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陽上亢之眩暈,常伴耳鳴,頭脹痛,易怒,面紅如醉,目赤,口苦,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或滑(一側(cè)或兩側(cè)寸部浮滑為多)。
如果出現(xiàn):腰膝酸軟,健忘,遺精,不寐、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者,是伴陰虛火旺。
甚者,眩暈欲仆,泛泛欲吐,頭痛肢麻振顫,語言不利,步履不正。是肝風內(nèi)動,中風前兆矣。
祁某某 男
70歲
2009-05-19
脈弦?guī)?,左寸微。舌質(zhì)稍絳晦。有高血壓史近20年,胸悶,眩暈。眠食如常。今日BP:115/95mmHg?;颊哒诜媒祲何魉?,但舒張壓控制并不滿意。心電圖亦示部分S-T下移。囑予清淡飲食,適當運動。
脈證相參,當屬肝陽上亢,伴心氣不足,心陽受損。并伴血瘀。中藥用平肝潛陽為主,合以溫補心陽,活血化瘀。
生地12克 白芍15克 何首烏15克
當歸10克 丹參12克 山萸肉10克
水蛭6克 夏枯草15克 滁菊花10克
石決明30克先煎 茯苓10克 澤瀉10克
鉤藤10克包煎 天麻10克 桂枝20克
西洋參10克
按語:
一、肝陽上亢之眩暈中醫(yī)辨證論治,當以平肝潛陽,清火息風為法。代表方為天麻鉤藤飲、等。藥物方面:
1.平肝息風有:天麻、鉤藤、羚羊角(山羊角)
2.介類潛陽有:石決明、珍珠母、龜版、鱉甲、龍骨、牡蠣
3.清肝火降肝陽:生地、牛膝、夏枯草、菊花、益母草、黃芩、山梔、龍膽草、丹皮等。
二、中醫(yī)平肝潛陽治療眩暈的處方是如何逐步演變?yōu)榻豁憳返摹?/span>
本人近年來對高血壓肝陽上亢的治療,由20年前的單純的平肝潛陽,逐漸演變?yōu)槟壳暗慕豁憳?,藥味很多,主要原因如下?/span>
1.近現(xiàn)代以來,對眩暈的認識,較之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瘀血學(xué)說的心腦供血的病理認識,影響了我們對本病的處理。對于肝陽上亢,常在平肝潛陽清火息風的基礎(chǔ)上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當歸、丹參、川芎、紅花、桃仁或者地龍、水蛭。
2.痰濕日久則痰瘀互結(jié)矣。筆者在脾胃新論中認為,肝陽上亢,基本上可以與高血壓病相對應(yīng),此病為現(xiàn)代城市病,與脾胃過用,營養(yǎng)過剩有關(guān),營養(yǎng)過剩則濕濁聚,濕濁為土壅,土壅則耗腎水,腎水耗則肝木失養(yǎng),肝木失養(yǎng)則肝陽亢肝火炎。故而在清肝火平肝陽同時給予化痰濕之瓜蔞、半夏等。
3.脾胃主氣機,脾升而胃降。在肝陽亢的同時,脾胃過用,土壅,濕濁不化,可以蒙蔽心陽,造成心胃同病。加入疏理氣機之橘紅、郁金、木香、沉香、砂仁、枳實、枳殼等。
4.因為心居胸中,清陽之地,且陽中之陽心也。所以心要末不傷,傷則傷陽。所以常常有平肝潛陽的處方中,加入溫心陽,益心氣之黑附片、桂枝、人參、白術(shù),姜等。及通陽利水之術(shù)、茯苓、澤瀉等。
三、眩暈緩解期的調(diào)理重點:補養(yǎng)肝腎
西洋參100克 生地黃100克 白芍100克
丹參200克 丹皮100克 枸杞100克
北沙參100克 何首烏100克 草決明100克
茯苓100克 當歸100克 酸棗仁100克
澤瀉100克 山藥150克 天麻100克
女貞子100克 枸杞子100克 桑椹子100克
濃煎取汁
鹿角膠50克 龜板膠50克 蜂蜜500克 收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