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陽益胃湯
出自《內(nèi)外傷辨惑論》。
主治“脾胃之虛,倦怠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jié)痛,口苦舌干,食無味,大便不調(diào),小便頻數(shù);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故也。”
癥見倦怠嗜臥,四肢乏力,正當秋燥令行,濕熱稍退,體重節(jié)痛,口苦口干,不欲食,飲食不化,大便不調(diào),小便頻數(shù),兼見肺病,微微惡寒,悒悒不樂,面色不和,脈緩,舌淡,苔厚膩。蓋因脾陽虛弱不能勝濕,濕邪重故感到體重節(jié)痛,四肢乏力;中焦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傳化失宜,故不欲食,飲食不化,二便不調(diào);土不生金,母病及子,故肺衛(wèi)不固而微微惡寒;陽氣不得升,故慘慘不樂,面色不和。
組成
黃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參(15克) 炙甘草(15克) 獨活(9克) 防風(9克) 白芍藥(9克) 羌活(9克) 橘皮(6克) 茯苓(5克) 柴胡(5克) 澤瀉(5克) 白術(5克) 黃連(1.5克)
主治
一、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
二、時值秋燥令行,濕熱方退,體重節(jié)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調(diào),小便頻數(shù)。
三、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也。(肺之脾胃虛?。?/strong>
方義:
1.六君子:助陽益胃,補脾胃之上藥也。加黃芪,以補肺而固;芍藥,以斂陰而調(diào)榮;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以除濕痛而升清陽;茯苓、澤瀉,以瀉濕熱而降濁陰。少佐黃連,以退陰火。
⒉補中有散,發(fā)中有收,使氣足陽升,則正旺而邪服矣。
方解
升陽益胃湯重用黃芪,并配伍人參、白術、甘草補氣養(yǎng)胃;柴胡、防風、羌活、獨活升舉清陽,祛風除濕;半夏、陳皮、茯苓、澤瀉、黃連除濕清熱;白芍養(yǎng)血和營。適用于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濕郁生熱之證。
《升陽益胃湯一例》
某男,50歲,農(nóng)民?;颊咦允?/span>頭暈、乏力、心煩、嗜睡、渾身酸痛,惡寒、心不思食,食不知味2年。整日無精打采、悶悶不樂,對生活工作喪失信心,曾多方治療均不見明顯效果,求治我處。見患者體態(tài)中等,面色紅黯,表情淡漠,精神欠佳,舌質暗紅,苔白膩,脈弦滑無力,小便黃,大便略溏。
考慮患者為脾胃虛弱而濕邪不化,陽氣不升之證。脾土虛弱不能制濕,濕邪重故感渾身酸痛,乏力,心不思食。中焦不能布化水谷精微,故食不知味。中運不建,傳化失宜,故二遍不調(diào)順。土不生津,母病累子,故肺若表虛而惡寒,陽氣不得伸,故面色紅黯,頭暈、表情淡漠、無精打采、悶悶不樂。
升陽益胃湯10劑,諸證皆愈。
羌活 10克,獨活10克,防風10克,柴胡10克,人參10克,白術30克,茯苓30克,炙甘草 6克,黃芪30克,白芍20克,半夏 10克,黃連6克,澤瀉 10克,陳皮10克。
本方為李杲補氣升陽的著名方劑,其立意與補中益氣湯相類似,反映了李氏論治脾胃注重陽氣生發(fā)的學術思想。升陽益胃湯集中體現(xiàn)了李氏以補氣升陽瀉火之法治療脾胃內(nèi)傷癥候的學術思想,成為后世治療脾胃虛弱,清陽不升,濕熱中阻癥候的代表方劑。
《升陽益胃湯治療皮膚病》
高格非
升陽益胃湯源于《內(nèi)外傷辨惑論》,是一個治肺之脾胃虛的方子。對很多皮膚病有非常好的效果。原文:“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jié)痛,口干舌干,飲食無味,大便不調(diào),小便頻數(shù),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氣,名之曰升陽益胃湯?!彼幬锝M成:黃芪、半夏、人參、甘草、防風、白芍、羌活、獨活、橘皮、茯苓、澤瀉、柴胡、白術、黃連。
這個方子為什么可以治療皮膚病呢?因為我認為很多皮膚病都是外感表證引起的,初期治不得法或者用苦寒過早,使得表邪瘀滯,邪熱揮發(fā)不了,濕熱瘀滯,就形成了濕瘀火郁的癥候,這與李東垣講的陰火就比較近了。就像之前講的麻黃桂枝各半湯證一樣,如果用寒涼的藥,就會出現(xiàn)誤治,就很可能出現(xiàn)升陽益胃湯證。因為我們講,當汗不汗則為濕表,入里就傷脾胃陽氣了。
《醫(yī)方集解》里對這個方子有解釋:“六君子助陽益胃,補脾胃之上藥也。加黃芪以補肺而固衛(wèi),芍藥以斂陰而調(diào)榮,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以除濕痛而升清陽,茯苓、澤瀉以瀉濕熱而降濁陰,少佐黃連以退陰火。補中有散,發(fā)中有收,使氣足陽升,則正旺而邪服矣?!?/span>
我舉一個病例:我太太,01年得了慢性濕疹,久治不愈,我父親、中醫(yī)學院跟診的師父都看過,05年在上海也遍訪名醫(yī),后來找到了江西的另外一位老師,用的是過敏煎合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加了很多的苦寒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蟬蛻、蛇蛻。很管用,吃下去,濕疹就不再長或者慢慢褪下,癢也在減輕。但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她吃出胃病了,胃很不舒服,一吃藥胃就痛,飯也吃不下。不吃藥,濕疹就冒出來。我也沒辦法,看了很多醫(yī)生了,只能看書學習。我看書就看到蒲輔周老先生有用升陽益胃湯治療慢性濕疹的案例,朱進忠先生也有用升陽益胃湯治療慢性濕疹的案例,所以我就覺得試一試吧,升陽益胃湯也可以治療慢性濕疹呢?!一用,效果很好。升陽益胃湯吃下去胃就會舒服,臉上的濕疹也不怎么長。治了兩個月,基本上不怎么發(fā)了,以前一熬夜一吃海鮮就會發(fā)。
所以后來我對升陽益胃湯就情有獨鐘,用來治療很多病。他的特點是治肺之脾胃病,標在肺,根本在于脾胃。是脾虛濕瘀化火的癥狀。
升陽益胃湯講解
范怨武
①秋天抑郁
針對于是入秋情緒低落的人。
我有時,并不直接用疏肝的方法,而是用升脾的方式,脾主升,脾也生肺,與肺不會產(chǎn)生沖突。
如黃芪建中湯、升陽益胃湯。
其實有個中成藥,是可以用的。
叫益腎化濕顆粒,這個藥名好像是治腎病,本質上,它是升陽益胃湯。是健脾胃的方子。
里面有風藥,可以疏肝,所以我個人的理解上,是可以治療伴脾虛的情緒低落的。
如果是橋本式甲狀腺炎的后期的甲低的話,我一般的建議,是蒲公英的15克煮一碗水,沖服這個顆粒。
抑郁癥,真的很可怕,我對這種病,有深刻的同理心。
做人嘛,最要緊的,就是開心。
②咳嗽的第四首方---- 升陽益胃湯
女,體瘦膚黑,無光澤,咳嗽兩個月,白天咳,晚上也咳,咳白色的泡沫痰。人很疲憊,走幾步路就覺得氣短,上樓梯稍快一點就咳,或者人稍勞累一點,也咳,加班久了更咳,一直好不了。舌頭淡嫩胖大,齒印深,苔少,但水滑。右脈寸部的上半截,感覺是陷下去了,整體脈象,關部是在中取部但是不任按,很弱,尺是沉的,就是寸部比較怪,頭一截陷下去了。左脈基本是沉的。這是肺氣不足,脾氣也不足。李東垣——肺之脾胃虛——脾胃虛表現(xiàn)在肺的咳嗽。這個咳嗽,是脾咳。原方照搬——升陽益胃湯。最后好了。用這個方子,有兩個比較關鍵的地方:一是久病氣虛,二是憑脈(個人是以右寸脈下陷為主)用藥,總體脈象以虛弱柔軟為主,脈周的皮肉松馳無力。柴胡、防風、羌活、獨活白芍黃芪、人參、茯苓、白術、炙甘草、半夏、陳皮黃連、澤瀉全方共十四味藥
首先,是柴防羌獨,四味風藥,升的作用,把脾的氣帶上來補肺。
其次,白芍——白芍說你前面四匹馬,不要跑得太快啊,會扯著腎,你慢一點。用來監(jiān)制一下四味風藥,相當于剎車的作用。
再次,黃芪合六君子,這是原動力啊,是油箱里的油,你四匹馬力全速地跑,總得給馬兒草吃吧?而且黃芪也補虛勞,咳了這么久,正好一起補上,本身黃芪也能升,也補肺氣。合六君子,除了健脾,還能化痰。
最后,風藥把黃芪六君子的藥力帶上去了,可是補過頭了,火太重了怎么辦呢?用點黃連清一清,再用點澤瀉,往回拉一點。
這樣,整個方子看起來,就很平衡了。所以,今天這個方子,其實,就是我治各種咳嗽的善后調(diào)養(yǎng)方,調(diào)到最后面什么癥狀都沒有了,只是人精力不足,就只用其中的六君子湯了。連風藥也不用。風藥不用,就可以去掉白芍。不用黃芪,也就不用黃連澤瀉了。
③慢性咽炎單用上焦宣痹湯的時候很多。慢性咽炎,又脾胃虛的咳嗽,用升陽益胃湯。如果伴有虛弱感——就是少氣懶言,不想說話,明明是脾虛,使用升陽益胃湯卻無效的時候,我就會把升陽益胃湯里的柴胡、羌活、獨活、防風、黃連去掉,換成上焦宣痹湯。如果還有郁熱在,再加點丹皮、梔子。
《升陽益胃湯臨床運用體會》
作者/楊登全、龐東升
升陽益胃湯出自《脾胃論》,系東垣為治濕熱余邪困阻脾胃,脾胃虛弱失其升降而創(chuàng)立的一首著名方劑。由黃芪、半夏、人參、炙甘草、白芍、防風、羌活、獨活、陳皮、茯苓、澤瀉、柴胡、白術、黃連十四味藥物組成。具有益氣升陽、燥濕健脾等功效。筆者在臨床上凡具符合該方病機的病證,用此方隨意加減治療,均收到滿意療效,茲列舉如下。
濕熱痹
張XX,男,45歲。1986年9月25日診。患者全身關節(jié)游走性疼痛反復發(fā)作4年,近一年來,雙膝關節(jié)屈伸困難,每逢氣候變化則疼痛鉆骨,輾轉不安,嚴重時步履不穩(wěn),需人攙扶。
現(xiàn)癥:患者面黃消瘦,精神倦怠;雙膝關節(jié)輕度浮腫,冷敷則舒;雙下肢行走乏力,頭暈口苦,飲食納呆,懶言思睡,小便略黃,大便稀溏,舌淡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證屬清陽不升,濕熱下注。
擬升陽益胃湯化裁:黃芪、泡參、茯苓、白芍、牛膝、銀花藤各30克,獨活、白術、防己各15克,半夏、柴胡、全蟲各10克,黃連、炙甘草各8克。
2劑后雙膝關節(jié)疼痛顯著減輕,飲食略增,大便成形。
守方加紅花10克,1日1劑,半月后全身關節(jié)疼痛消失,膝關節(jié)浮腫消除,行走自如。遂改用成藥補中益氣丸調(diào)理月余。隨訪至今,未有復發(fā)。
體會:本病系源于脾胃虛弱,日久經(jīng)脈失濡,絡脈空虛,濕熱之邪流竄經(jīng)絡,阻遏陽氣,致中虛氣餒,營衛(wèi)不利而致痹。升陽益胃湯扶正祛邪,升陽燥濕,加全蟲鉆透捜剔之功,重用牛膝強筋通絡,且引諸藥直達病所。防己易防風增強消腫祛濕之效,忍冬藤、紅花通陽活血。諸藥合用,持治以恒,清陽得升、濕熱即除,故四年之疾霍然而愈。
汗后嘔吐
鄧xx,女,64歲,1986年11月3日診?;颊呷烨白杂X周身不適,發(fā)冷發(fā)燒,囑其女用刮背療法(一種民間發(fā)汗法)后大汗出,暗喜病邪隨汗已去。次晨起床即覺頭昏目眩,心中難忍而嘔吐,稍動則汗出短氣,全身顫抖,食水不入,入則即吐,是日達20余次。
現(xiàn)癥:病人面色蒼白,清瘦神疲,頭暈汗出,頻吐清水,語聲細微,訴肢臂酸楚,周身無力。舌淡苔膩,脈細數(shù)。
證屬汗后傷及中陽、濕熱內(nèi)蘊而致上逆嘔吐,擬升陽益胃湯化裁:黃芪、泡參各30克,防風、柴胡各10克,半夏、白術、茯苓各12克,白芍、大棗各15克,羌活、甘草、黃連各6克。
服一劑后嘔吐頭痛即止,能進飲食,肢臂酸楚大減。守方去羌活加淮山藥30克,連服2劑諸癥全瘥。
體會:本例患者系由感受外邪,只因顧及發(fā)汗祛邪而忽略其年老體衰,汗之不當而致中陽受傷,升降失常,濕熱濁邪上逆而吐,升陽益胃湯扶正祛邪,益氣燥濕,加淮山藥安撫脾胃,不治嘔吐而嘔吐自止。故較之見嘔治嘔、揚湯止沸者效宏。
雙足沉重
周XX,女,48歲,1987年6月12日診?;颊唠p足沉重逐漸加重一月余。病前頭昏倦怠,食欲不振,經(jīng)常感冒。漸至雙足行走遲緩,初未在意,經(jīng)多種鍛煉亦未有好轉,反而沉重加劇,難以行動。現(xiàn)癥:體型略胖,神疲乏力,面白懶言,雙足沉重猶如灌鉛,步履遲緩,口苦,煩躁易怒,小便黃,大便爛,脈滑數(shù)。證屬濕熱下流,肺脾氣虛。治宜益氣升陽,除濕健脾。
擬升陽益胃湯化裁:黃芪、泡參、牛膝各30克,白芍、獨活、防己、蒼術各15克,半夏、柴胡、澤瀉各10克,黃柏、甘草續(xù)服3劑諸癥痊愈。隨訪至今,行走如常。
升陽益胃湯臨床應用舉隅
作者/湯文學
升陽益胃湯為《脾胃論》方,由黃芪、半夏、人參、炙甘草、白芍、防風、羌活、獨活、橘皮、茯苓、澤瀉、柴胡、白術、黃連組成。原治“脾胃氣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w重節(jié)痛,口苦舌干,食無味,大便不調(diào),小便頻數(shù),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等癥。
綜觀全方,補中有散,發(fā)中有收,縱橫開闔,升降氣機。功能健脾益氣,化濕升陽。凡勞傷脾胃,痰濕內(nèi)蘊,谷氣不盛,陽氣下陷諸癥,遵《內(nèi)經(jīng)》“勞者溫之”,“陷者升之”之旨,授此方以治,驗之皆效,茲舉數(shù)例,以資印證。
一、脾虛飱泄,健脾升清得止
例一:陳XX,男,56歲,1983年8月3日初診。罹慢性腹瀉二載,曾在某院作乙狀結腸鏡檢査提示:“腸壁充血水腫”,診為慢性結腸炎。疊服中西諸藥,—度好轉。近因飲食不慎誘發(fā),腹痛隱隱,大便溏稀,日泄5?6次,夾有食物殘渣或有粘胨,食少神疲,脘腹脹滿,面白形瘦,舌苔薄根膩微黃,脈細濡。大便常規(guī):紅細胞(+),白細胞(+),粘液(++),大便培養(yǎng)連續(xù)三次陰性。
證屬脾虛氣陷,濕熱蘊于腸中。治擬健脾升陽,佐以清化濕熱,方選升陽益胃湯化裁:炙黃芪、黨參各16克,焦白術、法半夏、澤瀉各10克,茯苓、白芍各12克,炙甘草、防風、陳皮各6克,黃連3克,柴胡9克。
服上方十劑,腹瀉減為每日2?3次。守原方續(xù)服一月,大便成形,胃納漸增,腹痛漸止,繼遵原意加減,調(diào)治半月,諸癥悉除,復査大便常規(guī)正常。隨訪年余,病情穩(wěn)定。
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本例屬脾氣虛衰,清氣下陷,而久泄不止,故與本方,取六君子健運脾胃以扶中土;合黃芪甘溫而升,善養(yǎng)脾氣,佐配黃連、澤瀉清腸利濕以達邪;伍以白芍、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參入防風、柴胡升陽發(fā)泄,以舉下陷之陽。全方旨在鼓舞中氣,升運脾氣,冀清氣上升,而飧泄得止。
二、頑癢濕疹,升陽散風則平
例二:吉XX,男,42歲,1983年7月2日初診。上肢肌膚及面頸項背患濕疹一月,疊治未效。初為紅斑丘疹,繼現(xiàn)水皰糜爛,滲液溱溱,喜熱水燙洗,面?無華,形瘦神疲,納呆脘脹,便溏不實,舌苔薄膩,脈細滑。
脾主四肢、肌肉,乃營衛(wèi)泉源之地。脾胃虛弱,則肺氣不充,衛(wèi)外失固,外邪乘之,風濕熱毒浸淫肌膚,癢疹乃起。治以調(diào)理脾胃,以充營衛(wèi);升陽散風,以達外邪,投升陽益胃湯加味:生黃芪、黨參、茯苓各15克,胡黃連、陳皮各5克,白術、赤芍各10克,地膚子(包)30克,防風、柴胡、羌活、獨活、生甘草各6克。
服上方五劑,瘙癢減,紅斑丘疹隱退,肌膚滲液停止,糜爛瘡面漸趨結痂。予原法續(xù)服十劑,諸癥平息。
按:本例屬中虛衛(wèi)弱,外邪入侵,營衛(wèi)失和為患,故選本方,取黃芪益肺氣,固衛(wèi)陽,御外邪;合異功散調(diào)脾胃,助化源,強營衛(wèi);配赤芍涼血調(diào)營,參入地膚子、胡黃連以清熱燥濕;伍以防風、柴胡、羌獨活以升陽散風除濕,鼓舞陽氣上升。諸藥合用,使伏郁之邪得以外達,邪去正復,營衛(wèi)調(diào)和,頑癢濕疹消退。
三、產(chǎn)婦缺乳,資助化源能充
例三:王xx,女,25歲,1983年5月2日初診。產(chǎn)后一月,乳汁不充,復加情志抑制,乳汁益趨稀少,甚或點滴不下,乳汁清稀,乳房癟而柔軟,但感胸脅脹滿,脘腹不舒,面白無華,形瘦便溏,舌淡苔薄,脈細弦。
此乃脾胃虛弱,化源不足,復因情志內(nèi)傷,木郁失疏,二者相互為因,而致產(chǎn)后缺乳。姑擬健脾和胃,兼疏肝通乳。仿升陽益胃湯予治:
黨參15克,焦白術、當歸、赤芍、留行子各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5克,黃芪30克,陳皮、柴胡、防風、炮山甲片各6克。
服上方五劑,脅痛趨止,胃納漸增,精神轉佳,乳房日趨充盈,乳汁亦漸增多。知胃氣來復,化源得充,乃守方繼服五劑,乳汁猶如涌泉而下,遂停藥。囑取豬蹄、鯽魚煨湯,以食養(yǎng)之。一月后隨訪,乳流如常。
按:本例缺乳,涉及肝木、脾胃,乳乃氣血所化,脾胃為化源之本;然乳汁之暢流,亦賴肝木以疏泄。
患者脾胃素虛,化源內(nèi)匱,復因木郁不達,而致乳少津涸,故用本方中異功散,健脾胃以資化源,《傅青主女科》謂:無氣則乳無以化,無血則乳無以生,故重用黃芪配當歸,益氣養(yǎng)血,而充乳源;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故用柴胡、防風,疏肝解郁,升運脾氣;乳管閉塞,則乳汁點滴不下,故參入赤芍、炒山甲、留行子,活血通絡疏通乳道。繼以豬蹄、鯽魚血肉有情之品,補氣血而助通乳之力。藥后乳汁充盈,責在脾胃健旺,生化之源得復也。
四、氣虛眩暈,益氣升陽即安
例四:沈XX,男,50歲,1983年7月4日初診。頭暈目眩年余,測血壓120/70mmHg,心電圖、驗血皆屬正常范圍,曾經(jīng)某院檢査,診為“眩暈綜合癥”,疊服諸藥乏效。眩暈每因勞累誘發(fā),發(fā)則天傾地旋,站立不穩(wěn),時而欲倒,面色?白,納呆神疲,動則氣短,舌淡苔薄,脈細弱。
此為氣虛下陷,清陽不升,腦失所養(yǎng),眩暈乃作。治擬益氣健脾,升發(fā)清陽,以充養(yǎng)腦脈。予升陽益胃湯加減:黨參、白芍各12克,白術、法半夏各10克,黃芪、茯苓各15充,炙甘草5克,柴胡9克,防風、陳皮、羌活、獨活各6克,青荷葉一角。
服上方半個月,眩暈趨定,繼進十劑,諸癥全瘥,隨訪一年,未見復發(fā)。
按:眩暈恒以風、火、痰、虛為因。本例屬氣虛下陷,清陽不升,腦失所養(yǎng)為患?!鹅`樞·口問篇》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惫手萎斞a益中氣,以養(yǎng)上氣。
方選升陽益胃湯,取六君健運脾胃,補益中氣,配白芍養(yǎng)血柔肝;參入荷葉氣香醒脾,升發(fā)脾胃清氣;黃芪合柴胡、防風、羌獨活,益氣升陽,上行達巔,補上氣之不足,合用使腦脈復得充養(yǎng),眩暈諸癥乃愈。
五、手足痿躄,調(diào)脾養(yǎng)胃可愈
例五,儲XX,女,32歲,1979年8月5日初診。
罹多發(fā)性神經(jīng)根炎匝月,曾經(jīng)某院治療,病情趨緩,惟手足依然痿軟無力,乃轉來我科診治。癥見手不能握物,足不能步履,面白無華,形體消瘦,納呆神疲,便溏不實,舌苔薄膩,脈細軟。
檢査:右上肢及雙下肢肌力Ⅰ?Ⅱ°,四肢肌肉輕度萎縮。良由脾氣虛衰,精微失布,筋骨絡脈失養(yǎng)致痿。當予調(diào)脾養(yǎng)胃,升運脾氣為治。方用升陽益胃湯化裁:炙黃芪、嫩桑枝各30克,黨參、茯苓各15克,焦白術、法半夏、當歸各10克,炙甘草5克,陳皮、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各6克。
進服上方月余,胃納轉旺,大便成形,四肢肌力漸增,此乃藥達病所,脾氣康復佳象。效不更方,守原意加川續(xù)斷、牛膝,并囑其進行肢體活動鍛煉。
前后服藥六十余劑,手能持物,足能步履,肌力檢查,接近常人。隨訪至今,病情穩(wěn)定。
按:五臟皆能成痿。本例系脾虛不能布達精微,而致四肢痿軟不用。治當遵清陽實四肢之理,補脾胃之氣,以愈四肢之病。投升陽益胃湯,以六君調(diào)補脾胃,而益中氣;合防風、柴胡、羌活、獨活,升發(fā)脾胃清氣,以布達水谷精微于四末。肝主筋,腎主骨,故加川續(xù)斷、牛膝,兼益肝腎,重用黃芪以益氣健脾;合當歸、桑枝養(yǎng)血通絡。使胃氣充盈,脾氣健旺,脾為胃腑行其津液,水谷精微源源輸布于四肢百骸,氣旺血行,脈道通利,筋骨絡脈得以充養(yǎng),故痿軟之肢體漸趨康復。
所舉五例,見癥雖異,然均有脾虛氣陷之機,虛者補之,陷者升之,故皆取升陽益胃湯,權衡病情,謹守病機,各司其屬,隨證化裁,而收異病同治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