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大慶油田:有領(lǐng)導下車就問賓館和小灶在哪
2014年01月16日 10:50
來源:鳳凰衛(wèi)視
1459人參與57評論核心提示:那個時候要說個笑話也有一個領(lǐng)導來了嘛,來了以后也下車三句話,我到這兒來了賓館在什么地方?他是個處級干部,我的小灶食堂在什么地方?
鳳凰衛(wèi)視1月15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曉楠:各位好,這里是《鳳凰大視野》,王進喜這個名字對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人們來說應該就如同今天的時尚明星的名字一樣吧,非常之響亮,他擁有著無數(shù)的追隨者,而這位大慶工人的優(yōu)秀代表鐵人的稱號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他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里專門講一講鐵人王進喜是如何煉成的。
韓福魁:鐵人呢他是大慶這個英雄群體的突出代表,你看那個鐵人紀念館前廳的那個雕塑就反映這個意思了,鐵人在前面走,后面緊隨著就是龐大的隊伍,大慶的英雄隊伍,所以大慶的英雄隊伍是以鐵人為代表的英雄隊伍,鐵人是這個英雄隊伍里邊的一面旗幟,一個典型。
解說:這里是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2006年9月26日,大慶油田發(fā)現(xiàn)47周年紀念日,王進喜紀念館正式開館,王進喜與大慶不可分割的緣分在這個紀念館里都有著精彩的呈現(xiàn)。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得從王進喜最初開始講起,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在陜西省玉門縣一個貧苦農(nóng)民的家里。
韓??鸿F人因為他家里邊是一個雇農(nóng)的孩子,他是生在舊社會,家里邊非常貧寒,他從六歲呢就領(lǐng)著雙目失明的父親去討飯,他建國前在玉門油礦當苦力,從山下往山上背石頭啊,運一些各種物資啊。
解說:新中國成立后,王進喜成為新中國的第一代鉆井工人,他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肯賣力氣,肯下工夫,又聰明機敏,特別是他干活時那股拼命精神給領(lǐng)導和同志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韓??旱氰F人一天書沒南過,但是鐵人好學,他開始學文化的時候已經(jīng)三十出頭了,但是他下大工夫?qū)W習,用他當時自己當時的體會說,他說我學會一個字就等于翻過一座山。
宋連生(《工業(yè)學大慶始末》作者):沒有什么文化,靠著在本子上畫符號和簡單歪歪斜斜的漢字,靠那個東西來記錄,但是成為技術(shù)能手一聽鉆井的聲音就知道會不會出問題,就知道順不順利,以至于打到多深啦,就能夠聽得出來,技術(shù)上的能手。
解說:1956年4月,王進喜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他又被提撥為鉆井隊的隊長,而且在他上任之后不僅吃苦在前,而且還認真鉆研技術(shù),對每一口井都從嚴從細要求,不久之后就把鉆井隊帶成了鋼鐵鉆井隊,王進喜也被譽為鉆井闖將,1960年2月中旬,王進喜聽說玉門要選精兵強將參加松遼石油會戰(zhàn),立即主動請纓,向領(lǐng)導要求第一批出發(fā),經(jīng)過簡單的準備,僅僅一個多月后,1960年3月15日王進喜就率領(lǐng)他的37位隊員趕赴松遼參加會戰(zhàn)。
李國昌(大慶石油會戰(zhàn)工人):他一下火車以后呢,下了火車找人找地方啊,人家火車站我們有個接待組,你下了火車往哪兒去,王進喜正和那個調(diào)度吵架,就問這里我的井位在什么地方?問我的鉆機什么時候能到,這里鉆井的最高紀錄是多少?
解說:經(jīng)過整整十天的顛簸,王進喜才到達當時一片荒涼的薩爾圖小站,在車站前的土路上一不問吃,二不問住,王進喜逢人就問他的三句話,與當時的另一支援會戰(zhàn)的領(lǐng)導形成鮮明的對比。
李國昌:那個時候要說個笑話也有一個領(lǐng)導來了嘛,來了以后也下車三句話,我到這兒來了賓館在什么地方?他是個處級干部,我住是哪個賓館,對不對,我的小灶食堂在什么地方?我到這里工資能漲多少啊?新疆到這兒吧工資在這兒應該是漲,還是應該是降他不知道,按道理要降這里是,新疆比我們這里工資高,所以他也是三句話,這三句話當時是批了,現(xiàn)在來看呢那也正常,因為調(diào)動工作問這三句話有什么不可以?我是處級干部,我就應該吃小灶,我就應該住賓館嘛,是不是,我就應該問問我的工資嘛,和王進喜那三句話是截然不一樣的。
解說:王進喜的工人本色決定了他首先想到的是戰(zhàn)斗崗位,武器彈藥和努力目標,而王進喜的這三句話也成為他到達松遼之后的第一個經(jīng)典傳說,因為路上運輸?shù)牟槐阃踹M喜他們的鉆井設備比工人晚到十多天,而這段時間里,王進喜同樣找到了發(fā)揮作用的地方,
楊天元(大慶石油會戰(zhàn)工人):設備沒有到,沒有到以后干啥呢?給老百姓刨糞、拉糞、送糞,春天了嘛,雪下了這么厚,王進喜帶領(lǐng)我們?nèi)ジ蛇@些事,軍民關(guān)系要搞好,鐵人有這么一句話,軍民關(guān)系要搞好,你不把軍民關(guān)系搞好到那個地方來不行。
相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