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論文 2008-03-11 13:00:36 閱讀174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隨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全省乃至全國的逐步開設和普及,我們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認識也逐步深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已無須再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生命力也毋庸置疑。但對于我們這些小學教育工作者來說,在一個全新的教育教學領域里耕耘和探索,無疑我們又將面臨著新的困惑和挑戰(zhàn)。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在這門課程中我們既是指導者也是學習者,既是艱辛的拓荒者也是幸福的收獲者。以下便結合實際談談近一年來筆者在指導學生選題過程中的點滴思考,拿與同行們切磋。
一、選題要從“小”處著眼。
小學生知識儲備量少,不可能進行高層次和深程度的實踐和研究活動,因此,我們不能奢望小學生開展真正意義上的課題研究。而要針對實際引導學生開展小課題研究,小課題實踐。
課題的“小”,要求研究的目標小、難度小、環(huán)節(jié)少、過程簡單,易于操作。據(jù)說,美國有一位大學生在撰寫畢業(yè)論文時,剛開始確立的研究課題為《對古代士兵服飾的研究》,在研究中感到難度太大,將課題修改為《對古代士兵帽子的研究》,還是有難度,于是課題不斷修改變得越來越小,最后確定為《對古代士兵帽子上裝飾的研究》,最后獲得成功,他成為古代士兵帽子上裝飾的研究專家。這說明,只要確立的課題“小”,孩子們就可以研究得方便些,透徹些。
又如:去年的一堂活動課,我想引導學生們研究一下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我認為課題研究的范圍大一些,內容廣泛,人人都能找到興趣點和切入點,利于學生研究。于是課題擬定為《民族文化》。經(jīng)過同學們的討論,這個主課題下設9個子課題:《民族種類》、《民族語言》、《民族服飾》、《民族特產(chǎn)》、《民族習俗》、《民族舞蹈》、《民族樂器》、《民族歌曲》、《民族飲食》。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積極行動起來了,最后匯報課上同學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吹拉彈唱精彩紛呈。當時我對這次活動課的整個過程很滿意,認為是一堂成功的課。經(jīng)過一年來的教學實踐,現(xiàn)在想起來,這不但不是什么成功的課,甚至稱作“綜合實踐課”這個名字也有些慚愧。拿《民族樂器》小組來說,匯報課上張馨文同學的一曲二胡獨奏贏來陣陣掌聲;李子昂同學的笛子獨奏引來嘖嘖贊嘆;申詩凡和王玉潔的古箏合奏更讓人刮目相看??稍谶@些“精彩”和“熱鬧”背后他們到底“實踐”了什么呢?張馨文同學的二胡已經(jīng)考過了6級;李子昂的父母都是教音樂的老師,他從小就開始學吹笛子了;兩位彈古箏的同學都是我校古箏興趣組的成員。也就是說,在這次活動中,他們只是把平時練熟的曲子在臺上表演一番罷了,我只是拿他們裝點了一下門面,看似亮點實為敗筆呀!其它小組的情況大同小異:有的講了個民間傳說;有的跳了個民族舞蹈;有的找了兩件少數(shù)民族的服裝穿在身上組建了個模特隊;民族飲食小組的同學干脆就弄了點新疆的葡萄干給大家品嘗。反正,沒有實踐,更別談提高社會實踐活動能力了。原本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幾個步分:選題 -- 實踐、研究(包括搜集資料、分析資料、整理資料)-- 匯報。而我這堂課則變成了:選題 -- 匯報,中間最重要最實質的一步被我無意中給“省略”了。造成這種結果,歸根結底,我從指導學生選題的第一步開始,指導思想就錯了,選的題目大而空,學生的實踐和研究活動也必然浮于表面,無法深入,研究目標不容易達到。所以,指導學生選小課題做小研究是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前提。
二、選題要從“近”處入手。
和中學生相比,小學生的生活閱歷少,加之獨生子女的比例高,表現(xiàn)為自理能力、實踐能力弱,面對突發(fā)事件時的自我保護能力更弱,因此小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選題時盡量要做到堅持立足于校內,因地制宜,盡可能利用校內、校際、家長資源和本社區(qū)的資源,不可放任自流。這一點也正反映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地域性”特點,即體現(xiàn)每一所學校的特點,每一所學校所在社區(qū)的特點。比如,我們學校是一所國際知名的以兒童畫輔導和創(chuàng)作為特色的小學,至今有8000余幅兒童畫作品在國內外展出,僅獲國際金獎的作品就有近200幅。這些作品反映了童心、童真、童趣,全面表現(xiàn)了兒童眼中的自然、社會與生活。立足于這一巨大的資源,我們幫助學生確立了睢寧兒童畫的創(chuàng)作研究這一主課題,分階段、分年級從睢寧兒童畫的地域特色、發(fā)展歷史,兒童畫的主題內容、表現(xiàn)形式、創(chuàng)作手法,兒童畫的欣賞、創(chuàng)作等多個方面細化為多級子課題,讓兒童選擇研究。這樣,我們學校的兒童畫陳列室、獲獎兒童畫作品、校本《兒童畫欣賞教材》、校園畫廊、美術教師、兒童畫興趣組學生等就是主要的研究資源,便于學生開發(fā)利用。
如果研究需要必須的外出活動,可建議和指導學生通過書信和電話聯(lián)系解決。也可以通過安全輔導、完善課題負責制、對危險和困難進行事先預見并準備應急方案、家長帶領等形式引導。如在《睢寧縣城市污染狀況調查研究》這一課題研究中,必須要走出校門,我們就在指導學生選題時確定校外最近、最安全、最具有代表性的場所讓學生活動。如調查城河污染情況的小組,在擬定小組活動計劃時,老師就建議他們以校門前這一段城河為調查范圍。這樣就為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真正落到實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選題要以“趣”字為先。
小學生對新事物有著極大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但其維持的時間較短,如果沒有新的東西來成為他們新的興趣點,就會失去開始時的激情。應該說小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推動他們關注課程、積極動腦、發(fā)揮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重要的內在動力。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選題時要在設計上力求活動形式的多樣化和方法的靈活性,通過形式的變化讓學生產(chǎn)生新鮮感,進而激發(fā)起參與和嘗試的欲望。
這里所說的“趣”字包含如下幾層意思:首先,所選的課題自身要有趣,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要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所關注的。這樣他們才有研究的欲望,才會把這次活動作為一種游戲而不是個沉重的負擔。第二,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選題時要重視激趣。鑒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主課題的選擇常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這一階段,教師“煽情”的功夫是一定要表演到位的。要讓學生感受到,他們所面臨的課題是一個多么有趣的課題,是一個非研究不可的課題。第三,在選題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選題的形式上“創(chuàng)趣”。也就是說,不要老以一成不變的形式去引導學生選題。我們可以安排查閱報刊、上網(wǎng)收集資料、問卷調查、就近訪談、口頭演講答辯、征文比賽等多種活動來引導學生選題。每兩三次活動后換一種形式,每種形式對學生來說都是新鮮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生們就表現(xiàn)得非常積極和活躍。
四、選題要以“活”字為本。
綜合實踐課程的開設不僅僅是轉變學習方式,而是通過轉變學習方式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健全發(fā)展。它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它是根植于兒童的本性的,因此,它必然是而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shù)“尖子”學生,它必然秉持多元價值標準,而不是劃一標準。所以這里的“活”是相對于教師一人說了算數(shù)、板上釘釘?shù)?#8220;死”而言的,是指的學生選題的自主性、靈活性。這一要求對小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有其特殊的意義。它要求我們在面向全體的同時,在盡可能尊重每一學生的興趣;貼近每一學生生活的基礎上,還要適應兒童的個性發(fā)展要求。在選題過程中,體現(xiàn)為兒童選擇課題的自主性、分解子課題的自主性、選擇研究小組的自主性和選擇研究方式及匯報形式的自主性等。比如在活動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同學,選擇課題時,他不樂意接受老師和絕大部分同學確立的研究課題,而對其它課題有興趣,這時教師不妨鼓勵他試試。因為對小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來說,我們關注的是過程,不是結果,不管他選擇哪一個課題,只要研究,就有收獲。再如,在小組討論選擇研究方法時,我們通常引導學生選擇一種最經(jīng)濟、最簡易、最有效的研究方法。而個別同學堅持用自己提出的并不優(yōu)化的方法去研究,這也應給予肯定。對小學生來說,方法沒有優(yōu)劣。說不定,他使用自己的笨方法,會有另外的發(fā)現(xiàn)。支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就是對他們個性的肯定,就是對他們的尊重。我們要謹記:他們堅持的選擇最有可能是從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的。
選題的“活”還體現(xiàn)為課題(包括主課題和子課題)設計的拓展性和伸縮性。當我們的一堂選題課上完以后,切不可認為,我們的選題課已經(jīng)結束,我們的課題已經(jīng)確定。實際上,這只是課題的雛形,只是我們對課題研究的一個初步設想。子課題的合并、子課題的刪除、新的子課題的產(chǎn)生都將伴隨著整個研究過程、實踐過程,因為實踐才是檢驗我們課題確立正確與否、可行與否的唯一標準。所以,真正意義上的選題過程應是一個不斷更新、不斷完善的動態(tài)過程,一個“活”的過程。
以上是結合我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提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我們將在進一步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我想,只要我們針對小學生在知識結構、身心特點、生活閱歷、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特點,結合我們自身的辦學條件,采用相應的操作模式和實施方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選題過程將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