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mo)身不殆。
老子在上一章勉強地形容了一下悟道的人的樣子,當然其重點在于啟發(fā)我們,事物是往復運動著的!他以濁水來啟發(fā)我們運動變化的道理“濁而靜之徐清。如以動之徐生”即事物“從濁到靜,靜到動再到生發(fā)演化”,并用這個道理啟發(fā)我們,正是因為事物是運動變化差的,悟道的人就不能固步自封!而要“不欲盈”就是不要自滿。因為“如以動之徐生”,你還可以再有進步的(徐生)!
事物是運動的,這是上一章老子告訴我們的道理。在這一章,老子繼續(xù)啟發(fā)我們,不只是濁水是這樣子,萬事萬物都是不斷運動變化著的即“循環(huán)往復”。這一章的闡發(fā)和上一章相較是遞進式的、演繹式,讓我們明白萬事萬物從生到死的“復命”是恒常不變的道理,這是明白人都應(yīng)當懂的道理。
本章,老子開篇即告訴我們明白萬物循環(huán)往復演化的方法是什么,他寫道:
“致(達到)虛(虛空)極,守(保持)靜篤(du:專心)。萬物并(一起)作,吾以觀復(同返)”意思是說“清空自己的雜念達到虛空的極點,同時全神貫注地保持心靈的寧靜,在這種虛、靜的狀態(tài)下,就可以通過觀察萬事萬物的生發(fā)演化而懂得了其循環(huán)往復的道理。”。在這里“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可以理解為“吾以萬物并作觀其復”。為什么在空、靜的狀態(tài)下才能悟得循環(huán)往復的道理呢?朱光潛在《談靜》中說:“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心界愈空靈,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所以心的虛靜,可以更好的體悟萬物的“并作”。此外,佛儒道三家都說過“靜能生慧”,這是靜能生慧的具體運用吧。所以老子強調(diào)要“致虛守靜”。所以“致虛守靜”是領(lǐng)悟萬事萬物往復演化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得出“萬物復命”的結(jié)論:
“夫物蕓蕓(形容眾多),各復(同返)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復歸本性)。”意思是說“這眾多的萬事萬物,無論它們怎么生發(fā)演化,統(tǒng)統(tǒng)都會回歸到它的本根源頭,返回到它的本根源頭稱作寂靜,寂靜就是復歸本性”。復歸本性意思是說,塵歸塵,土歸土,從哪里來,必回到哪里去。如同生命一樣,來自于星塵,仍將歸于星塵。歸之于星塵就結(jié)束了嗎?似乎老子在這里說“寂靜就是復歸本性”感覺好像說這是萬事萬物的結(jié)局?不是的!易經(jīng)中說陰陽相生,靜極生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靜極后將開始新一輪的生發(fā)演化,如此周而復始。所以這里的“靜曰復命”不是個靜態(tài)的結(jié)果,而是有動態(tài)變化,有循環(huán)往復的意思,而且是時刻在變化著的,今天的你早已不是昨天的你,就是在目光的轉(zhuǎn)動間,你也不是了你。這個“萬物復命”的道理太重要了!因為他是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常),既然是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悟道的人就應(yīng)當懂得這個道理,懂得了這個道理,你才終身不會有危險!所以接下來,老子開始講“萬物復命”對我們的實用主義意義是什么:
“復命曰常(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知(懂得)常曰明。”意思是說“復歸本性就是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潛臺詞是說‘萬物終會回歸到它的本根源頭’的這個道理是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懂得了這個道理,你就是個明白人了”。“不知(懂得)常,妄(內(nèi)心中生出胡作非為的妄念:與后一個妄有差別的)。妄(行動上隨心的胡作非為,與前一個妄有差別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mo)身(沒身:終身)不殆(危險)”意思是說“可是如果你不懂得這個復歸本性即‘復命’的道理,你就會從內(nèi)心生出胡作非為的妄念。并在行動上會隨心隨性的胡作非為,這必然會招致兇險災(zāi)禍。所以,懂得這個復歸本性即‘復命’的道理,就能包容,有了包容才會公正,公正才有機會成為王者(領(lǐng)導者),而王者是貫通天、地、人的人,其行為處世就快接近于大道了!王者按大道處世就會長久,那么他終身就不會有危險了”。這里的“王”字非常有意思: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分別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中間的一橫看甲骨文,是個人字。所以王是貫通天、地、人的意思,表示統(tǒng)治天下的意思。
所以,“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mo)身不殆”完整的意思是說“清空自己的雜念達到虛空的極點,同時全神貫注地保持心靈的寧靜,在這種空、靜的狀態(tài)下,就可以通過觀察萬事萬物的生發(fā)演化而懂得了其循環(huán)往復的道理。這眾多的萬事萬物,無論它們怎么生發(fā)演化,統(tǒng)統(tǒng)都會回歸到它的本根源頭,返回到它的本根源頭稱作寂靜,寂靜就是復歸本性。復歸本性就是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懂得了這個道理,你就是個明白人了??墒侨绻悴欢眠@個復歸本性即‘復命’的道理,你就會從內(nèi)心生出胡作非為的妄念。并在行動上會隨心隨性的胡作非為,這必然會招致兇險災(zāi)禍。所以說,懂得這個復歸本性即‘復命’的道理,就能包容,有了包容才會公正,公正才有機會成為王者(領(lǐng)導者),而王者是貫通天、地、人的人,其行為處世就快接近于大道了!王者按大道處世就會長久,那么他終身就不會有危險了”。
寫到這個“公”字,筆者想起了股神巴菲特,他對他的孩子們說:“那種以為只要投對娘胎便可一世衣食無憂的想法,損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觀念”。巴菲特說出這句金句的時候,公司正在召開股東大會,1.5萬多名股東聽罷掌聲雷動,巴菲特接著說:“我的孩子們也在這里!他們是不是也在鼓掌?”。巴菲特有三個孩子,盡管他們的父親富可敵國,但對不起,三個孩子卻必須自食其力,事實上三個孩子過的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富裕。財富來自于社會,自己只不過是有幸被“上帝”選中而成為管理這些財富的人。財富并不屬于自己,也不屬于孩子。巴菲特可以說是一個悟得了大道的人。
在本章,老子講了復歸本性就是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即“復命”。他提出“復命”的概念,實際上指出了“靜”與“動”的辯證關(guān)系。這對上一章“濁而靜之徐清。如以動之徐生”恰好是一種遙相呼應(yīng)。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會永遠活著,長生不老,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一直存在。萬物終有時!
參悟國學,啟迪智慧,滋養(yǎng)靈魂,溫暖人生。曉鈺是為理解,成其筆記,分享于緣者。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煜(《相見歡》,南唐)
The same night whitening the same trees. We, of that time, are no longerthe same(相同的夜漂白著相同的樹,昔日的我們早已不復存在)
——聶魯達(Pablo Neruda:《Tonight I Can Write The Saddest Lines》
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會永遠活著,長生不老,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一直存在。
——泰戈爾(《盡量讓自己快樂》,?。?/span>1861-1941)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程顥(《秋日》,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