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到過的最小的火車站之一,乘坐高鐵、動車~就不要指望了,即便是最為普通的綠皮車,一天也不過七八個班次。于是,候車大廳~就只在列車到達(dá)前的一個小時,才放客人進(jìn)來。待火車開走了,大廳便隨即關(guān)門,連同售票處,也一并下班了。如此講究效率的車站,以前我也曾遇到過一個,在山西代縣。
火車是走正太線的,也就是從石家莊北站出發(fā),一路經(jīng)過井陘、娘子關(guān)、陽泉、晉中榆次,終至太原。每日去程四個班次,回程也是四個班次。
這條正太線,卻一點也不“正太”,它的使用壽命,是要遠(yuǎn)遠(yuǎn)超過而今之石太線鐵路的。如果旅客急著入晉,那么必走石太線,因為~于彼線行駛的列車,大都是高鐵、動車。而需要慢慢地欣賞太行八陘之風(fēng)景,遙望秦皇古道,遠(yuǎn)眺固關(guān)與娘子關(guān),那就必然要選擇正太線的列車了。
乘坐正太線的火車,速度雖然不快,但價錢確實合理。從石家莊北至井陘,最少只需2元錢,不足一個小時,便可晃悠到站。倘若增加一倍的價錢(4元),還能多坐三刻鐘,悠哉游哉地去爬爬娘子關(guān)。我是兩個地方都要去,但最感興趣的,還是那~位于石家莊不遠(yuǎn)的井陘。難得太行山的八條通道中,能有這樣一座~與八陘名稱相一致的關(guān)隘古城。
要說起這太行八陘,是從河南省濟(jì)源附近的南太行之尾閭王屋山起始,至北京昌平的居庸關(guān)為止,分別有軹關(guān)陘(河南濟(jì)源至山西侯馬)、太行陘(河南沁陽至山西晉城)、白陘(河南輝縣至山西陵川)、滏口陘(河北邯鄲至山西長治)、井陘(河北井陘至山西陽泉)、飛狐陘(河北蔚縣至山西靈丘)、蒲陰陘(河北易縣至河北來源)、軍都陘(北京昌平居庸關(guān)南口至河北懷來)共八條穿越太行山的通道。其中,出行最為便捷的,就是井陘。曾幾何時,秦始皇病死于全國巡游的途中,便是從而今河北省廣宗縣的沙丘,經(jīng)過了井陘,再進(jìn)入山西高原的。由此,也為后世留下了一條出名的“秦皇古道”。
距離冀晉孔道不遠(yuǎn),便是井陘縣的治所“宋城”了?,F(xiàn)如今,此地乃是井陘縣的天長鎮(zhèn)。其名稱,來自于唐朝設(shè)置的天長軍。到了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井陘縣的治所也設(shè)置于此。這座縣城,從北宋一直被沿用到了1958年。至今,在當(dāng)?shù)厝说姆Q呼中,依然管它叫做“舊城關(guān)”。
當(dāng)我走到“舊城關(guān)”的南門口時,忍不住大聲地贊嘆了起來:于拆城運動之核心地帶的趙燕大地上,還能留下如此一座城堡,也真是不容易了。就我所見,河北全境所保留下來的、基本上還能看出是座城的堡壘,冀北為山海關(guān)、宣化古城、蔚縣古城和雞鳴驛,冀南為邯鄲永年的廣府古城,而冀中地區(qū),也就剩下正定和這里了。
舊城南門的古城墻,由于修葺未久,所以也不開放。漫步城里,一處處破落的民宅商鋪,大都用磚石壘起,沾染著歲月的塵埃,讓人唏噓不已。好在沒拆,除卻風(fēng)化因素以外,該留下的還是留下來了。一邊走,我一邊想著謝辰生(與羅哲文、鄭孝燮等齊名的文保大師)曾說過的話:“1949年前還有的文物,少一半毀于文革,多一半是毀在于80年代以后的城市化改造運動當(dāng)中了”。哪個地方還能保留下原汁原味的東西,說明當(dāng)?shù)氐慕?jīng)濟(jì)水平不咋地??戳T井陘古城內(nèi)~此般破敗寥落的市井,我發(fā)現(xiàn)此言不虛。
中國古建,無論是磚石質(zhì)地,還是土木結(jié)構(gòu),只要有個二三十年不加維護(hù),便顯得破敗不堪了。多年以前,我還只是覺得土木之物如此。然而今看來,磚石之物也是如此。試想,沒有70年前羅哲文先生所做的八達(dá)嶺與古北口明長城之調(diào)研,而從開啟了長城的系統(tǒng)修葺工程的話,如今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去爬什么長城了,只需在博物館中看看百多年前的老照片便足夠了。
行走于城內(nèi)街道之上,我發(fā)現(xiàn)~自己受到了滿城百姓(聽上去邪乎,其實連人帶狗全加起來,也絕不會超過十個)的關(guān)注。因為沒有外人,“內(nèi)人”當(dāng)中的青壯年~也走得差不多了,古城便顯得安靜如龐培,甚至于~比游人如織的龐培古城還要安靜。最起碼,人家那里不缺聲氣。然在井陘古城之中,即便是聽到的犬吠之聲,都會出現(xiàn)回音效果。
按照原定計劃,我是要在這里留宿一晚的。但作為《千與千尋》狂熱愛好者,我又開始擔(dān)心此地的暗夜,會不會讓我產(chǎn)生~睡在時光倒錯的“鬼魅之域”的感受。算了,逛完了就離開吧。
溜到最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是多慮的。午后的時光已過去大半,身邊的行人開始慢慢增多。來在井陘古瓷窯的作坊門前,我駐足凝視。一個如天外來客般的大爺,悄悄地走到我的身后,沖著天外來客般的我,介紹起這千年的瓷窯。原來,于此窯口之內(nèi),早在隋朝時便燒制出了工藝成熟、且造型精美的白瓷。而且,井陘瓷窯,是與邯鄲磁州窯、內(nèi)丘邢窯、曲陽定窯~并稱為河北省四大名窯的。不得了不得了,然而我沒見到瓷品,也不知道該說些啥好。憑空想象的所有白瓷物件,基本上都還放置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及故宮博物院內(nèi)。聽他說完,我道了聲謝。趁著天色尚早,便匆匆地離開了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