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陜交界茫茫群山間的隴海鐵路上,有一座跨越深谷,巍峨聳立的鐵路大橋,這就是我國鐵路線上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鐵路橋梁——楊連第橋。楊連第橋改名背后有著一段可歌可泣故事。
從鄭州乘坐隴海線列車西行,一過洛陽,原本一馬平川的豫東平原逐漸被甩在身后,隴海鐵路開始蜿蜒曲折于豫西山區(qū)的黃土丘陵之間。特別是車過澠池之后,兩邊山勢疊起、林幽谷深。在這里,隴海鐵路要穿越邙山余脈,函谷舊址?!蹲x史方輿紀要》中記載:“自新安以西,歷澠池、硤石、陜州、靈寶、閿鄉(xiāng)而至于潼關(guān),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約谷深委。終日走硤中,無方軌列騎處”。在20世紀初,國弱民窮,技術(shù)落后,在這樣的地質(zhì)狀況下修建鐵路,難度可想而知。1912年9月,北洋政府與比利時鐵路電車公司簽訂了《隴海鐵路借款合同》,以汴(今開封)洛(陽)鐵路為基礎(chǔ)向東西方向展筑隴海鐵路。兩段工程于1913年5月同時開工。1915年9月,洛陽至陜縣觀音堂段50公里線路竣工。由于觀音堂至硤石間山勢過于險峻,加之歐洲爆發(f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籌款不足,只能暫緩施工。1920年5月,北洋政府又與比利時和荷蘭簽訂了《隴海鐵路比荷借款合同》,繼續(xù)修建隴海鐵路西段(觀音堂以西)的線路,直到1927年11月才修通至靈寶。
楊連第橋是隴海鐵路觀音堂鎮(zhèn)和硤石鄉(xiāng)之間的八號大橋,其48米的高度和172.5米的長度,不僅是當時隴海鐵路線上最高的橋梁,也是解放前全國第一高橋。
由于地形復雜,觀音堂以西至潼關(guān)間的線路高橋林立,隧道眾多。特別是位于位于觀音堂鎮(zhèn)和硤石鄉(xiāng)之間的八號大橋,更是以48米的高度和172.5米的長度,成為貫通隴海鐵路的關(guān)鍵工程。這座大橋不僅是當時隴海鐵路線上最高的橋梁,也是解放前全國第一高橋。大橋由法、英、比利時三國工程師共同設(shè)計,1921年動工,用了4年時間建成。大橋東接槐溝隧道,西連隴海鐵路最長的硤石隧道,地處狹谷,四面峭壁環(huán)繞。大橋既是隴海鐵路的重要節(jié)點,又處在地勢極為險要的地段,因此在戰(zhàn)爭中屢受破壞。l944年,為阻止日軍進攻,國民黨軍隊從陜縣向西撤退時將大橋破壞。日本投降后,國民政府隴海鐵路管理局汪庭霈工程師主持修復該橋。由于地形條件限制且修橋材料缺乏,汪庭霈工程師設(shè)計了原地架設(shè)木排架便橋的修復方案。通過就地取材,用木料搭建了32排排架,于1946年8月恢復了大橋通車。1949年8月,人民解放軍渡黃河南下,占領(lǐng)大橋,但大橋的木排架在戰(zhàn)斗中被焚毀,只剩下5個橋墩,隴海鐵路再度中斷。
1949年5月,為了支援野戰(zhàn)軍挺進大西北,追殲西竄之敵,軍委中央命令鐵道兵團必須在3個月內(nèi)修復隴海鐵路八號橋,將中斷的隴海鐵路重新接好,恢復通車。為了完成任務(wù),鐵道兵工程部根據(jù)大橋破壞狀況制定了搶修方案。計劃加高4號橋墩,鑿低其余橋墩后利用灤河大橋鋼梁架設(shè)新橋。同時對所有橋墩的裂縫進行修補。
楊連第登高作業(yè)
按照修復計劃,共有四座橋墩需要鑿低,鑿除混凝土總量達49.8立方米。僅靠手工鑿除根本無法滿足工期要求。如果采用爆破方式,在高空3平方米大的橋墩頂面缺少隱蔽處,無法進行近距離爆破。而采用遠距離電控爆破,部隊又缺乏電線、點火器等爆破器材。搶修施工再度遇到困難。楊連第為了解決難題,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了“小藥包淺眼密爆爆破法”,將爆破裝藥量減小,使爆破碎塊尺寸減小,同時采用木板遮擋點火等手段,成功解決了近距離爆破的難題。他一股作氣大干了三天三夜,機智勇敢地爆破了一百多次,使施工進度大大加快,混凝土鑿除速度提高到日均2.5立方米。橋梁大隊全體指戰(zhàn)員按照他的辦法,爭分奪秒,共同努力,終于比原定訂劃提前20天完成這項施工任務(wù)。10月18日,大橋架好最后一孔鋼梁,僅用59個晝夜,八號橋提前20天勝利通車。
楊連第被授予“特等登高英雄”光榮稱號
勝利通車的隴海鐵路八號橋
為了表彰楊連第同志的模范事跡,部隊授予他“特等登高英雄”的光榮稱號,1950年被評為鐵道兵戰(zhàn)斗英雄,出席了全國戰(zhàn)斗英雄和工農(nóng)兵勞動模范大會。同年10月,美帝國主義發(fā)動侵朝戰(zhàn)爭,他為保家衛(wèi)國,踴躍報名參加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在朝鮮架橋修路中屢建功勛,1951年9月被選為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兵部隊戰(zhàn)斗英雄,出席了全國鐵路勞動模范代表大會,并參加了國慶觀禮。1953年5月15日,楊連第同志在指揮搶修朝鮮清川江大橋中光榮犧牲。中國人民志愿軍領(lǐng)導機關(guān)為他追記了“特等功”,授予他“一級英雄”光榮稱號,把他生前所在的連隊命名為“楊連第連隊”。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追認楊連第同志為“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授予他“金星獎?wù)隆?、“一級國旗勛章”?/span>
楊連第橋東的楊連第車站
為紀念英雄楊連第,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特將楊連第同志生前戰(zhàn)斗過的隴海鐵路八號橋命名為“楊連第橋”,并在該橋西北側(cè)建立了楊連第紀念碑。1956年2月開始建碑,同年10月下旬落成。紀念碑碑高14.5米,后寬2.5米,南北座長8.35米。碑身上窄下寬,后身向前傾斜,正面為梯形,底面坐南朝北,長方形。碑身前設(shè)有涼臺,碑體深入涼臺2.52米。碑體涼臺均由磚石水泥構(gòu)成,內(nèi)空心,碑面兩側(cè)各刻“楊連第烈士永垂不朽”的紅色大字,碑面專門朝著鐵道,既表達了對這位鐵道兵烈士的敬意,也使每一位乘坐隴海線列車的旅客能夠瞻仰碑文,追思烈士的豐功偉績。今天,昔日英雄搶通的大橋依然承載著隴海線的滾滾鐵龍,迎送著東來西往的旅客。如果您有機會乘坐隴海線的列車經(jīng)過于此,也請您放眼窗外,一起回憶那段崢嶸歲月與英雄之歌吧。
1956年楊連第紀念碑落成,紀念背面朝著鐵路線,表達了對這位鐵道兵烈士的敬意。同時,紀念碑也一刻不停地守護者日夜穿行而過的列車,守護著歷經(jīng)風雨而彌堅的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