元神的自調節(jié)能力發(fā)揮到最大,處在最合理、最有序的狀態(tài),這時候怎么還可能生病呢?
不妨反思下自己。先不說虛無這兩個字,就是恬惔,一天之中,我們有多少時間能做到?工作學習、供房供車、炒股等等,精神完全外放了。神外越,真氣也隨之外越,耗散?,F(xiàn)代人,真正身心健康的能有多少?
■ ■ ■
下來,我們再看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方法。傳統(tǒng)養(yǎng)生法到了較高階段,都以入靜、養(yǎng)神為主。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
莊子說“坐忘”;
儒家有“心齋”;
道家有“煉神還虛”、“煉虛合道”;
佛家有“禪定”。
這些雖不一定都是以元神為解說,但實質都是在調心,在松靜中排除識神雜念的干擾,使“日隱則月顯”。元神主事,發(fā)揮其對人體身心的自調控作用。
清代醫(yī)家張錫純說得明白:“靜坐者,當其凝神入氣穴時,宜用腦中之元神,不宜用心中之識神。益用識神則工夫落于后天,不能返虛入渾,實有著跡象之弊。釋家景禪師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帜先U師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此皆言不可用心中識神也。用元神則功夫純置先天,有光明下濟,無心成化之妙。元神者腦中無念之正覺也?!?/p>
即使是動態(tài)的太極拳、八段錦也要求凝神定志。
可能有人會問:睡覺不是元神主事嗎?為什么要入靜?
因為睡覺還會做夢,仍有識神殘留。
而入靜,以一念代萬念,水平高的,甚至一念不起。
這個時候元神完全主事。人就處在最放松、最自然、最協(xié)調狀態(tài),自調節(jié)能力就能發(fā)揮到自身極致。講白了,是以不控制,達到對自己身體的完美控制。
這種放之又放、松之又松、虛之又虛、靜之又靜、空之又空的狀態(tài),你體會過嗎?如果沒有,何妨放下手邊事,現(xiàn)在就試一試?
《莊子·在宥篇》里借廣成子之言對這種狀態(tài)有過描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p>
若是嫌上段文字過深,再來看這一段:“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這里不討論佛學義蘊,僅是借此來指導入靜,最易使人明白。
當由“恬”入“惔”,再由“虛”至“無”,就能體會“道”的境界。天地無為,當人也完全無為時,就與天地之道合一了。此時,不知有天地,不知有我,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元神無為,卻在無為狀態(tài)中最能發(fā)揮自主調節(jié)的“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大用,達到“道”的最高境界。正如《永樂大典醫(yī)藥集·神》里說:“常以虛為身,以無為心,無身之身,無心之心,可謂守神。守神玄通,是謂道同?!?/p>
■ ■ ■
或許不少人有疑問,現(xiàn)代人,那么忙碌,那么多事情上心,怎么完全做到元神主事?
這個問題實際。我們一天到晚都在識神主事狀態(tài),但是,難道一天里,抽不出15到30分鐘入靜,讓自己處在元神主事狀態(tài)嗎?
這不但可以助使你將一天中的心理負能量暫時放下,也能將身體上的各種失調,予以時間休養(yǎng)、調節(jié)回來。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心者,君主之官也。”說的,都是元神。
這里順便說明,元神,是借用了道家觀念。但中醫(yī)的元神比較關注其在醫(yī)學與養(yǎng)生層面的應用。如果想道家功夫修得更深,道家的元神,還有更深廣的內(nèi)涵,但這部分內(nèi)容牽涉到太多道家知識,這里不做進一步闡釋。
元神,帶有人類祖祖輩輩為適應自然、適應社會、調適自身進化遺留下的精神印記,像海洋般深廣。
這里我借題發(fā)揮下,中醫(yī)最本底、最內(nèi)蘊、最原味的東西——中醫(yī)的元神,現(xiàn)今,在學醫(yī)者、為醫(yī)者心中又還存留多少?在中醫(yī)教育中又能反映出幾成?
把中醫(yī)當作一個純粹的知識系統(tǒng)來學習、操作,卻輕忽了其《易》、《道》、《象》……方面的內(nèi)涵,就如得其形而失其神,知其形而忘其神,又能得多少中醫(yī)之真!
宋代袁文《甕牖閑評》里說:“作畫形易而神難,形者其形體也,神者其神采也。凡人之形體,學畫者往往皆能,至于神采,自非胸中過人,有不能為者。”
《淮南子·原道訓》又說:“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p>
我的一套書《尋回中醫(yī)失落的元神》,書名就緣于這種感概。尋回中醫(yī)失落的元神,也是我在喜瑪拉雅FM上開《中醫(yī)文化必修課》的動力之一。
?
一門課打通國學與中醫(yī)的任督二脈
喜馬拉雅音頻+文稿,永久可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