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劉某
性別:女
年齡:33歲
主訴:患者兩年前不明原因后反復(fù)發(fā)低熱不退,近兩年來周邊中西醫(yī)多方求治無效。
初診:2019年1月30日
刻診:舌淡紅苔薄白,稍口苦,脈浮稍弦。體溫37.8度,怕冷惡風(fēng),背涼,遇冷背涼加重后難于入眠。二便可,月經(jīng)量少色暗,腰痛,易痛經(jīng)。
四診合參:怕冷,背涼,畏寒惡風(fēng)為太陽桂枝表證,口苦,脈弦,反復(fù)發(fā)熱為小柴胡往來寒熱證,腰疼可視為柴胡桂枝湯的支節(jié)煩疼。
處方:柴胡桂枝湯加制附子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方組:柴胡60g 黃芩20g 黨參20g 姜半夏20g 炙甘草20g 桂枝20g 白芍20g 生姜20g (切) 大棗6枚(撕)制附子30g
劑量:7劑
煎服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水開后再煮45分鐘,去渣后分三次溫服。服藥后再服熱稀粥以助藥效。
囑:停用一切退熱西藥,忌綠豆湯,綠豆面,水果涼菜酸奶等寒涼飲食。
二診:2019年2月8日,患者自述服藥一劑后當(dāng)晚就開始退燒了,怕冷緩解。舌淡紅苔薄白,脈稍弦浮,怕冷背涼腰痛皆不同程度有所減輕。上方7劑繼服,服法同前。
三診:2019年2月18日,舌淡紅,苔薄白,脈無弦浮,月經(jīng)量可,無痛經(jīng),背不涼,腰不疼痛 ,不怕冷睡眠佳,體溫正常不再發(fā)熱?;颊咭驌?dān)心體溫再次反復(fù),主動要求服藥鞏固。
更方:柴胡60g 黃芩20g 黨參20g 姜半夏20g 炙甘草20g 桂枝20g 白芍20g 生姜20g (切) 大棗6枚(撕)制附子15g
忌口服法同前
2019年5月22日電話隨訪信息反饋:服完藥至今再沒有出現(xiàn)發(fā)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