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摘要——拔高一個層次看分享與協(xié)作 2005-07-05 23:57:02 / 天氣: 晴朗 / 心情: 高興 一個人如果力求完善自己,他就會看到,為此也必須同時完善他人。 一個人如果不關(guān)心別人的完善,自己便不可能完善。 這是因為,人要充分發(fā)展自己的天性,必須充分發(fā)展他的人際關(guān)系,也就是在社會之中。 這就回到了孔子、孟子的傳統(tǒng),人要想完善自己,必須實行忠恕、仁義,這就包含了幫助別人。 人要想完善自己,就必須充分發(fā)展上蒼的天性,幫助別人就是參與天地化育萬物的工作。 一個人如果真正懂得了這一切,他就與天地合參,成為一體了。 《中庸》所講的“明”,便是這個意思:人做到與天地合參,便是完美。 在《中庸》里,至善被稱為“誠”(真誠、純真)和“明”是連在一起的。 《中庸》第二十一章說:“ 自誠明,謂之性。 自明誠,謂之教。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一個人如果把他所領(lǐng)會的都付諸實踐,他也就是圣人了。 人只有在自己的實踐中,才能懂得這些普通、尋常事的真正意義;也只有真正懂得它們的意義,才能做得完美。
(這段文字讓我想起鄒景平老師的一篇文章《生活就是學(xué)習(xí)》以及劉定一老師關(guān)于“止于至善”的解釋。)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nèi)外之道也。”誠不僅僅為了成全自己,它還是成全萬物的途徑。成全自己,這是仁德,成全萬物,這是智慧。誠是人天性中的品德,人內(nèi)心和外部世界的道理都在其中結(jié)合起來了。“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唯有天下至誠之人,才能充分發(fā)揮人的天性,能充分發(fā)揮自己天性的人,才能充分發(fā)揮別人的天性,而后才能充分萬物的本性,而后才能幫助天地化育萬物,而后才能與天地合為一體。儒家的途徑是通過愛的延伸,使人心得以超越我與他人的界限,也超越我與物的界限,把人心提高到天人境界。——摘自《中國哲學(xué)簡史》馮友蘭 著,新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