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已然播出了六季卻依然火爆,節(jié)目架構屢屢換代,嘉賓也換了一批又一批,而鐵打的還是主持人,蔣昌建。
他是深諳交流藝術的語言工匠。早在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賽”的賽場上,他就嶄露頭角,勇奪“最佳辯手”,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偶像。2014年《最強大腦》熱播后,作為主持人的他再一次讓人們領略了他的主持風采和人格魅力,沉穩(wěn)的男中音,詞鋒銳利、反應敏捷,語言中帶著一種氣勢,人格里又有著一份從容。
他更是一個誨人不倦的復旦大學副教授。校園里,他是永遠擁有童心的人氣老師,從不擺明星架子,從不將電視圈的浮躁帶入學術。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堅信開放的興趣導向和廣闊的全球視野能賦予年輕人更大的格局和發(fā)展空間。
橫跨學術、傳媒兩界,蔣昌建走在思想的前沿,擁抱科技,暢想未來。在他眼里,科學技術是“暖”的,他堅信“暖科技”將“讓弱者變強,讓強者更有愛的力量”。
以下為訪談實錄:
不在意“國辯最佳”,專注學術工作
旁白:他是中國內陸節(jié)目主持人,是復旦大學副教授。他早在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賽”的賽場上就嶄露頭角,勇奪“最佳辯手”,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偶像。他,就是蔣昌建。
主持人呂思墨:您在大專辯論賽之后,應該是一下子成名,但是您馬上就轉身到了學術的研究上面。那么成為老師,是您小時候的一個夢想嗎?
蔣昌建:大專辯論會它是一個學生的業(yè)余活動,也是一個社團活動,它不是我的一個專業(yè)領域里頭的一項活動,所以我分得很清楚,盡管電視傳播了你的形象,大家可能把你的形象定位為,比如說“一個辯手”,從事語言交流的,或者辯論隊員等等,但我大部分的工作還是要去讀書,因為我那個時候碩士,那還要去讀博士。留校當老師,不是我一開始的職業(yè)定位,一開始的職業(yè)定位有各種,比如說我們那個時候,剛開放、剛改革,那個時候都希望能夠,那個時候的詞叫做“下?!?,希望能夠到那個時候開放的城市、沿海開放的城市去找一份工作。當然后面慢慢地觀念改變了,因為我曾經去過開放的城市找工作,也有了一份工作,也做了,也做得挺好,各方面的評價都挺不錯,也挺順利,但是當時就對自己想說,這是不是我要的生活,或者這是不是我要的工作,仔細想想答案在那個時候是NO,不要,不是我要的。所以我就立刻回到了我自己的學校的圈子里頭,讀碩士、讀博士,然后就留校來當老師。
主持人呂思墨:那后來從教學的崗位上,慢慢又偏重于在主持人方面。
蔣昌建:其實并沒有偏重,因為所有主持工作的合同,都簽的是周末,因為我不希望它去影響我日常的工作,當然,你說做主持的工作,肯定是跟我過去的在溝通、交流、語言表達,這方面的訓練和實踐有關系,但是它還是不一樣的工作。
“暖科技”讓弱者變強,讓強者更有愛的力量
旁白:在小小一方主持舞臺上,他用《智造將來》立志于突破傳統(tǒng)同類型節(jié)目桎梏,引領全新綜藝潮流、獨具創(chuàng)新性的人機互動模式、精妙的舞美及視覺表現形式,將視角投注到了科技圈層中最中流砥柱的科技從業(yè)者身上;他努力打造能夠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真正能觸動人心的“暖科技”,用科技講故事,為冷冰冰的科技名詞,賦予著愛的力量。
主持人呂思墨:我知道您在做一個叫做《智造將來》的節(jié)目,當時這個節(jié)目的契機和初衷是什么呢?
蔣昌建:很簡單,就是我本人很早以前我是跟IT有關系,因為我曾經把電子政務作為我的研究方向之一,一直跟,跟到現在以后,我發(fā)現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多年輕的創(chuàng)業(yè)者,他們都在搞各種各樣的創(chuàng)新,你問他們忙什么,他們回答你也很簡單,我們在做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東西,我們這個東西,將來會顛覆人們的生活,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多大多大的便利。他當時給我講的時候繪聲繪色,他自己都把自己感動得不得了,但是你去問那些他們想改變的對象,老百姓,你問他們在忙什么,老百姓說不知道。我覺得有一個問題,就是說,一個是在搞創(chuàng)新,要改變生活,一個是被改變生活的老百姓,不知道這批人在做什么。對,所以我當時創(chuàng)作這個電視節(jié)目的一個動機就是說,我們需要有個橋梁,把二者連接起來,所以當然電視語言是最方便的一個辦法,所以就想到去做這個節(jié)目。
但是科技跟電視的表達,它有天生的不匹配的地方,因為科技設備、技術,聽起來冷冰冰的,對,你看到很多無數個硬件,或者無數個看不到的軟件,所以我們都希望說,科技既然能夠走進生活,能夠改變生活,它一定會給人們生活帶來一些溫暖,所以我們就想說,怎么能夠突出科技的溫暖的這一面,所以我們講說科技改變生活,科技溫暖人心,我們希望在這舞臺上,把這兩層意思表達清楚。另外我們還要表達的一個意思就是,我們覺得科技也賦能,它能夠讓弱者變強,就像我們今天開會討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它也會讓強者更有愛的力量,所以我們在舞臺上就注入這樣一個溫暖的思想在里面。
主持人呂思墨:那這個“暖科技”的概念,對于未來科技的發(fā)展會有怎么樣的一個改變呢?
蔣昌建:兩點吧。第一點就是我還是那句話,因為它要結合電視語言的特點,所以我們在選擇這些表達的科技項目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就是它要跟生活緊密地聯系,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第二點就是,也希望有一些科技或者創(chuàng)新,能夠更快地、更有效率地,當然也是更友好地能夠應用到老百姓的生活當中去。舉一個例子,比如說醫(yī)療,好多人說醫(yī)療資源能不能更加地平衡一點,醫(yī)療資源能不能更加地普惠一點,但是現實的情況是什么,我如果生了一個病,我有一個很自然的想法就是我要找這方面的權威和專家,很自然的想法,你既然要找這個權威,找這個專家,他資源是稀缺的。我舉一個例子,你說一個非常棒的外科醫(yī)生,他做手術,一年365天,大概兩千場不到,對吧, 你能解決多少人的病痛,最多兩千人的病痛,是不是,最多兩千人,你知道需求有多少嗎,兩萬,二十萬,那你怎么普惠,對嗎?你怎么平衡這個資源。但其實你發(fā)現沒有很多外科醫(yī)生的手術,包括骨科醫(yī)生的手術,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你要找到病灶,然后你要讓手術能夠精準地針對這個病灶,而不會去影響它周邊的神經組織或者是其他骨骼的結構,這些東西都能夠請AI科技來幫忙,如果我們把他這一部分核心的能力,通過科技和創(chuàng)新把它復刻出來的話,我們生產兩千臺、兩萬臺、二十萬臺這些機器,每個機器每一天能夠處理六個病人,這就意味著什么,拯救了非常多人的生命,所以我為什么說這樣,是說科技,它真的是能夠讓弱者變強,讓強者更有愛的力量,它能夠實現這種平衡,能夠實現這種普惠,我要給觀眾看到的,是這樣的一種可能性。
傳道,受業(yè),而不解惑
旁白:校園里,他是永遠擁有童心的人氣老師,主持臺上,他又是深諳交流藝術的語言工匠,沉穩(wěn)的男中音,詞鋒銳利、反應敏捷,語言中帶著一種氣勢,人格里又有著一份從容,而不管臺前幕后,他始終都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堅信開放的興趣導向和廣闊的全球視野能賦予年輕人更大的格局和發(fā)展空間。
主持人呂思墨:那您覺得當今的青年人,他應該有怎樣的格局和胸懷呢?
蔣昌建:現在的小孩,他們接觸到的互聯網,他們接觸到的信息,他們活動的范圍和空間,他們的視野,跟我們完全不一樣,所以他們整個的學習、生活、工作、活動的空間,它就是一個天下的空間,所以他任何的按照這個興趣來做事情,他很容易就反作用于更大的空間,所以這些東西不需要管束,自然而然的。
主持人呂思墨:那么您作為老師,怎么樣來引導他們走向這種更大的格局呢?
蔣昌建:我作為老師來講,我要做的事情就是中國人不是講,傳道、授業(yè)、解惑。傳道主要是談自己的三觀,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主要是談自己在這個三觀方面的認識和體會,這個是我自己覺得比較重要的地方;授業(yè)主要是自己有自己的專業(yè)方向,把專業(yè)的知識能夠在課堂上傳播給他們;所謂的解惑,沒有標準答案,解惑就是說,有了問題以后,我解決問題的方法 手段和認識是這個,但不代表唯一,你可以去根據你自己的研究,去找到另外的方法、手段和辦法,所以我跟年輕人之間的互動就是我們能夠掌握比如說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可以給你介紹很多的工具,但是我不會幫你去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要靠你自己,方法、工具和手段我可以多介紹給你,這是我跟他們的互動方式。
主持人呂思墨:如果可以讓您給當今的一些青年人一些建議,您覺得有什么樣比較好的建議給他們嗎?
蔣昌建:我真的是很難有建議,我建議就是這樣,有一首歌吧,“反正有大把時光”,我個人覺得,年輕人反正有大把的時光,就要充分利用這個大把的時光去經歷,我覺得這點非常的重要,去經歷、去感受;第二,年輕人有好奇心,不要讓困難、挫折、或者是別人的評價,去扼殺你的好奇心,我覺得這是我的第二個建議;第三個建議就是,年輕人要擴大自己的活動半徑,能走多遠走多遠,能去哪就去哪,擴大自己的活動半徑;第四個就是,盡量不要宅在家里,盡量不要我們講說alone together,就拿一個手機,然后不知道周邊發(fā)生了什么,太過封閉,還是要多多地,參與到社區(qū)的事務當中去,多多地參與到團隊的工作當中去,多多地把自己的一個有限的力量,投入到無限的慈善和公益的事情里去。這是我的建議。
旁白:橫跨學術、傳媒兩界,常懷赤誠之心,從海外留學歸國,到投身國內高等教育,幽默親和的主持風格,不卑不亢,謙謙有禮,左手執(zhí)教鞭、右手握話筒的蔣昌建,雖已兩鬢斑白,但20年前年輕人心中的“智慧男神”本色不改,他是獨立生活的表率,更是溫暖科技的代言人。
(實錄全文完)
《格局》是鳳凰網國際智庫“與世界對話”全新推出的國際化高端訪談節(jié)目。節(jié)目于哈佛、沃頓、耶魯等世界頂尖高校專訪于正、歐陽娜娜、許達來、宋怡明、尤小剛、張文中、楊樂、徐嬌、蘇芒、孫哲、霍泥芳、張曉龍、童士豪、蔣昌建、蘇權科這15位來自政商學界、文藝時尚界、青年創(chuàng)業(yè)圈的杰出精英。傾聽他們的國際視野、行業(yè)觀察、個人格局,就是與時代交流,與世界對話。登陸鳳凰新聞客戶端,2019年6月起,每周二重磅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