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個觀點首先是戰(zhàn)國思想家莊子提出來的,一千年后的唐代思想家韓愈又對這種觀點進行了抨擊。
作為道家學派在戰(zhàn)國時期的典型代表人物,莊子秉承了春秋時期道家學派開創(chuàng)者老子的思想,認為應該“絕圣棄智”,順應大道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笆ト瞬凰?,大盜不止”這樣的觀點是莊子的學術(shù)著作《莊子*外篇*胠篋》里提出的。
“篋”是箱子的意思。胠篋,就是從旁邊打開箱子。這篇文章開篇就說,為了防子小偷打開箱子探囊取物,所以往往要給箱子加鎖或是用繩子捆緊了。而真正的大盜來了卻是連箱子一起搬走,所以上鎖捆繩這樣的小聰明反倒成了幫大盜儲藏財物了。
這是莊子打的一個比喻。莊子以“篋”比喻天下,以上鎖捆繩比喻圣人之法,以“大盜”比喻當時的諸侯。在莊子看來所謂的圣人之法不過是在幫著實為大盜的諸侯而竊國,表面上還要用“仁義”來蒙蔽百姓。所以莊子在文章里說當時的社會是“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圣知邪?”意思是說諸侯們打著“仁義”的招牌是盜竊了仁義圣智。莊子覺得仁義是諸侯的竊國幫兇,禮法是諸侯治民的工具,所以主張回到小國寡民的自由平等的原始時期。
一千年后的韓愈有篇文章叫《原道》。韓愈則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謂義”,意思是說:博愛叫作“仁”,恰當?shù)厝崿F(xiàn)“仁”就是“義”。以仁義為目標前行才是“道”。韓愈認為老子是坐井觀天,眼界太小,“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崩献铀忉尩摹叭省焙汀傲x”是他一個人的言論,不是天下公論。
韓愈認為“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币馑际钦f:有些人喜歡聽奇談怪論,不探求本源,不考察結(jié)果,就喜歡聽奇怪的言論?!笆ト瞬凰?,大盜不止”在韓愈看來就是奇談怪論。
韓愈認為,上古時人民少而災害多,正是有圣人出現(xiàn)教導人民相生相養(yǎng),因此圣人成為君主成為老師。圣人從教民稼穡使民富裕,到逐步隨著社會的形成發(fā)展而建立國家,這都是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隨著社會發(fā)展走向而產(chǎn)生的結(jié)果?,F(xiàn)在持“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這種言論的人卻不經(jīng)過思考說出這么沒腦子的話來。如果古代沒有圣人,人類早滅亡了。沒有圣人教導以爪牙奪取食物,以羽皮御寒,人類能活下來嗎?更不會再說“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樣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