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道德經|學習筆記第38章-君子以厚德載物:不令一物傷天理,仁愛方知真宰心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rang)臂而乃(從帛書本)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泊(從帛書本),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泊(從帛書本);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是《道經》。從這一章開始到第81章是《德經》。本章是《德經》第一章。

本章楚簡本缺失,個別表達從帛書本。在王弼本中“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后緊跟著一句“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而這在帛書本中是沒有的,是王弼本中多加的!在本章我們沒有保留,我們在道德第18章的學習筆記中引述時保留了此句。但事實上這句話是畫蛇添足的。因為真正的德不分高下,德就是“上德”,不存在“下德”,因為下德已經不是德了!老子開篇就說“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簡化的說就是“下德是無德”,所以下德根本不是德。所以本弼本是加的多余了。

這一章在歷史上都是非常難解的一章,筆者各種途徑查閱了解釋,都有樣那樣的缺陷,無法以理、以邏輯服人。這一章歷史上屬于最難解的一章之一。主要有三點:第一是對諸象“攘臂”、對“乃”和對“前識者”的解釋,至今在學理上還有爭論甚至未有定論;第二是對“無為”的理解絕大多數人是完全錯誤的,理解成什么都不做簡直就是笑話。此外還有對“無以為”和“有以為”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門;第三是太多的解釋放在單獨一句中看似有道理,但放在章節(jié)中從章的整體意思上看,完全缺乏邏輯,肯定不是老子想表達的意思!所以,要很好地學習本章,我們需要慢慢來,先對一些基本的知識點我們做一下說明再開始本章的解讀吧,力圖給大家一個意思準確、前后邏輯貫通,符合本章上下文文脈的理解吧(本章筆者的解讀自己感覺是完全通了哈,否則也不會發(fā)出來):

一、先來大體上理解一下道、德、仁、義和禮

>:萬事萬物的總規(guī)律、總根源。解決的是存在的因與存在本身間的關系。道承載著一切,是自然規(guī)律。道是總根源,層次最高。

>會意字,品行。解決的是人與自然(當然包括人)間的關系。德:道之用,是人們對道(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和理解,體現在做事上對道的運用即道之用,這是道與德的區(qū)別。德可解釋為道德規(guī)范、品行、操守,代表著美好的、受人尊敬的東西。德:會意字,本意是七曜(yao)即日月星金木水火土的運行。在甲骨文中,左邊是彳,表示道路,右邊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條垂直線,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這個字的意思是: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即遵循規(guī)律也即遵循道,是對道的運用,所以甲骨文中德即“行正、目正”。在金文中的會意就更全,在目下面又加了心,這就是說:遵循本心、遵循規(guī)律就是德,所以金文中德即“行正、目正、心正”。儒家以“溫、良、恭、儉、讓”為修身五德,而兵家以“智、信、仁、勇、嚴”為將之五德,總之德是美好、高尚的東西。德是道之用,所以層次比德低,但德是最接近于道層面的東西。

>仁:會意字,人與人間的親愛。解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理解為愛、善、仁愛?!墩f文》中說“仁,親也”。仁的核心是指人與人相互親愛,是一種道德范疇,隸屬于德;指人與人相互友愛、幫助、同情等。仁:會意字,二人,意思是兩個人在一起,兩個人愿意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間都有親近的要求,否則就不會走在一起。顯然本義是指兩個人親近友愛。另說:仁,左為人,左為兩橫,代表天、地,合在一起是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仁,孔子以之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人與人之間的親愛在道來看不一定是符合道的------道沒有分別心,所以層次肯定比道低;在德看來,仁是其中的一方面,所以層次比德也低。

>義:會意字,本義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解決的是我或我們該不該做的問題可以理解為正義、公正。是一種道德范疇,隸屬于德。義的繁體字是義:我上面的羊,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羊上邊兩點左右均分,中間也是左右對稱,象征公平。第二種解釋是祭祀的羊,表達的是信仰。而下邊是持戈的武士,也可以是我的意思。合起來的意思就是:為了公平或信仰或正義而戰(zhàn)斗,對個人則是為了我認為的正義或公平或信仰而戰(zhàn)斗,對團隊是為了我們認為的正義或公平或信仰而戰(zhàn)斗。注意,義是我或我們該不該做,那么對我對我們是正義公平正義的事,在仁看來不一定是正義公平正義的,所以義的層次比仁低。

>禮:會意字,可以理解為儀禮、禮法、禮制。本義:舉行儀禮,祭神求福?!墩f文》中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禮的中心是社會關系,解決的是“調整人與之間關系”的準則問題。禮既是中國古代法律的淵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包括禮制,指全社會的等級制度和倫理秩序;包括禮儀,指具體的禮節(jié)儀式;包括禮貌,指個人在待人接物時所表現出來的道德修養(yǎng)。禮是不管應不不應該做,都應當遵守,所以其層次比義低。本章中說的“亂之首”意思是說是混亂的開始,自禮開始層次再往下的社會就是混亂的社會了!

二、先來統(tǒng)一下被很多人誤解了的意思

第一是“無為”:它深刻的含義是順乎自然合乎于道的有所作為!而不是很多人理解的什么都不作為的意思。老子認為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道,都是由道化生而來的,所以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要遵循道的規(guī)律。那么道的規(guī)律是什么呢?老子在第25章就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道的最根本規(guī)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地的、本然!所以老子在道德經第2章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悟道的人做事就應該順乎自然才合乎于道。老子對領導者說的“無為而治”就是讓領導者一定要按照事物自身的必然性自由發(fā)展,即使萬物各適其性,才是符合道的本然狀態(tài),萬物才能正常生發(fā),而不是通過妄為去影響事物的自然進程。也只有這樣,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發(fā)展。現在我們應當通透地明白了“無為”決非什么都不做!是不妄為、不胡亂作為、不違道而為。相反地,對順乎于自然合乎于道的事老子認為必須做而且要比誰都更要積極地做!這更有利于萬物的生發(fā)!

第二是“無以為”和“有以為”:“無以為”主是沒有私利的意思;“有以為”就是有私利的意思。老子在道德經第2章說“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在第34章說“道泛兮,其可左右。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恒無欲也,可名于?。蝗f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于大”,很多地方可以看到道不圖名、不標榜功績,沒有一點點私欲,只是在背后默默地潤化萬物。特別是在第10章老子由大道及人說的就更直接了:他說“明白四達,能無以知乎?”意思是說,太陽就像大道一樣讓它的光芒照遍四方,能做到像太陽那樣不要大張旗鼓的讓所有人都知道嗎?言下之意是像太陽依道而行:沒有偏私、沒有分別心、沒有企圖心的默默地普照萬物,它潤物細無聲,它沒有見人就說,嗨,你們都要知道,就是我?guī)Ыo了你們光亮!你們要感恩我呀。所以“無以為”的深刻含義是:沒有為了實現個人功利的有所作為(其中:無:沒有;以:以什么為目的;為:作為)。明白了“無以為”那么“有以為”的深刻含義就是:為了實現個人功利而有所作為。

第三是“為之”:主觀作為,具有強行為之、片面性為之的含義。本章中可以理解為“竭力推行”。

三、現在我們來一句句抽絲剝繭式地理解一下本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意思是說“上德之人的作為順乎自然合乎于道,不刻意地作為使自己看上去好像有品行的樣子 (潛臺詞是沒有為了實現個人功利而有所作為),所以是真正的有德;下德的人的作為不順乎于道合乎于自然,而刻意地作為使自己看上去好像沒有失去品行的樣子(潛臺詞是有為了實現個人功利而有所作為),所以并不是真正的有德”。

老子的這個開篇通過論德的方式,告訴了我們非常重要的一點,給出個兩個判斷準則即:第一個準則是:是否順乎于自然合乎于道的作為。如果遵從這一點老子稱為“無為”,如果不遵從這一點,老子稱為“為之”。特別說明一下:如果“無為”你非要堅持理解成不作為,那也當理解成是不違背規(guī)律的作為;第二個準則是“不要為了實現個人功利而有所作為”。如果遵從這一點,老子稱為“無以為”即無私利,如果不遵從這一點,老子稱為“有以為”即有私利。把握住這兩個準則對于理解句意非常有幫助,因為德、仁、義都是這兩個準則是否遵從的組合。

我們剛剛從上一句知道了判斷一種作為好不好的準則有兩點:一是做事是否順乎于自然合乎于道的有所作為,二是是否是為了實現個人功利而有所作為!而德是道之用,是道在“萬事萬物”上的具體顯化,根據這兩個準則,老子說:“上德無為(順乎自然合乎于道的有所作為:即‘無為’)(卻)無以為也意思是說“從上面這兩句話可以提煉出兩個我們應當遵守的準則:即順乎于自然合乎于道的有所作為即‘無為’和‘不是為了實現個人功利而有所作為’即“沒有私利”,這兩個準則正是我們在作為的時候應當秉持的兩個道性。根據一個人是否遵從了這兩個道性的差異,我們可以把一個人的修養(yǎng)境界分為三個層次(其實還有一個層次的人我后面再說)。第一個層次的人是上德之人,這類人是兩個道性兼而有之的人,這個層次的人就是我剛剛提到的上德之人!上德的人應當是守道而為的人即:上德之人是順乎自然合乎于道的有所作為而且是沒有私利的人”。讀到這里,看看下文,邏輯清楚的同學可能敏感地發(fā)現了,兩個道性標準,簡單的排列組合問題,2的2次方應當有四種人呀!為什么筆者說是三種呢?筆者和老子都難道在邏輯上錯啦?沒錯!根據排列組合,老子在本章中沒提到的另一類人是“無為” “有私利”的人呀!看到這種邏輯的人,我給你點贊!其實你看到貌似漏掉的那一類人實際上就是這個第一個層次的人!這是個自然的邏輯推論:因為我們知道“無為”的人是指順道而行不違背大道的守道的人!這種人怎么可能會“有以為”即“有私利”呢?他肯定是“無以為”即沒有私利的人嘛!老子的邏輯感是不是滿滿的?。?!至此,我們是如此精準地理解了這句話,后面的話就非常好理解了!

上仁為之(竭力推行)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意思是說第二個層次的人是上仁之人,他是兩個道性只遵從了‘沒有私利’這一個道性而沒有遵從另一個道性的人,因為他‘為之’了,因此這類人違背了‘順乎于自然合乎于道’讓萬物自然生發(fā)的道性,他竭力推行仁愛,雖然他確實是沒有私利的作為。所以這類人是屬于第二個層次的人;第三個層次的人是上義之人,這類人是兩個道性都沒有遵從的人,不但‘為之’而且還有私利!他竭力推行正義(注意個人或團體的正義不一定是符合道的正義),而且是有私利的作為。所以這類人是屬于第三個層次的人”。

從這句話中顯然可以看出,上義的人是筆者在上文總結的那兩個道性都沒有的人!上義的人竭力推行正義(為之)而且有私利(有以為),你的正義未必是我的正義,你有私利我也有私利,各有各的價值觀各有各的私利,憑什么我要信任你或你那個圈層的人的所謂的正義呢?于不不信任就產生了!老百姓是不相信他的正義也因此不會忠誠于他所謂的正義,所以是一定會有人跳出來反對的。顯然的結論是,上義之人自帶忠信不足!于是你就擼起袖子掄起胳膊氣急敗壞,可我不聽不聽就是不聽,你能拿我怎么樣 (所以后來由禮演變成了法!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子!這扯遠了,所以筆者用了括號括起來了) ?!不聽是吧?我來收拾你!于是上義的人制定了禮制!告訴天下的人,必須遵從!不遵從就收拾你。你看,禮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吧,我們來總結一下由義產生禮的動力學原理:上義(為之 有私利)竭力推行正義的價值觀 人都各有各的私利與價值觀>>導致不信任你的價值觀>>導致不忠誠于你的價值觀(至此階段忠信不足了)>>不信不忠導致不聽話>>導致你想強推下去>>導致“莫之應”的反對>>進而導致你尋求解決的方法>>最終找到了方法即是禮制------禮制自動產生了!可怕的是這個動力學的過程還沒結束,由于禮制這個方法的目標對象是全體的、其手段是有點強制性的,所以推行禮制>>導致了“莫之應”的反對>>于是你攘臂而乃之(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情緒激動、氣急敗壞地想讓人遵從)即強制讓人遵從!正是因為這個由義到禮再到強制的動力學原理,所以老子寫道: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筆者釋為應者寥寥)也,則攘臂(攘rang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情緒激動,筆者譯為擼起袖子掄起胳膊情緒激動)而乃(通行本為扔字,筆者從帛書本中乃的寫法。《說文解字》中說乃:‘曳詞之難也。象氣之出難’:曳,是逆行,不順暢意思。不順暢的說出話來。直意理解是:舌不應口,語無倫次,呼吸困難。筆者意譯為氣急敗壞的樣子)意思是說“我剛已經給大家說了三個層次的人。其實啊,還有一種層次的人,咱們稱之為第四個層次的人吧!第四個層次的人是上禮之人,這類人和上義之人一樣都是兩個道性都沒有遵從的人,但由于義會自動產生出不信任進而產生不忠誠,而不忠不信,就會導致沒人聽這類人的話,沒人聽這類人的話,這類人就會自然想到強制推行。于是這類人就想到了一個強制推行的辦法即制定禮制,于是這類人即上禮之人竭力推行禮制卻應者寥寥!于是這類人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情緒激動、氣急敗壞地想讓人們遵從,效果當然是然并卵矣!”。講完了四個修養(yǎng)的層次,老子對上面的論述做了個總結,他說: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意思是說“對上述我們做個結論吧:所以說一個人如果失去了道性就是到德這個境界了。我前面說過了德是遵從兩個道性的,如果‘為之’了雖然你‘沒有私利’,那就是失德了,然后就到仁這個境界了。如果仁的境界中再失去了‘沒有私利’,那就是失仁了,然后就到義這個境界了!而義前面我們說了會天然導致禮制的產生,那就是失義了,然后就到禮這個境界了”。在筆者這個理解中,要明白兩點:第一點是,從德到仁到義到禮是一個不斷失去“無為”或“沒有私利”的演變關系,在本句中邏輯上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且是呼應前面對上德上仁上義上禮的論述的!所以邏輯感是非常強的!第二點是要特別說明的是由于大道是總根源,德是道之用,是道的外在顯化,所以德性幾近于道性,但它確實絕非道本身。但由于接近于道,邏輯上看德應當是完全守道的并沒有失道,意思是應當是肯定德的!而且從“上德無為而無以為”這句話感覺德是非常美好的東西,所以似乎不應當有這句“故失道而后德”在語感上感覺是否定德的話。那么為什么會有這句呢?老子是否定德的嗎?并非如此!老子是肯定德的!但不肯定的是假德、偽德也就是老子說的“下德”。所以“故失道而后德”中的“德”字是失去了道的“偽德”的意思!而“失德”中的“德”字是“上德”的意思,是真德!要仔細體會這種意象哦!現在可以順出一個本句中潛藏的、細微的、不容易為人所發(fā)現的邏輯:即本句中的前一個“德”字是偽德,后一個“德”字是上德;同理,前一個“仁”是“偽仁”,后一個“仁”是“上仁”;前一個“義”是“偽義”,后一個“義”是“上義”(這個潛藏的邏輯關系非常重要,因為它是我們后面理解“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的關鍵密碼!而解開這句話關鍵是對“前識者”的理解)。所以,老子并非像太多的沒讀懂老子的人說的那樣反對德仁義!老子是非常肯定“德仁義”的。老子反對的德是偽德、反對的仁是偽仁、反對的義是假義。不過老子應當是反對禮的!為什么反對禮?因為:“夫禮者,忠信之泊,而亂之首”。

為了理解這句話,我們有必要再回顧一下上文中的由義到禮的動學原理:“上義(為之 有私利)竭力推行正義的價值觀 人都各有各的私利與價值觀>>導致不信任你的價值觀>>導致不忠誠于你的價值觀(至此階段忠信不足了)>>不信不忠導致不聽話>>導致你想強推下去>>導致“莫之應”的反對>>進而導致你尋求解決的方法>>最終找到了方法即是禮制------禮制自動產生了!可怕的是這個動力學的過程還沒結束,由于禮制這個方法的目標對象是全體的、其手段是有點強制性的,所以推行禮制>>導致了“莫之應”的反對>>于是你攘臂而乃之即強制讓遵從!”這個原理的作用效果還沒結束,我們在“于是你攘臂而乃之即強調讓遵從!”后接龍一下就是則必然導致反抗>>反抗的結果是天下大亂老子想到這里,他悟出了一個深刻的、常人難以理解的大道理:即天下大亂的起點是禮,禮是亂之首!再向上追源頭:我們來看看我們是怎么從義走到禮這個境界上的呢?根據上述動力學原理分析,我們發(fā)現根本的原因是義一定會必然地導致忠信不足,進而到天下大亂。于是,老子終于總結出了一個邏輯公式:義 忠信不足=禮,這個公式的一個推論是禮天生忠信不足!想到這里,老子對禮做出了定論,他對禮補充說明到:

(發(fā)語詞)禮者,忠信之泊,而亂之首意思是說“說到禮啊,它是天生忠信不足的,它是社會混亂的開始”。注意,這里的“首”字不能理解成“源頭、根源”因為根源向上追上去是道的缺失。所以這里的“首”一定要理解成“開始、起點”的意思才更精準。這句話,注意,是對禮的補充解釋。如果沒有這句話,那么“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之后就是老子的總結性結論了,老子總結到: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面筆者提過一句,筆者認為理解這句話的關鍵點是對“前識者”的準確理解,而對“前識者”的準確理解需要知道一個潛藏的邏輯,這個潛藏的邏輯是藏在“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泊,而亂之首”這句話中的:這句中前后出現的兩個“德”字意思是不同的!兩個“仁”字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兩個“義”字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兩個“禮”字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句中的前一個“德”字是偽德(因為失道了),后一個“德”字是上德(因為是失德前的德);同理,前一個“仁”是“偽仁”,后一個“仁”是“上仁”;前一個“義”是“偽義”,后一個“義”是“上義”;前一個“禮”字是“偽禮”,后一個“禮”字是“上禮”。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可以來理解“前識者”,要一個一個字的理解。“前識者”,其中“者”字是指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這一句中的八個字即2個德字、2個仁字、2個義字和2個禮字的;其中“識”字是動詞,表示認識到、體會到、知道明白的意思;其中的“前”字是修飾界定“者”的,是指向前一個德字、前一個仁字、前一個義字和前一個禮字的,即“前”是指向“偽德”、“偽仁”、“偽義”和“偽禮”的!所以“前識者”合起來理解就是“認識到的偽德、偽仁、偽義和偽禮”。有了對“前識者”的理解,這句話“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就非常好理解了!意思是說“總而言之,仔細體會我們剛剛做出的這個結論中分別兩次出現的德仁義禮八個字,我們可以體會到,前一個即上面結論中首次出現的德字、仁字、義字和禮字這四個字分別是指偽德、偽仁、偽義和偽禮,這些只是道的表面浮華而矣,并不是真正的道,它們都離失了道,因而是愚昧的開始:你看表面浮華的偽德開始層次不斷下滑到表面浮華的偽仁、表面浮華的偽義和表面浮華的偽禮,禮之后簡直就是混亂了,是不是很愚昧啊”。常見大多的對“前識者”的理解是先知先覺的人,不覺得太突兀了嗎?沒頭沒腦莫名其妙的一句!說不通!反正筆者查閱過太多對這個詞的各種解釋,都放在本章中文脈不通。所以筆者對“前識者”的理解思考了很久,差點想按常見的意思理解拉倒。但終究有強迫癥。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悟出了意思,順出了邏輯!這三個字可以說是道德經中在理解上最糾結筆者的三個字。言歸正轉哈。做完這個總結后,老子對有作為的人提出建議,他說:

是以大丈夫(大丈夫,指有志氣、有節(jié)操、有作為的男子,為了和上文我們理解為‘作為’的‘為’字呼應,筆者解釋為‘有作為的人’,但絕對不能理解成‘悟道的人’,因為悟道的人怎么可能淪落到仁義禮的層次呢)居其厚,不居其泊(通薄字);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意思是說所以,有作為的人應當追求那些符合道的敦厚質樸,而不追求那些不符合道的表象東西;要追求那些代表著敦厚質樸品質的真正的德仁義禮,而不追求那些代表著表面浮華的假德假仁假義與假禮。總而言之,有作為的人,要舍棄表面浮華的東西而堅守敦厚質樸的東西”。注意這里“居其厚,不居其泊”要理解成一般意義的取舍,因為我們給人提建議的時候大家一般是先講大道理的嘛,然后再回歸到具體的事上的嘛。因此后一句“居其實,不居其華”要理解成具體的取舍什么,而且看這里的“華”字,它也是在提示著我們:這兒的“華”字所指向的顯然與前文中的“華”字所指向的是相同的,而前文中的“華”字顯然指向的是假德假仁假義與假禮。所以才如是理解。覺得更精準。

所以,我們來完整地理解一下本章吧:不過為了讓大家看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邏輯,我們加了連詞連句,但為了清晰呈現對原文的直譯,筆者加紅直譯的字: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泊,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泊;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完整的意思是說上德之人的作為順乎自然合乎于道,不刻意地作為使自己看上去好像有品行的樣子(潛臺詞是沒有為了實現個人功利而有所作為),所以是真正的有德;下德的人的作為不順乎于道合乎于自然,而刻意地作為使自己看上去好像沒有失去品行的樣子(潛臺詞是有為了實現個人功利而有所作為),所以并不是真正的有德。從上面這兩句話可以提煉出兩個我們應當遵守的準則:即順乎于自然合乎于道的有所作為即‘無為’和‘不是為了實現個人功利而有所作為’即“沒有私利”,這兩個準則正是我們在作為的時候應當秉持的兩個道性。根據一個人是否遵從了這兩個道性的差異,我們可以把一個人的修養(yǎng)境界分為三個層次(其實還有一個層次的人我后面再說)。第一個層次的人是上德之人,這類人是兩個道性兼而有之的人,這個層次的人就是我剛剛提到的上德之人!上德的人應當是守道而為的人即:上德之人是順乎自然合乎于道的有所作為而且是沒有私利的人。第二個層次的人是上仁之人,他是兩個道性只遵從了‘沒有私利’這一個道性而沒有遵從另一個道性的人,因為他‘為之’了,因此這類人違背了‘順乎于自然合乎于道’讓萬物自然生發(fā)的道性,他竭力推行仁愛,雖然他確實是沒有私利的作為。所以這類人是屬于第二個層次的人;第三個層次的人是上義之人,這類人是兩個道性都沒有遵從的人,不但‘為之’而且還有私利!他竭力推行正義(注意個人或團體的正義不一定是符合道的正義),而且是有私利的作為。所以這類人是屬于第三個層次的人。我剛已經給大家說了三個層次的人。其實啊,還有一種層次的人,咱們稱之為第四個層次的人吧!第四個層次的人是上禮之人,這類人和上義之人一樣都是兩個道性都沒有遵從的人,但由于義會自動產生出不信任進而產生不忠誠,而不忠不信,就會導致沒人聽這類人的話,沒人聽這類人的話,這類人就會自然想到強制推行。于是這類人就想到了一個強制推行的辦法即制定禮制,于是這類人即上禮之人竭力推行禮制卻應者寥寥!于是這類人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情緒激動、氣急敗壞地想讓人們遵從,效果當然是然并卵矣!對上述我們做個結論吧:所以說一個人如果失去了道性就是到這個境界了。我前面說過了德是遵從兩個道性的,如果‘為之’了雖然你‘沒有私利’,那就是失了,然后就到這個境界了。如果仁的境界中再失去了‘沒有私利’,那就是失了,然后就到這個境界了!而義前面我們說了會天然導致禮制的產生,那就是失了,然后就到這個境界了。說到啊,它是天生忠信不足的,它是社會混亂的開始。總而言之,仔細體會我們剛剛做出的這個結論中分別兩次出現的德仁義禮八個字,我們可以體會到,前一個即結論中首次出現的德字、仁字、義字和禮字這四個字分別是指偽德、偽仁、偽義和偽禮,這些只是道的表面浮華而矣,并不是真正的道,它們都離失了道,因而是愚昧的開始:你看表面浮華的偽德開始層次不斷下滑到表面浮華的偽仁、表面浮華的偽義和表面浮華的偽禮,禮之后簡直就是混亂了,是不是很愚昧啊。所以,有作為的人應當追求那些符合道的敦厚質樸,而不追求那些不符合道的表象東西;要追求那些代表著敦厚質樸品質的真正的德仁義禮,而不追求那些代表著表面浮華的假德假仁假義與假禮??偠灾?,有作為的人,要舍棄表面浮華的東西而堅守敦厚質樸的東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文王姬昌《周易》

不令一物傷天理,仁愛方知真宰心

——宋.司馬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三十八、三十九章
《道德經》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
《道德經》第38章 上德不德 原文和翻譯
老子對人性的認識
《道德經讀書筆記-第三十八章》
微頭條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