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子云亭
《逐貧賦》
(楊雄 公元12年)
揚子遁居,離俗獨處。左鄰崇山,
右接曠野,鄰垣乞兒,終貧且窶。
禮薄義弊,相與群聚,惆悵失志,
呼貧與語:“汝在六極,投棄荒遐。
好為庸卒,刑戮相加。匪惟幼稚,
嬉戲土沙。居非近鄰,接屋連家。
恩輕毛羽,義薄輕羅。進不由德,
退不受呵。久為滯客,其意謂何?
人皆文繡,余褐不完;人皆稻粱,
我獨藜飧。貧無寶玩,何以接歡?
宗室之燕,為樂不盤。徒行負笈,
出處易衣。身服百役,手足胼胝。
或耘或耔,沾體露肌。朋友道絕,
進宮凌遲。厥咎安在?職汝為之!
舍汝遠竄,昆侖之顛;爾復我隨,
翰飛戾天。舍爾登山,巖穴隱藏;
爾復我隨,陟彼高岡。舍爾入海,
泛彼柏舟;爾復我隨,載沉載浮。
我行爾動,我靜爾休。豈無他人,
從我何求?今汝去矣,勿復久留!”
貧曰:“唯唯。主人見逐,多言益嗤。
心有所懷,愿得盡辭。昔我乃祖,
宣其明德,克佐帝堯,誓為典則。
土階茅茨,匪雕匪飾。爰及季世,
縱其昏惑。饕餮之群,貪富茍得。
鄙我先人,乃傲乃驕。瑤臺瓊榭,
室屋崇高;流酒為池,積肉為崤。
是用鵠逝,不踐其朝。三省吾身,
謂予無諐。處君之家,福祿如山。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昂苁?,
少而習焉;寒暑不忒,等壽神仙。
桀跖不顧,貪類不干。人皆重蔽,
予獨露居;人皆怵惕,予獨無虞!
”言辭既磬,色厲目張,攝齊而興,
降階下堂?!笆膶⑷ト辏m彼首陽。
孤竹二子,與我連行?!庇嗄吮芟?,
辭謝不直:“請不貳過,聞義則服。
長與汝居,終無厭極?!?/p>
貧遂不去,與我游息。
白話文:
揚雄遠離世俗過隱居生活,四周不是群山就是荒野,自家圍墻外有個乞丐,人不但窮而且毫無禮數(shù)。于是揚雄意識到,長期地與這種無禮無義的人相處下去,志向都會被磨滅殆盡。因此他向那乞丐喊道:“你因為自己有六大惡習,才被人拋棄在荒野。好像是平庸無能常的小兵,對別人隨便就施以刑罰,加以屠殺。匪徒只會欺負嬉戲在土堆上的小孩。居住在土屋里的人,與鄰居之間,把別人的恩惠看的如羽毛般輕,把對別人義氣看的比羅紗還要輕。高升時不是因為品德高尚,離退時不是因為受到了苛責。長久以來成為了地位卑賤的人,你到底想成什么人?人人都穿的艷麗新衣,我卻只有舊衣服,人人都吃稻米,我卻只能吃剩菜,因為貧窮沒有寶物可以玩弄,為何還這么高興?請親戚們來家里吃個飯,本來應該是很愉快的事,我卻不覺得快樂,車馬我也也買不起,只得背個破箱子到處游學,在家穿的那套衣服簡直見不得人,若要出去還得換一件。我為了生活到處打短工,手腳的老繭越來越厚。有時候下田勞作,任雨水淋濕全身。和我交往的朋友越來越少,生活狀況越來越差。我就想不通這到底是誰的罪過!我思來想去這主要原因是因為和你做了鄰居!為了避開你,我逃竄到昆侖山頂。但我發(fā)現(xiàn)你還是跟著我,不管我是飛天登山,打洞下海都擺脫不掉你。我動你跟著動,我停你跟著停。難道這世道上就沒其他人了么?你唯獨跟我干嘛??!我求你,你可不可以走呵?不要再留下來了好不好?”
那乞丐說:“哦哦,你要趕我走,可不可以說得簡單點,?說了那么多我都想笑了。但走之前我得把話說清楚,我的祖先身家清白,沒有干過壞事,憑借著清正廉潔的高尚品德,輔佐過帝堯,是我家后世的典范。我的祖先他的房屋也是茅草土屋,沒有裝飾過。到了末世的時候,昏庸無知的人就會放縱自己。貪食無厭的人很多,貪圖富貴得到的不是正道。那些人鄙視我的祖先,驕縱傲慢。修建那些高臺瓊樓,池子里都是酒,肉堆得比山還高。后世的皇帝驕奢貪婪,所以我如鴻鵠一樣高飛離去,不在朝廷和他們一樣腐化墮落。我?guī)状畏词?,認為我自己并無過錯。我常住在你家,給你帶來的是無盡的福氣。你不記住我的大恩大德,卻糾結(jié)于我的這點窮氣。因為我的存在,使你從小就有禁得住寒暑的習慣,你簡直就是不會死的神仙,那些盜賊和貪官從來也不會來打擾你,別人要幾重門鎖著才敢睡,你卻敢在露天下睡,別人都提心吊膽的,你卻從來都沒有擔憂?!?/p>
話說完后,乞丐神情嚴肅的瞪大眼睛看著揚雄,兩手撩起衣服下面的邊,從屋里走出來。說“我發(fā)誓要離開你了,去首陽山。商朝賢士孤竹君的兩個孩子,將會與我同行?!?/p>
我于是從席間站起來,對他不停地表示歉意:“這種失誤不會再有第二次了,聽說了你的深明大義,我佩服不已,與你長久相處下去,我到死都不會滿足。”乞丐于是就不走了,與我整天在一起游玩與休息。
《逐貧賦》作者簡介
《逐貧賦》的作者揚雄,是繼司馬相如之后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也是西漢著名的儒學大家之一、也是兼顧道家的代表人物。揚雄生于漢元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王莽新朝天鳳五年(公元18年)去世,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區(qū) )人。揚雄一生歷仕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是一位歷經(jīng)兩朝,歷官四代的天下名士。他文彩煥然,學問淵博;道德純粹,妙極儒道。后世學者對楊雄推崇備至,將揚雄與孔孟并稱為“三圣”,所謂“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楊雄”。在唐代文學家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有“西蜀子云亭”一句,西蜀子云即為揚雄。
揚雄少年好學,不研究章句,通曉字詞解釋而已,博覽群書無所不讀。為人平易寬和,口吃不能快速講話,靜默愛沉思,清靜無為,很喜歡辭賦。揚雄心中佩服司馬相如,每次作賦,常把他作為榜樣模仿。四十歲時,在京師長安游學,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召揚雄為門下史。后經(jīng)蜀人楊莊推薦,漢成帝命他隨侍左右。
楊雄
在漢成帝身邊時,揚雄曾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對漢成帝的鋪張、奢侈進行勸諫。
王莽篡漢自立后,揚雄任大夫,校書天祿閣。因劉歆謀反案有人誣陷楊雄,差役去抓人,揚雄在天祿閣上校書,揚雄怕不能逃脫,便從閣上跳下,差點死了。王莽聽到后暗中查問其原因,下詔不追究他。后來揚雄因病免職,又被召為大夫。經(jīng)歷了一驚一乍,揚雄萎頓于宮闕,在清貧寂寞中結(jié)束了半路入仕的一生,時年71歲。
揚雄早年喜愛辭賦,中年后,認為辭賦為“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轉(zhuǎn)而研究哲學,是道家學派在西漢時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之學說,曾撰寫《太玄》等文,將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范疇,并在構(gòu)筑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者, 對后世意義可謂重大。
楊雄
《逐貧賦》創(chuàng)作背景和意義
《逐貧賦》是漢代辭賦家揚雄晚年的作品,應作于王莽新朝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這一年揚雄六十五歲。
楊雄為官清廉,家貧無余財,有人笑他,于是他寫了一篇《解嘲》。為了寬慰自己,又寫了一篇《逐貧賦》。
《逐貧賦》描述了作者想擺脫乞丐,卻根本甩不掉的那種無可奈何的情景。
《逐貧賦》是一篇寓言賦,是一篇別具一格的小賦,文章中楊雄發(fā)泄了在貧困生活中的牢騷,卻蘊含著一股深沉不平之氣。此賦多用四字句,構(gòu)思新穎,筆調(diào)詼諧,通篇用“揚子”和“貧”主客對答的形式,前一部分寫主人的怒斥,展現(xiàn)出“外我”的形象,后一部分以“貧”的反駁曲盡其情,寄托“內(nèi)我”的精神世界。全賦構(gòu)思奇異,莊諧相生,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完整,人物個性突出,寓意雋永而耐人尋味,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揚雄在《逐貧賦》顯示了一種態(tài)度,那就是對貧窮——物質(zhì)窮乏的態(tài)度。
作者認為,在這種思維方式里,關(guān)鍵不在于怎樣生活或生活得怎樣,而在于如何解釋生活、解釋得怎么樣。這種“阿Q”形式的生活觀、幸福觀,是中華文化傳統(tǒng)之一,是中國人社會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生活觀的負面影響是較大的,導致人們隨遇而安,安于現(xiàn)狀,不能或不愿改善生活,而只是改變對自己生活的判斷。
這種思想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中仍然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不過,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待這種思想,隨遇而安,安于現(xiàn)狀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無奈之下的滿足,也是知足常樂的另一種形式;不能或不愿改善生活,而只是改變對自己生活的判斷,這種思想就有點消極了,可以說就是一種負能量,應該摒棄。
對這種思想,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