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咽音的產生與發(fā)展
20 世紀 50 年代我國聲樂教育家林俊卿,從一位意籍男高音歌唱家蓬那維塔那里學到了咽音練聲法。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發(fā)表了他的咽音練聲的八個步驟,培養(yǎng)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歌唱家,在近幾十年間也有許多學者對咽音進行討論研究。林俊卿先生在他的 《“咽音”練聲的八個步驟》[1]中提到在意大利聲樂理論家凱薩里與吉利合著的《隨心之音》中,關于咽音的產生可以肯定地說產生于三百年前。咽音是一種以聲帶所產生的 “氣泡音”發(fā)展而來,是介于真聲與假聲之間的一種聲音,咽音的音質很結實、尖銳,具有金屬般明亮色彩。它需要咽部經過訓練做出“基音管道”配合良好的呼吸支持,氣流像吹口哨一樣通過“基音管”發(fā)出基音,貼著鼻咽腔反射到頭腔,感覺從眉心和頭頂發(fā)出的尖銳明亮的聲音。
關于咽音在尚家驤的 《歐洲聲樂發(fā)展史》[2] 一書中,20 世紀 “靠后”學派的聲樂家凱薩里的 “音柱”學說,就是林俊卿先生所研究的 “咽音”練聲法。林俊卿先生將這發(fā)聲方法結合自己的演唱教學經驗發(fā)表了 “咽音練聲的八個步驟”的理論學說,并且運用這套練習方法培養(yǎng)出來一批優(yōu)秀歌唱家,這種練習方法曾在全國的聲樂學習中風靡一時,卻不被一些學者所接受,因而備受爭議。咽音作為一種練聲方法,對于拓展音域特別是對男高音訓練有很大的幫助,男高音發(fā)出高音一定會借助咽腔調節(jié)聲音的位置,無論是 “面罩唱法”“關閉”“靠前”“靠后”等男高音獲得高音的方法,都是運用咽部調整聲音,只是叫法不同。所以筆者認為咽音是伴隨著聲樂演唱技術發(fā)展而產生的。
二、美聲歌唱與咽音
筆者作為一名聲樂演唱與教學方向的研究生,主要學習與研究美聲唱法。咽音練聲法作為一種重要的練聲方法,我們必須搞清楚它與美聲歌唱的關系。咽音練聲法是一種很有價值的發(fā)聲方法,按照咽音學派的說法,卡魯索、吉利等偉大的歌唱家都是因為獲得了咽音發(fā)聲方法才發(fā)出金屬般明亮的高音?!把室簟笔窃u判美聲唱法標準與否的試金石,美聲歌唱的聲音主干,不知道 “咽音”就無法完全明白和掌握真正的美聲唱法。但是從聲樂發(fā)展史來看,無論是 “面罩唱法” “靠前” “靠后”,還是咽音等學派唱法,都培養(yǎng)出了大批優(yōu)秀的美聲唱法歌唱家。
單獨發(fā)咽音是一種像 eh 不是 eh、像 i 不是 i 的母音,聽起來很特別的聲音。這種純粹的咽音是無法用來進行歌唱的,我們必須把咽音結合歌唱的母音經過大量的訓練,這樣才可以運用咽音進行歌唱。咽音就像生活中我們做飯用的食鹽,如果單獨拿出來鹽是很難食用的,單獨發(fā)咽音也會不悅耳,但是如果食鹽加入食材就會把食物變得非常美味。聲樂練習中加入咽音的練聲方法這樣會解決聲樂學習者的真假聲的統(tǒng)一、音域的擴展、高泛音高位置的獲得等問題,對提高學生歌唱能力、增強歌唱的表現力具有一定的意義。這樣看來咽音不僅適用于美聲唱法而且對于追求高音的唱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咽音的訓練與作用
林俊卿咽音練習八個步驟
林俊卿在 《咽音練聲的八個步驟》中,把練習分為八個步驟分別為: 第一步驟,由張大口、甩舌頭放松下巴、狗喘氣、舌部成溝四個有關肌肉的不發(fā)音練習,訓練發(fā)聲器官的機能來調整發(fā)聲的狀態(tài); 第二步驟,用張大口的姿勢發(fā)咽音的練習,因為張大口使下巴放松這樣更容易形成咽部 “發(fā)音管”,從而發(fā)出咽音; 第三步驟,哼咽音的練習,這個練習與閉口哼鳴練習很相像; 第四步驟,張小口的姿勢發(fā)咽音的練習,該練習學會了就可以把說話的狀態(tài)加入咽音,可以使我們說話的聲音更加明亮,而且毫不費嗓子; 第五步驟,用發(fā)咽音方法發(fā)出準確音高的聲音,唱準音高是把咽音運用到歌唱的第一步; 第六步驟,用發(fā)咽音的方法結合不同母音的練習,為了更好地把咽音運用到聲樂演唱中,訓練咽音與母音結合; 第七步驟,單獨用咽音來發(fā)母音的練習,為了加強咽音與母音的結合,每一個母音都要用咽音來練習; 第八步驟,用 “打開喉嚨”的方法結合 “咽音”歌唱的練習,做這練習的目的,是訓練咽部形成較大的泛音共鳴室以促使音量變大,音色潤厚、豐滿有力,從而使 “咽音”適應歌唱的狀態(tài)。[3]
凱薩里認為一位歌者擁有了咽音技能,可以在一個音上作均勻完美的漸強、漸弱變化; 咽音與假聲結合,可以唱出優(yōu)美的輕聲; 咽音與胸聲結合時,可以唱出輝煌的強音和柔美的半音; 咽音也可以同時與假聲結合,統(tǒng)一聲區(qū);可以使男高音的高音變得容易,并使它更為堅強有力; 可以發(fā)出干凈清脆而輕松的起音; 有助于糾正聲音搖晃和碎抖的弊病。[4]
咽音盡管在訓練上有許多優(yōu)點,但在藝術的應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咽音使人的嗓音訓練得如樂器的聲音而失去人類的天然聲音,并且咽音要求人聲始終像樂器那樣具有統(tǒng)一的、結實的音質,但是人類天然富有表現力的嘆氣聲、吶喊聲、哭泣聲等就都會用不上。如果不顧風格地把咽音機械地套用在聲樂藝術上,就可能對藝術風格起破壞作用。[5]在聲音藝術上,咽音的應用也有其局限性。對于那些要求唱的響亮、音高又高的學派,例如意大利的 “美聲唱法”,德國瓦格納的 “交響詩唱法”以及我國具有 “高腔”特征的民歌唱法等,咽音是能發(fā)揮作用的。但是對于一般不要唱的很高的學派,例如德國的藝術歌曲,世界各國的一些 “民 族 的 抒 情 歌 曲”,咽音就發(fā)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從林俊卿的咽音訓練的八個步驟可以看出,這種訓練方法其中一些步驟也是我們學習聲樂過程中的訓練方法,林俊卿先生把這種聲樂的訓練方法以更具體化、目的性組成一套練習咽音的科學方法。咽音是否能夠適用于一切歌者的聲樂學習和演唱,還需要更多的聲樂專家進一步研究證實。但就個人而言,筆者主張因材施教,對于初學者或理解力不強的聲樂學習者來說,咽音的基音管訓練和發(fā)聲訓練都過于抽象; 如果領會失誤,將導致發(fā)聲器官僵硬導致阻礙唱歌學習的進程。咽音練聲法對有些學生是有用,卻不一定適合于每個學生,不僅僅是咽音練聲法是這樣,每一種聲樂練習法都會因人而異,作為教師或學生我們要找到適合的自己方法。
四、咽音為何備受爭議
在李向來的文章 《咽音———開啟人聲寶藏大門的鑰匙》中說,咽音在歷史發(fā)展上經歷了兩次重大的變化。第一次是閹人歌唱家退出歌劇舞臺,使知道咽音的人數隨之減少,同時也縮小了咽音的傳播范圍。第二次是男高音在困境中學到了咽音而崛起成為歌劇主角,男高音歌唱家在理論上認識了咽音,[6]對于這來之不易的獲取高音的方法,一些歌者會將這一發(fā)聲法壟斷為秘方而只對少數人秘傳。因此,咽音練聲法有可能是作為秘傳,也可能是由于不被其他聲樂學派接受而無法更好地傳播。發(fā)出純咽音是一種非常不悅耳的聲音,練習咽音如果沒有專業(yè)的咽音老師指導,誤入歧途更容易導致傷害聲帶機能,這也是咽音被誤解的原因之一。另外,20 世紀林俊卿先生成立的咽音研究所,成功治好了很多有嗓音疾病的嗓音工作者,很多人因此認為咽音是治療嗓音疾病的方法,不被認為是訓練歌唱聲音的方法。
學習美聲歌唱的方法有許多學派或流派,作為聲樂教育者總是會讓學生嘗試各種聲樂學習的練習法,而不是單單學習咽音練聲法?!把室簟笔?20 世紀聲樂研究中的其中一個流派,學生不能顧此失彼,這樣效果會不盡如人意,學習聲樂肯定要多去鉆研了解各種學派,汲取各家之所長為我所用。林俊卿先生運用咽音練聲法培養(yǎng)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歌唱家,但是其他的聲樂教育家沒有運用咽音練聲法也培養(yǎng)出一批一樣優(yōu)秀的歌唱家。
結 語
作為聲樂學習者對待咽音練聲,不能絕對化、極端地看問題,咽音不是我們發(fā)聲所要達到的目標,而是把它當作調整聲音的一種手段。沈湘老師教學上課時,總是會讓學生貼著咽壁咬字唱母音,聲樂課上有些老師也會讓我們用吸著的感覺唱歌,這也是為了打開咽腔,使咽腔內形成一個類似管道的空間,這正是利用了咽腔調節(jié)的方法。正像凱薩里論述咽音時說的那樣,咽音是一種很有價值的發(fā)音機能方法,一種調整聲音的手段,無論它叫什么。在美聲學習中運用咽音練聲法,是我們突破高音的一個好方法,但是我們在練習時一定要在老師的指導下訓練。聲樂的學習方法有很多,100 個教師有 100 種教法,哪一種方法能培養(yǎng)出好的歌手就是好方法。我國傳統(tǒng)的戲曲唱腔、民歌唱法各地區(qū)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歌唱特點,都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學習聲樂的過程中應該主動吸取各種聲樂教學方法、手段,并進行比較、鑒別,對各種教法中的優(yōu)點兼收并蓄。深入探索咽音練聲法也要深入學習我們傳統(tǒng)的聲樂學習方法,把聲樂唱得更加好聽動人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