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朋月,每天與你分享生活,分享美食。今天我們說一下節(jié)氣與美食之:上巳節(jié)各地都吃什么美食。
農(nóng)歷每年三月初三,民間俗稱上巳(si)節(jié)。漢代以前,上巳節(jié)這天,主要是舉行一些祈禱的節(jié)慶儀式。漢以后,代之以踏青游賞。由于三月已是暮春,天氣較暖,人們在水邊取樂,惠風(fēng)和暢,滌濯清水,實為美事。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之初的三月三日,王羲之與當(dāng)時名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借著宛轉(zhuǎn)的曲水溪流,流觴飲酒,吟詩詠懷。這四十ニ人中,王羲之等二十六人各自賦得詩一首,另外十六人卻湊不出來,只得認(rèn)罰,每人罰酒三巨觥。
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當(dāng)時寫成的幾十首詩所作的序。由于《蘭亭集序》有口皆碑,古代修禊風(fēng)俗即演化為曲水流觴的娛樂活動。由此,三月初三上巳節(jié),亦稱“曲水會”。所謂“曲水流觴”,即在上巳節(jié)這天,人們圍坐在一溪流旁,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
宗懔《(荊楚歲時記)上說:“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諸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敝撂拼?,三月三曲水流觴之飲更是盛行。杜甫有詩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即有感于此。由于環(huán)境和時代的變遷,曲水流觴之習(xí)俗今已不傳。
每年三月三,江南各地都有“薺菜煮雞蛋”的習(xí)俗。
薺菜是十字花科野生植物,也叫地菜、雀雀菜、雞腳菜、菱角菜,江浙一帶叫它枕頭菜。我國人民喜食薺菜的習(xí)俗由來已久,《詩經(jīng)》中就有“誰謂茶苦,其甘如薺”之句,說明早在公元前6世紀(jì)人們對薺菜就有了相當(dāng)?shù)牧私?。詩人蘇東坡很喜歡吃薺菜,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對薺菜大加贊揚:“今日食薺極美……有味外之美。”陸游也有“春來薺美勿忘歸”的佳句,足見其鮮美程度不ー般。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說:“三春薺菜饒有趣,九熟櫻桃最有名?!闭f明薺菜是時令佳蔬,不能不食。
那么薺菜為什么要煮雞蛋吃呢?原來,這是出自中華民族的一個古老傳說。
傳說婚姻之神簡狄在仲春之月,玄鳥飛來的那天,同她的妹妹一起在河中行浴,忽然,天空中飛來一只美麗的玄鳥,并將在嘴中的鳥蛋墜入河中。簡狄與其妹爭著從水中撈出此蛋,見此蛋“五色甚好”,簡狄遂吞下玄鳥蛋,不久即有孕而生下商部族的始祖“契”。
從此,契的子孫繁衍,逐漸發(fā)展為東方強大的部落一一商。后來,世代相沿,人們把簡狄吞玄鳥蛋這一天視為生育求子的吉祥時日,漢魏以來農(nóng)歷三月三水邊吃雞蛋之俗,便是淵源于此。
每年農(nóng)歷的這一天,也是不少兄弟民族的歡樂節(jié)日。畬族三月三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煮烏糯米飯祭祖,然后全家共餐,并以烏糯米飯饋贈親友。關(guān)于三月三吃烏飯的來歷,有一個流傳較廣的傳說。
相傳英雄雷萬興(一說藍天鳳)被官家抓去,鄉(xiāng)人為了讓他在牢中吃上飯,便把米飯染黑,獄卒見米飯很臟且又像山螞蟻,不敢搶食,這才保住了雷萬興的性命。他出獄后,于農(nóng)歷三月三日帯領(lǐng)大家下山復(fù)仇,勝利后又煮烏米飯慶賀。后來每逢三月三,人們都要吃烏米飯。
民間又傳,吃了烏米飯,上山不怕山螞蟻咬,又認(rèn)為三月三是谷子的生日,吃染黑的米飯可使谷魂不認(rèn)識,才樂意生長。烏米飯是將烏稔樹葉搗碎、泡水后濾去渣子,然后用其水汁浸米,再把米蒸熟即成。
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壯族人家戶戶要吃“五色飯”和“五色蛋”。五色飯是外上五種顏色蒸出來的糯米飯。黑色一般是用楓樹葉煮水泡米使米變黑,或直接用黑糯米;黃色是用一種黃花煮水泡米,或用姜黃作染料;用品紅、品綠作染料,制成紅米飯和綠米飯;留一種糯米不染色,算白色。
五色蛋有雞蛋、鴨蛋、鵝蛋等,也分別染成五色,每人吃一個有色蛋,小孩每人還要在胸前掛一五色蛋,作碰蛋游戲之用。
在我國廣大農(nóng)村,三月三除薺菜煮雞蛋外、還有不少應(yīng)時當(dāng)令的食品。如:香椿芽面筋、嫩柳葉拌豆離、小蔥炒面條魚、蘆筍燴鮮魚等都是民間上巳節(jié)餐桌上必備的佳肴。
感謝關(guān)注!祝: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