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樣才能買對保險呢?買保險前,以下8點務必要掌握:
第一,高保額,才是買保險的重中之重
預算有限,可適當犧牲其他因素,最重要是滿足額度要求。比如,重疾保障100萬額度,但預算只有1萬元,那么正確的做法是,可以選50萬的終身重疾+50萬的定期(保至70歲)重疾作組合。國內(nèi)人均壽命在76歲左右,70歲前100萬保額,70歲后50萬保額,算保得相當充分了。
第二,想要保身故,應該選擇定期壽險,而不是意外險
“996·ICU”的新聞在頭條版面高居不下,大家一邊瘋狂加班,一邊也會擔心萬一掛了怎么辦,不如買個意外險吧。但事實上,大部分身故案例都是疾病造成的(包括猝死)。而意外險,只賠由于意外事故而導致的身故,疾病不算意外。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定期壽險,30歲女性買到100萬保額,也就是600塊左右的事兒,輕松就負擔得起。
第三,重疾險+醫(yī)療險,才能完整解決大病問題
大病有兩個影響,一是看病花錢,二是收入中止。前者由醫(yī)療險報銷,后者由重疾險覆蓋。兩個險種的作用不同,相互補充,缺一不可。醫(yī)療險以一年期為主,有可能以后買不到,而重疾險保長期,不用擔心生病以后買不到的問題,長期也能彌補醫(yī)療險的不足。
第四,保障要先大人后小孩
大人只要健康活著、有收入,就是對孩子最大的保障。所以要先保大人。孩子的保險不能喧賓奪主,大人也不應存僥幸心理,覺得自己絕對不會出問題。
第五,先做好基礎保障,再考慮理財
買保險是為了抵抗未來可能發(fā)生的風險,以靈活應對可能發(fā)生的經(jīng)濟損失的補償。監(jiān)管近年來已三令五申“保險姓保”,目的就是讓保險回歸保障本質(zhì)。然而不少銷售人員為了自己的業(yè)績考慮,都會優(yōu)先極力推薦保險理財,附加一個低保額的保障,就冒充“多功能”保險,其實,這些理財?shù)谋U瞎δ軒缀鯖]用,附加險的保障價格卻比單獨買要貴很多,主險的實際理財收益又低過銀行、基金理財,回本期就更漫長。所以,在基礎健康醫(yī)療等剛需保障做足之前,最好不要碰被包裝了的理財險。
第六,做好健康告知,避免未來不必要的理賠糾紛
買保險的成年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小毛病了,不少銷售人員就會用“兩年之內(nèi)沒住過院就可以不告知”、“熬過兩年就好了,保險公司不能不賠付”等理由,讓你在投保前,隱瞞自己的健康問題。但實際上,理賠跟公司大小沒關系,如實告知,才是未來順利獲得理賠的關鍵。如果保險公司查出當年客戶有所隱瞞,就意味著很可能會發(fā)生理賠糾紛。大家對于“理賠難”、“理賠慢”的印象大多來源于此,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在投保階段就避免的。
買錯保險,是賠多少的問題;投保的時候不重視健康告知,是賠不賠的問題。
第七,保險產(chǎn)品其實都可以單獨買,大多數(shù)服務只是為了創(chuàng)造跟你再次溝通的機會
很多保障型保險計劃看起來很誘人,但想買到這些保險卻只能搭售其他險一起買,這是有些保險公司的銷售策略,其實所有的保險產(chǎn)品,都可以單買。
經(jīng)常有銷售人員說,“線下的保險才有服務,線上的保險根本沒人管”,“網(wǎng)上買保險,理賠找不到人的”。殊不知,人身保險最大的服務需求,包括變更資料、提醒繳費和理賠,這些事兒搭上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車,現(xiàn)在用手機在APP或微信公眾號上點一點,或者一個官方客服電話就全解決。那些強調(diào)跟你見面、為你提供諸如此類服務的,其實不過是為了創(chuàng)造見你的機會、不斷推銷新產(chǎn)品罷了。所以,不要迷信“服務”,保險公司會對所有渠道賣出的保險提供同樣的售后服務。
第八,警惕送禮、請吃飯,拒絕返傭,更不要被輕易“增員”
請吃飯、聽講座,是保險公司常用的銷售方式,現(xiàn)場有人營造氛圍,會有大量的托兒、大額禮品、煽風點火,在現(xiàn)場那種情景下,你覺得當時不買就虧大了,情緒一上來,然后就買錯了保險。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不聽,不吃,不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