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李白的詩中知名度最高、流傳最廣的是哪一首,我敢肯定是《靜夜思》,是“最高最廣”,沒有之一。作為中國人,除了文盲,有誰不知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呢?但是,就這么一首赫赫有名、婦孺皆知的千古名篇,卻是一首被人篡改過的“假”詩,根本不是李白詩歌的原版。對此,你驚不驚奇、意不意外?
說當今流行的《靜夜思》版本不是李白原版,不是我心血來潮、更不是故弄玄虛,而是有太多的實錘作證?,F(xiàn)存最早的李白作品集——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中,《靜夜思》是這樣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這與現(xiàn)代流行版的區(qū)別有兩處,第一句是“看月光”,不是“明月光”,第三句是“望山月”,不是“望明月”。與這個原始版本一致的著名詩集還有,南宋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清朝國家級大型文化工程《全唐詩》、清朝王琦注本《李太白文集》。這些詩集,宋蜀刻本最早,其他三種權(quán)威性很強。因此,基本可以斷定,這個“看月光”版本是李白詩的原貌。
那么,“明月光”版本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答案是明朝,明代李攀龍編的《唐詩選》中《靜夜思》的第一、三句被改成了“床前明月光”“舉頭望明月”。其實,《靜夜思》從元代起就開始出現(xiàn)與原版不一致的版本,到明代情況愈發(fā)混亂,有“忽見明月光”的,有“疑是池上霜”的,有“起頭望明月”的,反正是交叉錯雜,一共至少有八個不同版本。[據(jù)袁茹(2010)]。到了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中,《靜夜思》文本就變成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這個《唐詩三百首》的影響力太厲害了,它就像當今百家講壇、詩詞大會一樣,很快傳播到尋常百姓家、小學課堂上。大家都老的小的都這么讀這么背,結(jié)果,“明月光”版本完勝李白的原版,成為大眾流行版。這就好比,小說《三國演義》廣泛流行,它對大眾的影響遠遠超過真正的歷史書《三國志》,《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成為大眾信以為真的歷史真實。
那么,《靜夜思》應(yīng)如何理解。歷來爭議的焦點有這么幾個:
1“床”是什么東西?
2望月思鄉(xiāng)時,李白是在室內(nèi)還是室外?
3當時,李白是站著、坐著還是躺著的?
4“疑是”該怎么理解?
在唐代,“床”至少有三個意思,臥具床、坐具床、井圍欄。按照李白詩原版,把“床”理解成“井圍欄”或者“坐具床”都比較合適,理解成“臥具床”就有很多解釋不通的地方了。與此相關(guān),望月思鄉(xiāng)時,李白就應(yīng)該在室外院子里而不是室內(nèi),李白是站著的或坐著的而不是躺著的,是醒著的而不是迷迷糊糊、睡眼惺忪的。但是,按照現(xiàn)行流行版,把“床”理解成“臥具床”,就比較合理,相應(yīng)地,望月思想時,李白就應(yīng)該是在室內(nèi)、在床上、躺著的、可能是半睡半醒的。
“疑是”該怎么解釋呢?有兩種看法,“懷疑是”和“好像是”。我認為兩者都不算錯,但都不夠確切?!皯岩伞碑敳聹y意解時,通常含有“相信、信以為真”的成分?!昂孟瘛笔恰皯岩伞庇蓪嵙x轉(zhuǎn)為虛義的結(jié)果,單純地表示類比,表示兩者相像,如果理解成“好像”,只有一個現(xiàn)時的平面印象,沒有歷時的變化深度,詩意淡了很多。我主張取“懷疑”與“好像”的中間意,即“覺得好像”,印象中覺得是,但理智上并沒有相信是,處于“是與不是”的恍惚之間、仿佛之間,有這樣的心理過程,才是一種詩意的狀態(tài)。真實的“懷疑(相信)”不合常理,李白沒有這么傻;僅僅是“好像”又顯得太理性、太膚淺,干巴無味。
《靜夜思》一篇作品兩個版本,從詩歌意境上說,各有千秋。李白的原版,個人色彩較強,描寫刻畫比較具體,“床前看月光”,“看”是有意為之的動作,略顯用力,但與下文的心理活動、舉頭、低頭的動作呼應(yīng)順暢?!芭e頭望山月”,“山月”畫面更清新,更與孤身一人的意境協(xié)調(diào),但卻不容易引起廣大受眾的共鳴,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望“山月”的生活經(jīng)驗。現(xiàn)代流行版,“床前明月光”,去掉了動作,突出了月光“明”的特征,意境更渾然圓融,“舉頭望明月”更寬泛,更容易喚醒每個受眾的生活記憶。當然,這樣一改,無形中把作者“我”給安排到了室內(nèi)的臥床上。在室內(nèi)床上躺著,舉頭望月、低頭思鄉(xiāng)是否符合生活常理,會產(chǎn)生一些疑問。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看來,后世的臭皮匠們集體篡改的李白的《靜夜思》還真是相當成功的,臭皮匠合起伙來真可以跟諸葛亮叫叫板的。
最后,說一句題外話,對于語文考試來講,應(yīng)該摒棄“唯一答案”的思維,對于文學作品有可能不同理解,只要不是毫無根據(jù)的胡思亂想,就不應(yīng)該判學生的錯。比如“疑是”,學生解釋成“懷疑”“好像”“覺得好像”,都應(yīng)該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