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提到時間管理,很多人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通過待辦事項清單,并設置各項安排的預計耗費時間,就可以更好地管理并規(guī)劃自己的時間。然而,JotForm公司CEO Aytekin Tank卻認為,這種方法并不科學。Aytekin稱,大多數(shù)人在進行日程安排時,并不能準確地預估并計劃各事項所需的時間。因此,以計劃時間為主的待辦事項清單,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Aytekin認為,真正重要的是,關注優(yōu)先處理的重要事項,同時找到自己在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時間段。這篇文章翻譯自Aytekin原創(chuàng)的高效工作系列文章,原標題為Escape the tyranny of the to-do list: how to schedule your priorities, not your time,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
圖片來源:calnewport.com
經(jīng)營一家公司,每天都會遇到很多事情。其中,不乏比較重要又比較緊急的事情。對此,我們基本上沒有辦法回避。所以,只有通過更高效地利用自己的時間,從而解決這個問題。
但我相信,我們所了解的時間管理方法,都不正確。
從我們小時候開始做家庭作業(yè)開始,以及在后期各種興趣愛好的練習當中,我們學習到,時間管理即意味著要根據(jù)自己的時間來對日程事項進行排序。
然而,正如著有暢銷書《成功人士的7個習慣》的作者、管理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而言,時間管理的關鍵,是規(guī)劃自己的優(yōu)先事項。
根據(jù)某項調查顯示,只有17%的調查對象可以正確地預估自己在某事項上所耗費的時間。
這就是所謂的“計劃謬誤”(The Planning Fallacy),又稱作“積極性偏差”(Positive bias),導致我們在進行規(guī)劃時,會極大地低估我們在每項待辦事項上將要耗費的時間。
比如,我們可能會計劃用3小時來做一個PPT。然而,你僅僅在背景調研環(huán)節(jié)就用了四個小時。
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針對積極性偏差展開的一項調研中,調研人員在調查對象身上都可以發(fā)現(xiàn)計劃謬誤的身影。
這些調查對象在對不同工作事項進行時間預估和安排時,會參照自己在某拿手事項上所耗費的時間,從而出現(xiàn)不同計劃相同時間的安排(當然這些時間包括休息時間、思考時間以及可能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的時間等)。
通常情況下,我們可能根本無法確認,某項工作到底需要多少時間來完成。所以,我們不應該再做預估時間這樣的無用功了。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glenncarstenspeters
在我自己的公司,在做項目規(guī)劃時,我們幾乎從來都不設置最后期限。相比于在待辦事項之前的方框中打勾所帶來的滿足感,我們更加關注于怎么把工作完成得更好。
我們的團隊有足夠的自由,去嘗試不同的想法,探索不同的領域,并且為430萬在線用戶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而這一切的背后,都聽不到時鐘的嘀嗒嘀嗒聲。
正如美國第34任總統(tǒng)德懷特·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曾經(jīng)所說:
重要的事情很少是緊急的,緊急的事情很少是重要的。
按照既定的日程行事(當然我們基本上都做不好時間預估),很容易讓人陷入一個怪圈,并嘗試用待辦事項清單來更好地進行日程及時間管理。
在沒完沒了的待辦事項清單上不停地打勾,聽起來很有有趣,也會讓人更有動力,但卻很容易找不到重點,忽視本來就很重要的事項。
如果在安排某重要事項時,計劃的時間段太少的話,那這一天的日程安排就可能不科學,從而這一天都可能在與待辦事項上不重要的事項打交道。
我經(jīng)常提醒自己,我們忽略的事項,通常都是最重要的事項。而這些事項,往往都可以幫助我們在效率管理方面做得更好。
通過不斷地關注重要事項,我們可以達到一種心流狀態(tài)。
根據(jù)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述,心流狀態(tài)是一種在專注進行某種行為時所表現(xiàn)出的心理狀態(tài)。在此狀態(tài)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如泉涌,效率會變得更高,同時還會產(chǎn)生出更多的創(chuàng)意。
然而,在嚴格管理并控制自己時間的前提下,我們卻很難體驗這種心流狀態(tài)。
當然,我們也不應該就直接放棄時間管理。
與其借助待辦事項清單或者錯誤地預估時間段,我們其實可以更好地規(guī)劃一天的日程,并實現(xiàn)個人的巔峰效率。
以下三個步驟,教你如何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具體的實踐,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
圖片來源:Pexels.com
著名個人成長權威人士博恩·崔西(Brian Tracy)曾說:
人生總是不夠時間去完成身邊的每件事情,但總會有時間去完成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
保持你的日程不受時間約束,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實際上卻是實現(xiàn)巔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在開始管理自己的效率之前,你應該知道哪些事項值得優(yōu)先關注。
艾森豪威爾清晰地認識到重要事項和緊急事項的區(qū)別,并且總結了一套方法來進行時間管理。而柯維則將這套方法公開并普及開來,并且為了保持對該套方法提出者的尊重,還將其命名為艾森豪威爾矩陣。
根據(jù)艾森豪威爾矩陣,我們可以清晰地區(qū)別需要立即關注的事項以及需要花時間的事項。然而,如果錯誤理解并應用的話,可能會反過來阻礙效率。
艾森豪威爾矩陣一共有四個象限。其中,每個象限都代表著不同的事項解決方法。
圖片來源:Rutger W. Quak
第一象限是危機象限。在這個象限中,事項不僅緊急,而且重要。保持關注第一象限,會導致壓力巨大、精力疲憊以及其他的關聯(lián)問題。
科維認為,長時間關注第一象限的人,只會在第四象限中找到解脫。因為,第四象限的事項,既不重要,又不緊急。
第三象限的事項,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項。比如,明天即將到期的某個在線問卷調查。在這個象限中,我們會錯誤地把緊急事項當作重要事項,其中的事項也基本上是基于他人的期望或關注點而安排的。在這個象限中,我們會快速地浪費寶貴的時間,因此是極其危險的一個象限。
最后,第二象限的事項,是重要且緊急的事項。據(jù)科維所說,“第二象限是高效個人管理的核心。”
真正的高效人士,會留意第一象限,但關注的卻是第二象限。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會關注機會,預防性地進行思考,同時會預留足夠的時間關注于真正重要的事項。
通過艾森豪威爾矩陣來管理任務事項,我們可以理解到每個項目應該投入多少關注,而不是多少時間。正如科維所說,“這部分的挑戰(zhàn),并不是時間管理,而是自我管理?!?/p>
換句話而言,與其計劃在某件事項上投入的時間,不如采取更有效也更有用的方式,認清自己的能力,了解怎么才能高效地完成各項任務。
對我而言,帶領并指導自己的團隊,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項,屬于第二象限。
當我們成立新的、規(guī)模為4至5人的跨部門團隊時,他們總是會感到困惑,并且不清楚自己的目標。我從中得到的教訓是,如果沒有人帶領他們,他們的工作成績往往都是亂糟糟的,質量也不是最佳的。
然而,如果每周安排一次約15分鐘的例會,聚在一起討論項目,向他們提供必要的指導,并且讓他們意識到他們的工作成績對公司起到的關鍵作用,他們就可以很快地團結在一起,并產(chǎn)生高效的生產(chǎn)力。
圖片來源:Simple Focus @Travis Knight
知道如何辨別關鍵事項后,接下來就可以有戰(zhàn)略性地實現(xiàn)巔峰效率。在這個階段中,你也可以學會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自身的能量水平。
當手頭上的工作非常順手并且高效工作時,一切的屏障仿佛瞬間都消失了。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高度專注,并且沉迷于自己的工作。這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
很顯然,在公司日常運轉過程中,我們無法刻意回避緊急事項(雖然有時候緊急事項非常單調乏味),但我們可以知道,什么時候我們可以保持專注狀態(tài),什么時候又卻是心不在焉的狀態(tài)。
在效率巔峰時段,我們會變得更加專注,并且聚焦于解決重要的事項。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愿意持續(xù)不間斷地保持工作狀態(tài),同時也很少有精疲力盡的感覺。最大化自己的專注時段,不僅可以增加精力,還可以促進動力。
比如,權威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曾經(jīng)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于員工專注力都非常差的公司,如果公司里都是專注力高的員工,那么其業(yè)績表現(xiàn)最多可高出202%。
此外,著名職業(yè)教練佩內洛普·特倫克(Penelope Trunk)還建議,我們可以把一天的24小時分成兩類時間段,分別用來處理自己喜歡的事情和不喜歡的事情。
這種分割方法,有助于提升個人效率。把自己喜歡的事項當作一種獎勵,在完成不喜歡的事項后來獎勵自己。當然,如果在某事項上出現(xiàn)拖延情況,就直接略過,從而花盡可能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因為它們很可能是屬于第二象限的事項。
圖片來源:Pexels.com
雖然我們無法回避我們不喜歡的事項,但至少我們可以決定什么時候來做這些不喜歡做的事項。
實施項目的時間段,在認知表現(xiàn)方面最多可以產(chǎn)生20%的差異。有科學研究表明,你之所以在早上10點可以輕松地解決某個難題,而在下午3點時卻奮力地掙扎著趕最后期限,是有因可循的。
據(jù)暢銷書《全新思維》(A Whole New Mind: Why Right-Brainers Will Rule the Future)一書作者丹尼爾·平克(Daniel Pink)在書中所言,75%的人們在一天中通常會依次經(jīng)歷三個階段:巔峰時段、低谷時段以及恢復時段,另外25%所經(jīng)歷的三個階段在順序上有所不同:恢復時段、低谷時段以及巔峰時段。
通過追蹤并了解我們在一天中不同時段的表現(xiàn),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的能量水平變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巔峰時段,并在此時段高效地產(chǎn)出。
你可以制作一張表格,并記錄你在全天中的能量水平。同時,還要跟蹤記錄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專注力以及興趣點的變化情況,從而以周為單位,從這些記錄中發(fā)現(xiàn)相應的巔峰時段規(guī)律。
一旦找到自己的巔峰時段后,你就不要錯失這些寶貴時間,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實現(xiàn)高效量產(chǎn)。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campaign_creators
不同的職業(yè)角色,也會影響你的工作方式。
根據(jù)創(chuàng)業(yè)教父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所言,日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執(zhí)行者日程,另一種則是管理者日程。
管理者日程的核心是會議。對管理者而言,其日程形式通常都是點狀式的。在他們的日程表中,你可以看到很多會議日程安排。
編輯或程序員等執(zhí)行者角色,他們通常都是根據(jù)管理者的日程安排,盡可能地保持高效狀態(tài)。在他們的日程表中,通常都是塊狀式的以小時為單位的日程安排,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保持專注,并且提供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方案。
如果你必須要按管理者日程來行事,但你卻在執(zhí)行者日程的框架下才能高效產(chǎn)出,那么根據(jù)格雷厄姆的建議,你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把兩種日程安排方式結合起來。
此外,如果你按管理者日程來行事,卻想讓自己有額外時間,那么你可以在日程安排中采用會議間隙方法。
根據(jù)會議間隙方法的描述,在安排會議日程時,如果某項會議日程原計劃為1小時,那么你在設置會議日程時,應該把這項日程的時間段按原計劃時間的1.5倍來進行規(guī)劃,即1小時30分。
這樣的安排,你就有額外時間消化會議內容、回顧會議中遺漏的問題或者就單純地休息。如果間隙時間特別長的話,你還可以解決緊急事項,以免耽誤自己的重要事項。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esteejanssens
在經(jīng)營自己的公司時,我曾經(jīng)嘗試著按執(zhí)行者日程來行事,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應該安排一個混合日程。
每天下午,我都是按管理者日程來安排自己的各項事務,而早上則是按執(zhí)行者日程來安排的。在早上的時段里,我會安排塊狀時間段進行深度思考和工作。
當然,你還可以嘗試用達芬奇日程安排法來規(guī)劃自己的事項。達芬奇日程安排法的核心,是將自己的在一天中的深度專注時間分為硬深度時間和軟深度時間。
硬深度時間用來處理較難且極具挑戰(zhàn)的事項,通常把它安排在每周工作日前三天的某固定時段;而軟深度時間則用來處理可以輕松應對的事項,通常安排在每周工作日后兩天的某固定時段。
此外,你也可以嘗試3天專注工作法,根據(jù)自己的實際工作內容,在一周中預留三天,并用來專注于某項工作。
無論采取何種日程安排方式,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巔峰時段,并在該時段優(yōu)先安排重要的事項。此外,不要一味地為了管理日程和時間而建立徒有虛名的待辦事項清單。
圖片來源:Pexels.com
當我們在巔峰時段保持高度專注時,我們可以產(chǎn)出更高效的業(yè)績;同時,工作結果也可以變得更有連貫性。此外,在必要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延長自己的工作時間,并且不會產(chǎn)生精疲力盡的感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巔峰時段也可能隨著時間而不斷地變化。這個月保持高效的時間段,也許下個月會變得效率異常低下。
因此,要學會了解并認清自己的能量水平,關注并記錄其可能存在的變化。
評估、再調整,然后繼續(xù)向前。你的所作所為,也許連你自己都會大吃一驚。
編譯組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