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潰瘍病是柑橘生產(chǎn)上常見的重要病害,對柑橘生產(chǎn)影響最為嚴重,尤其是對柑橘葉片、枝梢、果實危害較重,引致潰瘍斑,造成落葉、枯梢、落果,造成果實產(chǎn)量下降,大大降低果實商品性(圖1),造成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
(1)發(fā)病癥狀
危害枝梢、葉片、萼片后產(chǎn)生木栓化隆起斑,病斑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在感病寄主上病斑大而隆起,在較抗病的寄主上病斑較小,略扁平。
葉片染病。初在葉背產(chǎn)生淺黃色針頭大小的油漬狀斑點,后略擴大,顏色變成米黃色或暗黃色,后穿透葉片的正反兩面同時隆起,背面隆起比正面尤為明顯,成為近圓形米黃色病斑,病斑中央呈火山口狀開裂,呈海綿狀,木栓化,表面粗糙,隆起更明顯。后病斑中心凹陷微細輪紋或螺紋狀,四周生暗褐色油膩狀外圈或黃色至黃綠色的暈環(huán),直徑3~5毫米。有時幾個病斑相接,形成不規(guī)則形大病斑。
枝梢染病。以夏梢受害為重,其癥狀與葉片相似,開始產(chǎn)生油漬狀小圓點,暗綠色至蠟黃色,后成灰褐色,比葉片上病斑更加突起,直徑大小5~6毫米,病斑中心似火山口狀開裂,但無黃色暈圈,嚴重時葉片脫落,枝梢干枯。果實染病,病斑更大,直徑4~5毫米,大的約12毫米,表面木栓化程度更高,病斑中心似火山口開裂更大。未成熟的青果病斑周圍有黃色暈環(huán),果實成熟后則消失。病斑只限于果皮上,發(fā)生嚴重時會引起早期落果。
上述癥狀與瘡痂病易混淆,要注意區(qū)別。
(2)發(fā)病規(guī)律及傳播途徑
病菌在葉、枝梢及果實的病部組織中越冬,翌年春條件適宜時從病部溢出,借風雨、昆蟲和枝葉相互接觸后短距離傳播,經(jīng)寄主的氣孔、皮孔和傷口侵入,遠距離傳播則主要通過帶菌苗木、接穗和果實。
該菌從傷口侵入比自然孔口侵入容易,8—10月臺風、暴雨多,不僅造成寄主傷口多,而且利于病菌侵入、病害傳播,每年臺風、暴雨后常有一個發(fā)病高峰期,病菌傳播受到寄主品種抗病性、寄主生育階段,影響寄主生長的農(nóng)業(yè)技術、氣候條件以及潛葉蛾危害和大風刮傷等傷口因素影響。氣溫25~30℃時,降雨量與病害發(fā)生呈正相關,發(fā)病較嚴重。感病的寄主只有在高溫多雨條件下易受侵染,雨水是病菌傳播的主要媒介。病菌侵入需要組織表面有20分鐘以上的水膜,降水多的年份和季節(jié)發(fā)生重。
不同柑橘對本病抗性有很大差異,以甜橙類感病最為嚴重,其次是酸橙、柚、枳,寬皮柑橘類感病較輕,金柑抗病。偏施氮肥、抽梢不一致,有利發(fā)病,潛葉蛾、惡性食葉害蟲、鳳蝶等幼蟲及臺風不僅是病害的傳播媒介,而且其造成的傷口,有利于病菌侵染,加重病害的發(fā)生。該病一年有3個發(fā)生高峰期。春梢發(fā)病高峰在5月上中旬,夏梢發(fā)病高峰在6月中下旬,秋梢發(fā)病在9月下旬至10月初,以6—7月夏梢和晚夏梢受害最重。
(3)綜合防治
(1)農(nóng)業(yè)防治。
1)建立無病苗圃,培育無病苗木。苗圃應設在無病區(qū)或遠離柑橘園2~3千米,隔離條件好的地方。育苗期間發(fā)現(xiàn)有病株應及時挖出燒毀。
2)不偏施氮肥,增施鉀肥,控制橘園澆水,保證夏、秋梢抽發(fā)整齊。
3)剪除病枝葉,連同枯枝、落葉、落果燒毀,并結(jié)合其他病蟲一起防治。
4)控制新梢生長。通過施肥和抹芽等措施控制夏、秋梢生長,防止徒長,保持梢期一致。
5)減少果實和葉片損傷,及時防治潛葉蛾等害蟲,減少病菌侵入傷口。
(2)農(nóng)藥防治。
苗木、接穗消毒,可用72%(質(zhì)量分數(shù),后同)農(nóng)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加1%酒精浸30~60分鐘,或用0.3%硫酸亞鐵浸泡10分鐘。
冬季清園時或是春季萌芽前,用45%晶體石硫合劑50~70倍液噴霧。
藥劑保護以保梢為主,各級新梢萌芽后20~30天,梢長1.5~3毫米,葉片剛轉(zhuǎn)綠期各噴藥1次,成年樹以保果為主,保梢為輔,重點是夏、秋梢抽發(fā)期和幼果期,10天防治1次,連防3~4次。
臺風過后還應該及時噴藥保護幼果和嫩梢。可選用15%絡氨銅水劑600~800倍液,或20%噻菌銅膠懸劑500倍液、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0%松脂酸銅乳油800~1000倍液、3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6%氧化亞銅懸浮劑500倍液、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300~400倍液、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470~750倍液、20%乙酸銅水分散粒劑800~1200倍液、70%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20%噻唑鋅懸浮劑300~500倍液、25%噻枯唑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1200倍液、3%金核霉素水劑3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劑400倍液等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