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jié) 補坎益離丹
補坎益離丹(《醫(yī)法圓通》)
附子24g,桂心24g,蛤粉15g,炙甘草12g,生姜5片。
此方乃鄭欽安所擬,主要用治心陽不足之證。鄭氏解曰:“補坎益離者,補先天之火,以壯君火也。真火與君火本同一氣,真火旺則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則君火亦即衰。方用附、桂之大辛大熱為君,以補坎中之真陽。復(fù)取蛤粉之咸以補腎,腎得補而陽有所依,自然合一矣。況又加姜、草調(diào)中,最能交通上下”“余意心血不足與心陽不足,皆宜專在下求之,何也?水火互為其根,其實皆在坎也。真火旺則君火自旺,心陽不足自可愈;真氣升則真水亦升,心血不足亦能療”。由此可見,鄭氏之重陽氣主要是重少陰腎中之陽。他稱“此方功用最多,凡一切陽虛諸癥,皆能奏功,不獨此耳”。
另外吳佩衡制有坎離丹一方,與補坎益離丹大同小異。
附片60g,肉桂15g,蛤粉12g,炙甘草9g,龍眼肉24g,生姜24g。
據(jù)稱“治心病不安等癥,效果極好”。與補坎益離丹比較,主要多龍眼肉一味,劑量亦較重。
1.心悸(心房纖顫)——唐步祺治案
李某,男,60歲。心慌不安,面容蒼白無神,聲音細小,兩腳浮腫。特別怕冷,雖暑熱炎天,兩足亦冰涼??诟煽诳?,咽喉干燥,口中無津液,但不思飲水,脈浮數(shù)。西醫(yī)診斷為心房顫動。脈搏120次/分,動則氣喘,舌質(zhì)淡紅,苔白滑。乃師法鄭氏補坎益離丹。
附子24g,桂心24g,蛤粉15g,炙甘草12g,生姜5片。
連服5劑,自覺咽喉干燥減輕,口中微有津液,無其他不良反應(yīng)。其后附子用量逐漸增加至每劑200克,連續(xù)服20劑,自覺精神好轉(zhuǎn),兩腳浮腫消,不復(fù)畏寒,口中津液多,已不覺口干口苦,脈搏穩(wěn)定在每分鐘95~100次。繼服用原方加補腎藥物如蛤蚧、砂仁、益智、補骨脂、仙茅、黃芪、人參等,又服20劑,脈搏每分鐘85~90次,其他癥狀消失而告愈。
原按:此方重用附子以補真陽,桂心以通心陽,真火旺則君火自旺。又腎為水臟,真火上升,真水亦隨之上升以交于心,水既上升,又必下降。復(fù)取蛤粉之咸以補腎陰,腎得補而陽有所附,自然合一矣。況又加姜、草調(diào)中,最能交通上下,故曰“中也者,調(diào)和上下之樞機也”。此方藥品雖少,而三氣同調(diào),心腎相交,水火互濟,故治之而愈。
2.心悸(心房纖顫)——傅文錄治案
王某,女,62歲,農(nóng)民。心慌、氣短,胸悶乏力3年余,曾診為慢性心力衰竭、心房纖顫,長期服用中西藥物,情況時好時壞,未見明顯改善。近時進行性加劇。心電圖報告:心房纖顫、心肌缺血,心率165次/分。現(xiàn)癥見心慌,氣短,胸悶,乏困無力,動則尤甚,面色黯黑,畏寒肢冷,雙下肢浮腫,舌淡苔白滑,脈沉細無力。證屬心陽虛衰,虛陽上越。治宜溫陽潛鎮(zhèn)。方用鄭氏補坎益離丹化裁。
肉桂10g,制附子30g(先煎2小時),炮姜30g,炙甘草30g,生龍骨、生牡蠣各30g,紅參10g。3劑,水煎服,每天1劑。
復(fù)診:服藥后,情況明顯改善,體力明顯恢復(fù),畏寒肢冷減輕,心率65次/分,律齊。原方再服3劑,病愈大半。后服附子理中丸鞏固治療。
原按:心房纖顫是比較頑固的心律失常,其特征表現(xiàn)在心房與心室的跳動不一致,即脈搏慢而心率快,脈沉遲無力,舌淡苔白滑,一派心腎陽虛表現(xiàn)。治用鄭欽安先生創(chuàng)制的補坎益離丹化裁。補坎者,補腎陽也;益離者,益心火也?!把a先天之火以壯君火也”“真火旺則君火始能旺”。同時佐以龍、牡,心腎火旺,腎陽得潛,心病自然得愈也。
3.心悸(心動過緩)——傅文錄治案
孔某,女,57歲,退休職工?;疾「]綜合征,經(jīng)治數(shù)年未能緩解,近幾年更年期停經(jīng),病情加劇。曾求治于各級醫(yī)院,未有顯著改善。心電圖報告:心率45次/分鐘?,F(xiàn)癥見心悸胸悶,畏寒肢冷,時有烘熱汗出,煩躁不安,失眠多夢,氣短懶言,不耐勞作,舌胖大邊有齒痕,脈沉遲無力。證屬心腎陽虧,虛陽上越。治宜溫腎助心,鎮(zhèn)潛活血。方用鄭欽安補坎益離丹加減。
附子30g(先煎2小時),肉桂10g,炙甘草10g,紅參10g,生龍骨、生牡蠣各30g,三七10g,靈磁石30g,紫石英30g,干姜30g。6劑。水煎服,每天1劑。
復(fù)診之時,患者稱近10年未有之好轉(zhuǎn),心慌胸悶消失,體質(zhì)增加,烘熱汗出消失,失眠好轉(zhuǎn),睡眠質(zhì)量仍較差。心電圖報告:心率62次/分。原方有效,再服6劑,鞏固治療。
原按:患者有心病不安病史,加之天癸已竭,腎陽虧損,心陽無助,心腎陽衰而病情加劇。補坎益離丹一方專為此而設(shè)。補坎者,補腎陽也;益離者,益心火也。腎火旺而心火自旺,此補坎益離之意也。在鄭氏方藥上,加用三七以活血化瘀,加磁石、紫石英鎮(zhèn)潛虛陽上越,同時加人參益氣助陰。方藥對癥,效有桴鼓之應(yīng)。
4.心悸——戴麗三治案
呂某,男,77歲。素性勤苦,雖高年尚在操持家務(wù)。近2個月漸覺心悸、氣短,日愈加重。小便頻數(shù),涕泗交流,屢治無效。察其脈代,舌白滑。患者告曰:“諸醫(yī)皆謂吾病系陽虛,但扶陽方中若加肉桂,反覺心悸更甚,不知何故?”余曰:“扶陽不離姜、附、桂,但附子無姜不熱,無桂不燥,是以扶陽方中加桂則燥性大增,純陽剛烈,過于興奮,故有不受。然若調(diào)劑得宜,則又不忌?!?/p>
所現(xiàn)諸癥顯系心腎陽虛,中陽不足,元氣不能收納所致。心陽虛,陽神不藏,以致心悸、氣短。腎主五液,腎陽虛衰,元氣不能收納,上不能統(tǒng)攝陰液,而致涕泗交流,下不能約束膀胱,而致小便頻數(shù)。且心腎之陽相通,互相影響,腎陽虛衰,可引起心陽不足,心陽不足,亦可傷及腎陽。故腎陽虛者,心陽易虛;心陽虛者,腎陽亦多感不足。然其相互交通之作用,全憑中氣為之斡旋。所以鄭欽安說:“中也者,調(diào)和上下之樞機也。”此癥之治,宜補陽以運中,補中以助陽,先后天同時兼顧。但用藥應(yīng)剛?cè)嵯酀?,適于病情。遂處以鄭欽安附子甘草湯。
黑附子60g,炙甘草9g。
方中附子辛熱,補先天心腎之陽,其性剛烈;甘草味甘,專補后天脾土,其性和緩。甘草與附子相伍,可緩和其剛烈之性。同時,脾得先天真陽以運之,而中氣愈旺,愈能交通先天心腎之陽,此先后天并補之劑也。
上方連服3劑,癥情好轉(zhuǎn)。宜加強補中作用,兼補心氣。原方加高麗參,由6g加至15g,服3劑,諸癥大減,且覺安靜、恬適。至此,心腎之陽恢復(fù),欲圖鞏固,須陰陽兼顧,本《內(nèi)經(jīng)》“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旨,易方鄭欽安補坎益離丹和潛陽丹加味。
第一方,補坎益離湯:黑附子60g,桂心9g,蛤粉15g,炙甘草6g,生姜15g。
第二方,潛陽湯:黑附子60g,龜甲15g,砂仁6g,桂心9g,炙甘草9g,高麗參9g。
補坎益離湯用附、桂補心腎之陽,蛤粉補腎陰,啟下焦水津上潮,姜、草調(diào)中,最能交通上下。雖附、桂同用,然有蛤粉補陰以濟之,甘草之甘以緩之,不但剛烈之性大減,且水火互濟,上下不乖,心悸自不作矣。
潛陽湯中龜甲潛陽滋陰,附、桂補心腎之陽,加高麗參補益元氣,又得砂仁、甘草理氣調(diào)中,使上下氣機交通,水火調(diào)平矣。
上方各服2劑后,諸癥消失,精神亦較前增加。
點評:此證心腎陽虛不耐肉桂之燥,選用附子甘草湯回避之,頗具圓通之巧。所用3方皆鄭欽安所擬,可見戴麗三于火神派學(xué)說用功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