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于斯為盛。魚米之鄉(xiāng)的湖南,出了眾多的偉人。
湖南不僅是一個人才輩出之地,也是一個錦繡河山之區(qū)。
不必說秀絕天下的壽岳衡山是何等秀美,也不必說世界遺產(chǎn)的張家界是何等驚艷。
只說說千年前的南宋宋迪所作的《瀟湘八景圖》,就讓人神往不已了。
三湘四水的景致,固然不比黃山的氣象萬千,也無法和姑蘇閭巷的精致典雅相提并論;
但是,傳頌一時的瀟湘八景,卻也不是虛傳。
只是這八景,猶如湖南人的守拙,恬淡空靈,不喜張揚。直到南宋,才有一個叫宋迪的畫家潑墨揮灑,使得瀟湘八景躍然紙上,讓一代大家米芾都為之擊節(jié)贊嘆之余,意猶未盡,又題寫了瀟湘八景詩,從此,宋迪的圖,米芾的詩,融和著八景,流傳千年。
穿越千年,撫今追昔,空谷回音,余音繞梁,如癡如醉。
一、瀟湘夜雨
永州市萍島瀟湘亭
湘水在永州境內(nèi)與瀟水匯合以后,稱為瀟湘。雨落瀟湘的夜景,是舊時文人藉以寄情的著名景觀?!颁逛瓜娼瓨洌幕某炻?。穩(wěn)系渡頭船,莫教流下去?!保ㄔ肄伤梗┢鄾龆鵁o助的心境,就像夜雨本自一樣哀婉纏綿,千百年來,人們所鐘情的不知是山河的夜雨還是心靈的夜雨?
苦竹從翳,鷓鴣哀鳴。江云黯黯,江水冥冥。翻河倒海,若注若傾。舞泣珠之闊客,悲鼓瑟之湘靈。
有詩為證:
孤館雨漣漣,虛臥課書素枕寒;燒入金蟾待明日,落花流水在人間。
大王長嘯起雄風,又逐行云入夢中。想象瑤臺環(huán)佩濕,令人腸斷楚江東。
二、平沙落雁
衡陽市回雁峰
瀟湘自永州下瀉數(shù)百公里,到達南岳七十二峰之首的回雁峰。
“山到衡陽盡,峰回雁影稀。應(yīng)憐歸路遠,不忍更南飛。”由干古人地理思維的局限性,誤以為雁到衡陽不再南飛。當北方天氣轉(zhuǎn)冷,雁陣南行,南方則秋風送爽 艷陽高照。曠野平沙,蘆葦叢叢,常常引采雁陣棲宿。好一幅秋雁戲沙圖。
霜清水落,蘆葦蒼蒼。群鳥肅肅,有列其行?;蝻嫽蜃?,或鳴或翔。匪上林之不美,懼繒繳之是將。云飛水宿,聊以隨陽。
有詩為證:
陣斷衡陽暫此回,清明水碧岸莓苔。相呼正喜無征徼,又被孤城畫角催。
十里煙波一望中,錦鱗褐羽各飄蓬;閑來只影立沙渚,清淡何如垂釣翁。
三、煙寺晚鐘
衡山縣城北清涼寺
湘江又北行北公里,經(jīng)過佛教勝地南岳衡山。晚來風急,萬物入眠,唯寺內(nèi)報時的古鐘,不時敲出悠揚宏亮的聲音。江舟中的旅者在這種鐘聲中系舟或者遠行。
暝入松門,陰生蓮宇。杖錫之僧,將歸林莽。蒲牢一嗷,猿驚鶴舉。幽谷云藏,東山月吐。
有詩為證:
青燈院落舊燒薪,梔子香椿俱覆因;僧客未生流淚眼,空山愁殺古今人。
四、山市晴嵐
湘潭市昭山
湘江由衡山北行150余公里到達昭山。紫氣繚繞,嵐煙襲人,云蒸霞蔚。一峰獨立江邊,秀美如剛出浴的仙子。
依山為郭,列肆為居。魚蝦之會,菱芡之都。來者余余,往者徐徐。林端飄渺,巒表縈紆。翠含山色,紅射朝暉。舒不無盈乎一掬,散則滿乎太虛。
有詩為證:
亂峰空翠晴猶濕,山市嵐昏近覺搖。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從此不須掃。
清泉石上葉沙沙,童子橋邊嗅菊花;欲向林深荊楚地,愿隨青鳥去仙家。
五、江天暮雪
長沙市橘子洲
橘子自古為長沙名勝,東望長沙,西瞻岳麓。當大雪紛飛,白雪江天渾然一色,世間萬物寂寂無聲,江中商船落帆泊岸,雪光上的暮色煙霧一樣漂浮不定,人的心情也就格外地清冷,思想隨著雪花飄舞,那種清涼的悠閑也許是最接近冬雪本質(zhì)的悠閑。
歲宴江空,風嚴水結(jié)。馮夷剪冰,飄飄灑雪。浩歌者誰?一篷載月。獨釣寒潭,以寄清絕。
有詩為證:
蓑笠無蹤失鉤船,彤云暗淡混江天。湘妃獨對君山老,鏡里修眉已皓然。
望中粉絮暗鄉(xiāng)臺,天地聲音心有思;遙問郎君存酒未,雪中買棹或云癡。
六、遠浦歸帆
湘陰縣城江邊
從橘子沿江北去,約遠70公里,便到湘陰。每當黃昏,遠山含黛,岸柳似煙,歸帆點點,漁歌陣陣,等待歸船的漁婦和企盼宿客的青樓女子站在晚風斜陽中,襯托出一片溫馨悵望的繁忙景象。
晴嵐漾波,落霞照水。有葉其舟,捷于飛羽。幸濟洪濤,將以寧處。家人候門,觀望容與。
有詩為證:
漢江游女石榴裙,一道菱歌兩岸間。賈客歸帆休帳望,閨中紅粉正思君。
蘆荻飛花堤上煙,云帆盡在有無間;相傳采石蓬山子,乘興歸來八月天。
七、洞庭秋月
岳陽市岳陽樓
由湘陰北去,便是一望無際的洞庭湖。秋天的夜晚,月色如銀,天空不雜任何痕跡,八百里湖面,碧水如鏡,風息浪靜。天空和湖面相互映照,月光和湖光相互交融,泛舟湖上,則別有一番情趣,登上君山或者岳陽樓,想必又是另一種情懷。
君山南來,浩浩蒼冥。飄風之不起,層浪之不生。根氣既清,靜露斯零。素娥浴水,光蕩金精。倒霓裳之清影,來廣樂之天聲。纖云不起,上下虛明。
有詩為證:
李白曾攜月下仙,煙波秋醉洞庭船。我來更欲騎黃鶴,直上高樓一醉眠。
秋水溶溶月影深,中宵有客坐鳴琴;清風吹徹余溫去,尚遺浮云一點心。
八、漁村夕照
桃源縣武陵溪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說“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武陵人因為捕魚,而發(fā)現(xiàn)了桃花源,世人所居住的漁村也就成了文人墨客所憧憬的地方。白天,漁人撒網(wǎng)洞庭;傍晚,收拾漁網(wǎng),提著肥美的鮮魚,在夕陽的晚唱中踏著漁歌回家。
翼翼其廬,瀕峰以居。泛泛其艇,依荷與蒲。有魚可薈,有酒可需。收綸卷網(wǎng),其樂何如?西山之暉,在我桑榆。
有詩為證:
柴門半掩冷榛苔,時見沙鷗隔暮來,唉乃一聲猶覺遠,舟人負簍賣魚回。
曬網(wǎng)柴門返照景,桃花流水認前津。買魚沽酒湘江去,遠吊懷沙作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