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曾以“提三尺劍定四海,遠夷率服”,矜夸其比肩秦漢帝王的天子威權(quán)。唐朝參與世界文明的重要行跡,迄今仍歷歷可見;而“遠夷”們對唐代社會乃至中國文化的多方面影響,更是遠逾皇帝的預(yù)料。其實,對于“異族”和邊患帶來的現(xiàn)實問題、歷史鑒戒,唐人都有很具體的經(jīng)驗,但他們依然拿出了豐沛的好奇心,允許各種“不同”融進日常生活領(lǐng)域,更新、重組舊有的思想和審美資源。唐人的國民心態(tài),也在這種新環(huán)境中得以滋養(yǎng),呈現(xiàn)出今人所見的開放與包容。正如作者所說,璀璨的唐代文化中包含的豐富外來因素,是唐人自信心的體現(xiàn),拿來主義的精神,也是唐代魅力之所在。唐代的文化特質(zhì)之一就是開放包容,從不盲目抗拒外來事物,這是一種基于實力的自信。唐朝對外交往十分頻繁,不僅影響了政治和經(jīng)濟,也對普通人的生活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了唐代對外交通的七條干道:“其入四夷之路與關(guān)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營州入安東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鶻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廣州通海夷道。”其中所說的第五條路線,指的是由今天新疆地區(qū)前往中亞的路線,基本就相當于我們說的絲綢之路?!端鍟づ峋貍鳌?“發(fā)自敦煌,至于西海,凡為三道,各有襟帶。北道從伊吾……至拂菻國,達于西海。其中道從高昌,焉耆,龜茲,疏勒,度蔥嶺……至波斯,達于西海。其南道從鄯善,于闐,朱俱波、唱盤佗,度蔥嶺……至北婆羅門,達于西海。其三道諸國,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span>絲綢之路的得名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的功勞,一八七七年,他在《中國》一書中率先使用了這個詞。隨后,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A.Herrmann)在《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中將其概念進一步明確化。絲綢之路存在的時間可能比大家想象(《人文雜志》的要久得多。臧振《“玉石之路”初探》一九九四年第二期)一文根據(jù)對原始社會時期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大量玉器的分析,認為這些玉器原材料極可能是新疆和田玉,所以在所謂“絲綢之路”之前,這條商路就已存在,他將其稱之為“玉石之路”。當時玉器是祭神的重要器物,所以對于那時的人們來說這條商路十分重要。張騫通西域被視為絲綢之路建立的象征,其實只是因為張騫之后絲綢之路被賦予了除商貿(mào)之外的政治、文化重大意義,并不是說在張騫之前沒人走過這條路。絲綢之路的實際狀況遠不如它名字那般浪漫唯美,而是充滿了艱辛,而且時常被盜匪和地方政權(quán)截斷。夏日炎熱,冬日酷寒,缺少水源,按照玄奘的描述:“從此西北入大沙磧,絕無水草。途路彌漫,疆境難測。望大山,尋遺骨,以知所指,以記經(jīng)途。”(《大唐西域記》卷一)《北史·西域傳》記載說:“且末西北有流沙數(shù)百里,夏日有熱風,為行旅之患。風之所至,唯老駝預(yù)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為候,亦即將氈擁蔽鼻口。其風迅駃,斯須過盡,若不防者,必至危斃?!敝旅纳衬L暴只有老駱駝可以預(yù)知其來臨,它們立即低頭,把口鼻埋入沙中,人們也隨之趕緊用氈遮掩口鼻,否則必死。歷朝歷代的人們就是這樣前仆后繼,奔走在這條充滿危險但同時又有著巨大誘惑的商道上。古代中國是農(nóng)業(yè)社會,中國政權(quán)自古以來絕大多數(shù)時段的“重農(nóng)抑商”國策并非偶然??梢宰⒁獾?絲綢之路上輸入中國的商品基本都是輕而貴重之物,例如金銀器(中國古代金銀器制作技術(shù)不如西亞、中亞)香藥、皮毛等,這些奢侈品對中國經(jīng)濟來說絕談不上雪中送炭。當然,絲綢之路輸入的新物種大大豐富了中國農(nóng)作物種類,改善了人民生活??蓡栴}在于這種外來物種只要輸入即被廣泛種植,用不著在商路上反復(fù)輸入。在這種背景下,絲綢之路對于中國的意義何在?其實中國古代一直有“天朝上國”的心態(tài),在中原王朝眼睛里,外貿(mào)的意義不在于互通有無、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而是在于它是朝貢體系的象征。很多正常的商貿(mào)活動被認為是異域國家對中原王朝的朝貢,而且越是遠道而來意義就愈大,這也就是為何王莽、楊廣們都對所謂“重譯而來”(道遠,找不到漢語翻譯,只好通過中途國家或地區(qū)的人再度翻譯)的外來使者十分感興趣。這些“外來使者”中,也有一些是商賈冒充的,“天朝上國”通過朝貢體制維系天下秩序,并獲得自尊心的極大滿足。但是反對的聲音不是沒有,《北史·西域傳》史臣論曰:自古開遠夷,通絕域,必因宏放之主皆起好事之臣。張騫鑿空于前,班超投筆于后以要一旦之功,皆由主尚來遠之名,臣徇輕生之節(jié)。是知上之所好,下必效焉。西域雖通于魏氏,于時中原始平,天子方以混一為心,未遑及此。其信使往來,得羈縻勿絕之道。及隋煬帝規(guī)摹宏侈,掩吞秦、漢,裴矩方進《西域圖記》以蕩其心,故萬乘親出玉門關(guān),置伊吾、且末鎮(zhèn),而關(guān)右暨于流沙,騷然無聊生矣。若使北狄無虞,東夷告捷,必將修輸臺之戍,筑烏壘之城,求大秦之明珠,致條支之鳥卵,往來轉(zhuǎn)輸,將何以堪其弊哉?古者哲王之制也,方五千里,務(wù)安諸夏,不事要荒。豈威不能加,德不能被?蓋不以四夷勞中國,不以無用害有用也。是以秦戍五嶺,漢事三邊,或道殣相望,或戶口減半。隋室恃其強盛,亦狼狽于青海。此皆一人失其道,故億兆罹其苦。這段話大意是古來通絕域之事都是好大喜功的君主和好事之臣所為,比如張騫、班超等。隋煬帝時期更加熱衷此事,違背了先賢“不以四夷勞中國,不以無用害有用”的教導(dǎo),導(dǎo)致四處遠巡、征討,民不聊生,最終國家大亂?!侗笔贰返淖髡呃钛訅郛吘故侨寮沂看蠓?他們歷來強調(diào)珍惜民力,休養(yǎng)生息,對勞師遠征、開通絕域的事情持保守態(tài)度,魏征、姚崇、狄仁杰、張九齡等都是如此。而且,李延壽是唐初人,唐初特別強調(diào)汲取隋朝教訓(xùn),對隋煬帝的所作所為幾乎完全否定。再加上隋、唐在南北朝基礎(chǔ)上建立,五胡亂華的教訓(xùn)歷歷在目,因此這樣的評價在那時算得上是士大夫的主流思想。但是,人類交往和貿(mào)易的本能畢竟無法阻礙,更何況經(jīng)歷了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文化已更趨多元,人們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度還是很高的。唐朝是個開放包容的社會,往來的外國人以三種人為主:使臣、商人、僧侶。除了陸上絲綢之路,他們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那時廣州最多時聚集了二十萬的外國人,揚州也有成千上萬的外國商賈,他們聚族而居,從事外貿(mào),也協(xié)助唐朝地方官管理本族人,自己的宗教信仰也得到尊重,例如廣州就有中國最早的清真寺。南方城市里的外國人主要是大食(阿拉伯)、波斯(伊朗)、天竺(印度)以及東南亞的林邑、爪哇、僧伽羅人,北方城市里主要是大食、波斯、天竺、回紇、突厥、粟特、吐火羅人。從北朝開始,中國政府為了管理這些語言不通、聚族而居的外國人,特地設(shè)置“薩寶”一職,由這些外國人中的首領(lǐng)人物來擔任,負責管理本族人,并與政府合作。來自外國的女孩子經(jīng)常從事服務(wù)業(yè),以在酒肆進行歌舞表演最常見。她們的異國情調(diào)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李白有詩描寫胡姬舞姿:“胡姬貌如花,當爐笑春風。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欲安歸?!?《雜曲歌辭·前有一尊酒行二首》)由于對外戰(zhàn)爭頻繁,大量的俘虜被帶入內(nèi)陸,成為唐人奴隸。白居易的《縛戎人》描繪了一個場面:一群蕃人俘虜被發(fā)配到吳越,其中一人本是祖籍河西走廊的漢人,在安史之亂后被迫成為吐蕃的編戶齊民。他在吐蕃管轄下生活了四十年,外表已然吐蕃人模樣,內(nèi)心卻始終思念漢家威儀,“唯許正朝服漢儀,斂衣整巾潛淚垂。誓心密定歸鄉(xiāng)計,不使蕃中妻子知”。一路艱險到了唐朝轄境,奈何游騎不顧他懂漢語,仍將其作為蕃人捆綁起來。此外,唐朝還存在嚴重的人口販賣問題,例如被輾轉(zhuǎn)販賣的“昆侖奴”。另外,從東南亞和朝鮮半島販賣人口的現(xiàn)象也非常嚴重。這些外來人口有的充當官奴婢,也有的充當私人家奴。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俘虜多從事與車馬有關(guān)的工作,西域俘虜若擅長歌舞,也會從事舞樂之業(yè)??傊?唐朝歌舞藝術(shù)的興盛與外來人口密切相關(guān),他們當然不見得都是擄來的,其中不乏自愿來到唐朝表演,因為會獲得豐厚報酬。這些人主要是中亞人,也有東南亞、南亞人士,甚至還有朝鮮半島的音樂家。商賈也是外來人口的一大宗,他們促進了絲綢之路的繁華,也從中獲得了很多油水。唐人甚至有波斯人皆豪富的錯覺。而其實唐人嘴里的“波斯人”有時也泛指中亞、西亞一帶人士,比如從今敘利亞地區(qū)來到唐朝的阿羅本帶來的景教,有時就被唐人叫做波斯景教。商人中,粟特人占據(jù)了很大比例,他們是中亞一代昭武九姓人,最熱衷于中間貿(mào)易,世代經(jīng)商,也是最常見的外國人,所以他們的商品、音舞、服飾、習俗都對唐朝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對隋唐時期普通民眾來說,影響最大的就是外來物品,其中包括各種農(nóng)作物、動物。限于篇幅,不可備述,下面選擇幾個重要的看一看。馬匹馬在古代是具備戰(zhàn)略意義的動物,如《新唐書·五行志》所說:“馬者,國之武備,天去其備,國將危亡?!倍鴮τ谝话忝癖妬碚f,民間對馬車、馬匹的渴望也是毋須多言的。隋朝滅亡使養(yǎng)馬業(yè)受到了極大打擊,唐朝政府接管到手的只有三千匹馬,經(jīng)長時期整頓,養(yǎng)馬業(yè)得到了蓬勃發(fā)展。當時唐代有八個國家牧場,位于今陜西關(guān)中到青、甘地區(qū),鼎盛時期馬匹多達七十余萬匹。私人手中也有大量的馬匹。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隴右、河西地區(qū)喪于吐蕃,有人居然建議到今福建境內(nèi)養(yǎng)馬,結(jié)果馬匹死了大半,最后靠外貿(mào)勉強解決了馬匹來源問題。唐 韓幹 圉人呈馬圖 絹本設(shè)色 縱30.5厘米 橫51.1厘米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安史之亂中,回紇人(后改稱“回鶻”)曾出兵幫助唐朝政府,他們居功而驕橫,盤剝唐朝的方式之一就是強制性的馬匹交易。名為互市,實是強賣,每年有成千上萬匹馬匹賣給唐朝。所以唐后期的史料中經(jīng)??梢钥吹交实酆凸賳T們討論該怎么支付馬價。不過,回鶻馬也大大緩解了唐朝社會上下對馬匹的需求。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認為唐朝原本使用的馬匹是草原野馬和阿拉伯馬的混血品種,“但是阿拉伯馬的種系在唐朝處在不利的境地,蒙古矮種馬就在毗鄰唐朝的地區(qū),所以阿拉伯馬很難保持與蒙古矮種馬相抗衡的地位。到了唐朝滅亡之后,西方駿馬的種系就開始漸次消亡,而隨著元、明時代蒙古矮種馬的大量涌入,到了近代的初期,西方馬的種系就完全絕跡了”。駱駝 駱駝也屬外來物種,它可以不吃不喝穿越戈壁大漠,自古以來就是長途貿(mào)易不可或缺的馱獸。漢朝時,中國就已經(jīng)使用大夏雙峰駝來從事遠途軍事運輸。唐代遠途貿(mào)易日漸頻繁,駱駝的需求量也很大,因此從國外引進了很多新品種,回鶻、吐蕃、突騎施、于闐等地都曾是唐朝駱駝的來源地。駱駝在當時北方地區(qū)運用極其普遍,并且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唐代不僅用駱駝做工具,還用駱駝毛紡織。有一種衣料叫做駱駝褐,出產(chǎn)地是今天的甘肅和內(nèi)蒙南部,品質(zhì)甚好,還向?qū)m廷進貢。唐朝人還吃駱駝肉,岑參《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曰:“琵琶長笛曲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歸叵羅。三更醉后軍中寢,無奈秦山歸夢何?!瘪劮逶诋敃r也屬于不可多得的美味。唐 韓幹 圉人呈馬圖 絹本設(shè)色 縱30.5厘米 橫51.1厘米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葡萄 葡萄的引進意義重大,因為它不僅是水果,也是重要的釀酒原料。葡萄是西漢時期引進的,但并未廣泛栽培。北魏時人們得到葡萄竟“轉(zhuǎn)餉親戚,以為奇味,得者不敢輒食,乃歷數(shù)家”(《洛陽伽藍記》卷四)?!洞筇菩抡Z》記載了一個故事:“高祖嘗宴侍臣,果有蒲萄,(陳)叔達為侍中,執(zhí)而不食。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干,求之不得?!咦嬖?‘卿有母遺乎?’遂嗚咽流涕。后賜帛百疋,以市甘珍?!笨梢姰敃r葡萄昂貴。
《南部新書》載唐貞觀年間侯君集破高昌國得馬乳葡萄種,皇帝下令在禁苑種植,葡萄酒方得普及,從此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唐代常見的酒種。王翰的《涼州詞》也是耳熟能詳: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唐 韓幹 圉人呈馬圖 絹本設(shè)色 縱30.5厘米 橫51.1厘米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蔗糖 唐以前,中國糖主要是飴糖和蜂蜜。醫(yī)書中“蜜”頻繁出現(xiàn),有蜂糖、石蜜、土蜜、木蜜、石飴、巖蜜等,實際是根據(jù)采擷地點不同出現(xiàn)的名稱差異。其中“石蜜”同時又指蔗糖。蔗糖的成熟煉制技術(shù)是從印度引進的,季羨林《糖史》上篇有過專門論述。他注意到世界許多國家的“糖”字有相同的讀音,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等都來自梵文sarkara與巴利文sarkkhara。季羨林甚至認為甘蔗本身就是外來物種,甘蔗二字是音譯。例如甘蔗在漢代司馬相如的筆下寫作“藷蔗”,東方朔稱之,劉向的《杖銘》則以“都蔗”名之。既然一樣?xùn)|西有好幾個聲音相近而寫法不同的名字,外來的可能性就很大。在三國《江表傳》有“甘蔗餳”三字,可能是一種蔗糖,但是很明顯沒有大規(guī)模流行開來,季羨林認為南北朝時采取的是用陽光曝曬甘蔗汁制造糖漿的辦法。季羨林又發(fā)現(xiàn)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一篇殘經(jīng)(P.3303)寫卷背面寫著制造“煞割令”的方法,認出“煞割令”就是梵文sarkara的對音,并推斷蔗糖在唐代傳入中國。而據(jù)《新唐書》記載:摩揭它(陀),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屬國?!懹^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拃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季羨林認為敦煌P.3303殘卷記載的“煞割令”制作辦法可能就是唐太宗派人從摩揭陀學來的。它的主要特點是在熬煉甘蔗汁時加牛乳,牛乳可以使蔗汁中的雜質(zhì)凝結(jié)成渣,使糖更加純化,比單純的曬制更有效率,品質(zhì)也更好。唐代以后,蔗糖技術(shù)就逐漸成熟,正如《新唐書》所說,其品質(zhì)甚至還超過了印度。金銀器中國古代重玉器,金銀器制作技藝不如中亞、西亞。魏晉南北朝以來,外來金銀器大量涌入中國。中國不缺乏金礦,古人早就總結(jié)出尋找礦脈的經(jīng)驗,即多姜屬植物的地下多銅礦或錫礦,多野蔥的地下多銀礦,多冬青的地方多金礦。唐代蜀地、嶺南、安南(越南)都出產(chǎn)黃金。再加上中國從來不缺乏能工巧匠,所以魏晉隋唐時代金銀器制作、貿(mào)易都十分繁榮。其中金銀器制作技藝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巨大影響。一九八三年在寧夏固原南郊北周時期柱國大將軍李賢和其妻吳輝合葬墓中發(fā)現(xiàn)的鎏金銀壺,就有濃厚的異域風格。固原在唐代叫原州,是中西貿(mào)易路線上的重要據(jù)點,曾有大批外來商賈(尤其是粟特人)在這里生活。壺上的圖案是《荷馬史詩》的內(nèi)容,王效軍、程云霞的《寧夏固原地區(qū)出土的金銀器》指出,鎏金銀壺沿襲薩珊王朝金銀器的風格,而壺柄上端所鑄高鼻深目、頭戴貼發(fā)軟冠的胡人形象與薩珊波斯人不同,屬于中亞巴克特里亞人。而腹部所鏨刻出的三組六人圖像,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一般認為是希臘神話“帕里斯裁判”。這件具有薩珊風格的中亞制品,是希臘文化對中亞巴克特利亞地區(qū)影響的產(chǎn)物。隋唐時期金銀器的中亞、西亞風格就更加濃厚了,當時唐朝工匠受到了波斯的巨大影響,圖案和工藝都受益匪淺。比如陜西歷史博物館藏何家村出土唐代獸首瑪瑙杯,就是一件瑪瑙結(jié)合黃金的絕妙工藝品。它是一件酒器,原型來自于古希臘的“來通”(音譯,“流”的意思),無論造型設(shè)計還是工藝水平都達到了極高水準,有學者認為是進口物品,也有學者認為是唐代工匠仿造的波斯風格的器物。而何家村出土的舞馬銜杯紋銀壺,它的工藝借鑒了中亞工藝,外形則是模仿游牧民族的盛水皮囊。從這兩件器物可以看到西域文化與工藝對于唐代金銀器發(fā)展產(chǎn)生的新影響。吐蕃社會發(fā)展水平不及唐朝,但在金屬加工技術(shù)方面卻有著高超工藝。吐蕃軍隊兵器很精良,還會制造復(fù)雜的鎖子甲,金銀器制作水平也很高。唐代從吐蕃進口的金銀器非常多。音樂中國古代的音樂很早就被納入了禮樂制度的范疇,擔負起教化人心、規(guī)范行為甚至思想的任務(wù),而“流行音樂”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所以孔子聞韶樂則三月不知肉味,聞鄭衛(wèi)之聲則斥其為淫聲。然而「流行音樂」并沒有消弭,一直在民間流傳,魏晉以后煥發(fā)了新生,因為有了新的因素加入了進來,這就是胡樂。胡樂可能是西漢時期引入中國的,功臣則是張騫?!稌x書·樂志》:“胡角者,本以應(yīng)胡笳之聲,后漸用之橫吹,有雙角,即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后漢以給邊,和帝時,萬人將軍得用之。魏晉以來,二十八解不復(fù)具存,用者有《黃鵠》、《壟頭》、《出關(guān)》、《入關(guān)》、《出塞》、《入塞》、《折楊柳》、《黃覃子》、《赤之楊》、《望行人》十曲?!边@對中國音樂的創(chuàng)新起了促進作用。魏晉隋唐時期胡樂更是滲透到了社會各個層面,詩人元稹為此痛心疾首,在《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法曲》中寫道:“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咸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wù)胡樂?!彼允看蠓虻膫鹘y(tǒng)立場評價此事,而人們對胡樂的愛好并未減弱。唐 韓幹 圉人呈馬圖 絹本設(shè)色 縱30.5厘米 橫51.1厘米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謝弗在《唐代的外來文明》中論及唐代外來音樂時談到:“從八世紀開始,唐朝的流行音樂聽起來與中亞城廓國家的音樂簡直就沒有多少區(qū)別了?!彼J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實際是西域“婆羅門曲”的改寫本?!褒斊潯⒏卟?、疏勒、安國、康國、天竺以及高麗等地的音樂風格,就這樣在唐朝官方的保護之下,與傳統(tǒng)音樂融合成了一體?!谒形饔蛞魳肺幕?龜茲音樂對唐朝音樂的影響最大,遠遠超出了其他音樂。尤其是龜茲樂中的‘鼓舞曲’,更是唐朝雅俗共賞的一種樂曲?!倍瞥俗钕矚g的龜茲樂器,則是“羯鼓”,“當演奏羯鼓時,不僅可以聽到鏗鏘激奮的音樂,而且能夠欣賞到伴著羯鼓的樂聲歌唱的外國歌曲—可是這些梵文歌曲的發(fā)音大多數(shù)都是錯誤的”。
唐 韓幹 圉人呈馬圖 絹本設(shè)色 縱30.5厘米 橫51.1厘米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謝弗還指出,唐代音樂中最有名的是混雜了各種成分的“西涼樂”。它是龜茲樂與傳統(tǒng)中國音樂的奇妙的混合物,以龜茲琵琶和古典的石磬進行演奏。而起源于印度的音樂傳入中國的途徑有多種,除了中亞以外,還有印度支那諸國即林邑、扶南、驃國等。這些國家也將它們的管弦樂以及舞伎等貢獻給了唐朝。
可以說,外來文化的影響是全方位、立體的,滲透到了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文中所談僅是只鱗片甲而已。今天有人總喜歡談維護傳統(tǒng)文化,其實傳統(tǒng)文化本身一直都是動態(tài)的,看了唐代外來文化的影響,我們就知道,璀璨的唐代文化中包含著多少外來因素,這是唐人自信心的體現(xiàn),拿來主義的精神,也是唐代的魅力所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