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克斯是一位徒手攀巖者。
所謂徒手攀巖,就是不借助任何設備,也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單純靠手和腳去攀爬陡峭的巖壁。
如果你看到《徒手攀巖》這部紀錄片,你就知道,在幾百米陡峭筆直的巖壁上攀爬是多么驚險的一件事——
有時抓手只是一個微微凸起的小斷層,有時腳尖只能支撐在巖壁的縫隙,身下就是萬丈深淵,一個閃失,后果不堪設想。
這要克服多大的恐懼才能做到啊!
然而,亞歷克斯并沒有去“克服”恐懼:
他說:“沒有辦法消滅恐懼,我是靠反復練習動作,不斷擴大自己的舒適區(qū),通過訓練,讓恐懼不再影響我。”
看看亞歷克斯是怎樣練習的吧——
他的目標是酋長巖,迄今還沒有人徒手攀爬上去。
他把酋長巖分成二十多段,先借助繩索攀爬,把每一段的情況摸得透透的。
具體到每一段,他又拆解成一個個動作。
他做的攀巖筆記詳細得讓人驚嘆:
我們慣常的認知是:成功的人總是有強大的意志,有過人的毅力,要克服重重困難,付出千辛萬苦……
單是這么一想,就覺得成功這件事太難、太遙不可及了,還沒開始,先有了幾分退縮。
但是,從亞里克斯的筆記中,我卻看到了通向成功的另一條路徑,一條更順應人性、更“簡單”的路徑——
拆解目標,擴大自己的舒適區(qū)半徑,讓自己經常處在學習區(qū)中。
舒適區(qū)——
就是完全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沒有什么難度,可以輕松應對。
人因為趨利避害的本能,喜歡待在舒適區(qū)里——因為舒服啊。
但在舒適區(qū)里待久了,也有弊端,容易感到無聊、厭煩,因為沒有什么挑戰(zhàn),太平淡了。
學習區(qū)——
也叫拉伸區(qū),就是稍微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有一些難度,需要努力才能做到。
在這個區(qū)域里,我們會感到一些挑戰(zhàn),但因為難度不是很大,只要集中心力、努努力,就能做到,讓學習區(qū)變成舒適區(qū)。
這就給到我們積極的反饋,讓我們對自己更有信心,更愿意去迎接挑戰(zhàn)。隨著舒適區(qū)的不斷拓展,我們的能力就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
恐慌區(qū)——
就是難度過大,大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即便拼盡全力,也不一定能做到。
如果總是讓自己處于恐慌區(qū),就會有挫敗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容易產生消極、退縮的心理。
但走到哪兒去呢?
很多人步子邁得很大,從舒適區(qū)一下子就邁到了恐慌區(qū),給自己設定了高遠的目標。
這個目標很激勵人,如果能實現,確實很讓人興奮。
因此,一開始,我們躊躇滿志,摩拳擦掌。
但是,往往堅持不了幾天,那股心勁兒就泄掉了一半,覺得前路漫漫,太難了。
再過幾天,熱情和意志力用完了,很快又回到了原有的舒適區(qū)。
面對這個結果,我們內心充滿了挫敗感和自責:唉,我就是做不到,就是沒辦法改變。
自暴自棄了一段時間,又覺得實在無法忍受現狀了,又開始積蓄改變的沖動。
如此周而復始,在雞血滿滿和挫敗感之間,只有三分鐘熱度。
比如,有的媽媽知道了吼孩子不好,于是控制自己不要吼孩子。
忍了一天、兩天,忍到第三天,實在忍不住了,因為一點小事,引發(fā)了積攢了幾天的情緒,又沖孩子大吼大叫。
吼完了,又很自責、很沮喪:我怎么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我就是忍不住吼孩子,我太失敗了!
為什么“戒吼”總是半途而廢?
很大原因,是因為她直接從舒適區(qū)沖到了恐慌區(qū)。
因為長久以來媽媽習慣了用吼來解決問題,這就成了她的舒適區(qū)?,F在,媽媽知道要改變了,告訴自己不能吼孩子。
從習慣了遇到一點事就吼,到要求自己一點不能吼,這就相當于從舒適區(qū)一步跨到了恐慌區(qū),對媽媽們說,難度很大——畢竟是多年的慣性、很多的情緒積壓,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改掉了呢?
所以,當媽媽給自己提出了這個高要求后,一旦有一次沒忍住,吼了孩子,就會感到很挫敗,挫敗感導致意志力進一步降低。
沒過多久,就“故態(tài)復萌”了——什么不能吼孩子,我是做不到了,就這樣吧……
最好的辦法,就是亞里克斯說的:在學習區(qū)里拉伸自己的能力。
如何做到?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
步子邁小一點,別一下子定個大目標。
把高遠的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把難度從恐慌區(qū)降低到學習區(qū)。
就像亞里克斯攀爬酋長巖,這個目標如此之難,難到還沒有人能夠做到。
顯然,這個目標是在恐慌區(qū)里。
但亞里克斯把這個目標不斷拆解,先拆成幾十段,再把每一段拆解成每一步的動作——手抓住哪里,腳蹬在哪里。
每個動作只要稍加用心,就能夠完成——這些小目標是在學習區(qū)里。
這樣,只要認真走好每一步,完成一個個小目標,將學習區(qū)變成舒適區(qū),就會不斷拓展舒適區(qū)的半徑,最終,擴展到恐慌區(qū),實現大目標。
這里的關鍵就是:
要把恐慌區(qū)的大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同時確保這些小目標落在學習區(qū)里,只要踮踮腳尖就能夠到。
當小目標達成,就會收到積極的反饋,生出更多信心。
人就是這樣,嘗到了甜頭,自然愿意堅持下去——這個堅持,不是咬牙切齒地堅持,不需要動用太多的意志力,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走著走著,回頭一看:哇,已經走了好遠——這就成了別人眼中的“堅持”。
我想讓橙子背完一本初中英語單詞書,但以橙子的英語基礎,要背完整本書2000多個單詞,這事顯然是在橙子的恐慌區(qū)。
我都能想象得出,橙子“哀嚎”著說:“太多了,我背不了,不背不背!”
怎么辦?
難度太大,那就拆解目標,降低難度,把難度設置在學習區(qū)里。
我和橙子說,每天只背一個單元,大概10頁。
聽起來還可以,橙子答應了。
結果第一天一個單元背下來,用了兩個多小時,對橙子來說還是有些吃力。一天用兩個多小時背單詞,這事顯然不可持續(xù)。
怎么辦?
那就繼續(xù)拆解目標,降低難度。
一天背半個單元,只背4—5頁。幾天下來,基本上不到一個小時就能背完。
橙子對這樣的任務量也能接受,顯然,這在他的學習區(qū)里,不用太費勁就能做到。
我心里也自有打算——這事又不著急,一共31個單元,一天背半個單元,兩個月下來,就能背完整本單詞書,也很不錯了。
就這樣,按照一天半個單元的速度,兩個月下來,橙子輕松背完了整本單詞書,這讓他很有成就感。潛移默化中,他的英語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心態(tài)穩(wěn)一些,步子緩一些,慢慢來,反而比較快。
有位媽媽和我說,孩子寫作業(yè)總是磨磨蹭蹭,天天寫到十一二點。
我和媽媽分析了孩子的情況,給出了一些建議。
過了幾天,我問媽媽情況怎樣。
媽媽說:好一些了,但還是會寫到十點半。
顯然,媽媽還是不太滿意。
我知道,她肯定希望孩子八點就寫完作業(yè)。但是,以孩子的現狀,八點完成作業(yè),顯然是在她的恐慌區(qū)。
讓孩子從舒適區(qū)一下子跳到恐慌區(qū),這對她的要求太高了。
這樣的高要求下,家長更容易焦慮,天天盯著學習這件事,導致孩子對學習更加沮喪反感,情況變得更糟糕。
欲速則不達,不如放平心態(tài),把目標設定在學習區(qū)。
比如,每天比前一天提前十分鐘、甚至五分鐘寫完作業(yè)——這就是進步。
這樣,孩子只要稍微努努力,就能實現小目標。
當她做到了,媽媽給予積極的反饋,這會讓孩子有成就感,對自己更有信心,愿意做得更好——如此,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huán)。
總是忍不住從舒適區(qū)直接沖到恐慌區(qū),歸根結底,是急功近利、渴求速成的心態(tài)起作用。
對自己不滿意,對孩子不滿意,希望盡快擺脫現狀,變得更好。
歸根結底,還是對自己的不接納。
所以,當我們總是陷入“雞血滿滿——三分鐘熱度——自我放棄”的怪圈時,不如嘗試運用學習區(qū)理論。
方法其實很簡單,但最重要的是放平心態(tài),把眼光放長遠,每天進步一點點,和時間做朋友。
積跬步,致千里。認認真真活在當下。
其實,做什么事情不都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