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多年好友吐露,這段時間疫情,自己寧愿躲在出租屋里刷劇、上網(wǎng)、叫外賣,也不愿意回家。
并非因為她不關心父母,純粹是由于家里的凝重氛圍,令她非常窒息。
一想到回家后,就有挨不完的數(shù)落、時時處處的命令,她就渾身緊張,寧愿一個人在外“漂”著。
在一眾朋友們面前,她是個活潑開朗的小白兔,到了父母跟前,她卻像個被霜打的茄子,又蔫又頹。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失望性隔離」。
它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當個體一次次失望積累疊加,就會逐漸失去情感鏈接,不愿意再跟對方接觸,以免自身遭受傷害。
當父母和孩子之間呈現(xiàn)這種情感隔離的狀態(tài),說明孩子已經(jīng)不愿跟父母親近了。
而究其原因,正是由于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存在諸多不當之處。
以下3種行為,經(jīng)常會把孩子推入「跟父母不親」的黑暗中。
缺少陪伴:
“我不值得被愛”
記得曾看過一個節(jié)目,心理老師要求阿嬌在幾組人際關系中,留下自己最在意的一個人。
她在“母女”、“表姐”、“夫妻”、“妹妹”中,最終選擇了表姐陪伴自己。
當被問及原因時,阿嬌回憶著童年過往,低落地解釋道:
“因為從小父母都沒有陪伴我長大,只有我和表姐兩個人?!?/span>
在阿嬌年僅1歲時,爸爸就離開家,媽媽為了生計奔波,便把她寄養(yǎng)在周圍親戚、鄰居家。
漂泊、居無定所、缺少父母的關懷和呵護,注定了她內(nèi)心缺少安全感和歸屬感的人生底色。
灰暗、孤寂的早期記憶,也讓阿嬌跟父母的關系產(chǎn)生了巨大鴻溝。
父母的陪伴對一個人性格塑造和關系的質(zhì)量至關重要。
母嬰關系研究也表明,0-3歲幼兒需要母親的及時哺育、安撫和回應,來構建對世界和照料人的基本認知。
只有成人陪伴到位,才能筑牢孩子內(nèi)心被愛、被關注的基礎,構建彼此信任的親子關系,否則就會在孩子內(nèi)心留下缺憾。
孩子渴望父母陪伴,勝卻一切。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做過一個著名的“猴子實驗”。
研究人員制作了一個籠子,里面放著兩個假的“猴媽媽”:
一只掛著奶瓶的鐵絲“猴媽媽”,可以給幼猴子提供食物;
還有一個“布絨猴媽媽”,身上沒有奶瓶。
當剛出生的小猴子被關進籠子后,它大多數(shù)時間都會依偎在布絨猴媽媽身上,偶爾需要進食時才會爬到鐵絲媽媽處喝奶,然后趕快回到布絨媽媽身邊。
這個實驗結論告訴我們:
孩子的需要,不僅僅停留在食物上。
而更需要溫和的陪伴、舒適的擁抱,從而感受到自己被愛包圍,身心得到雙重慰籍。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惜花費重金為購買孩子物品,像極了那個只提供奶瓶的“鐵絲媽媽”。
可是卻忽視了情感陪伴,很少愿意花時間全身心陪伴孩子,導致孩子物質(zhì)豐盛,情感卻依舊饑餓。
其實,孩子和父母之間有一個「情感賬戶」,彼時的陪伴就是在往這個賬戶儲蓄。
父母花的時間和心思越多,親子情感賬戶就越富有,孩子內(nèi)心情感就越豐盈,親子關系會越牢固,父母的話也會更有分量。
持續(xù)否定:
“我做什么都不對”
有一種“苛刻型父母”,專門在孩子身上挑刺,用“毒舌”般的諷刺、挖苦,挑剔孩子的一舉一動。
這種情緒、語言、表情都染上負面色彩的父母,會成為孩子想要逃離的對象。
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溝通?”
有個答主的經(jīng)歷很扎心,小時候的她每天從早飯中節(jié)省幾毛錢,存了很久錢買了一個漂亮本子,當拿給媽媽看時,得到回復卻是:
“你哪來的錢?有錢沒地方花了是吧?”
她跟媽媽出去逛街買衣服,媽媽從來不會給她買她喜歡的衣服,總是說:
“這個不好看,不耐臟,小孩子沒有審美?!?/span>
答主無奈地說,每當自己要跟媽媽分享時,得到的只有責怪和不理解。
久而久之,她跟媽媽的關系,從熱切分享到爭執(zhí)吵架,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回家了,同時也不愿意跟媽媽溝通任何事。
這位媽媽,用持續(xù)性的否定和語言刺激,割裂了親子關系的紐帶。
令人唏噓的是,我們每一個父母身上,又何嘗不藏著這位媽媽的影子呢?
明明孩子很努力學習,父母卻偏要說還不夠,成績很差;
每當孩子興高采烈做游戲,父母卻要盯著孩子粘上灰塵的衣服苛責;
哪怕孩子小心翼翼做了一頓美食,父母都要嫌棄油太多、鹽太少、做得不好……
要知道——
得不到父母肯定和共情的孩子,注定要背負上“我做什么都不對”的自我懷疑。
他們不敢輕易靠近父母,而是逐漸收斂自己的需求,變成一個內(nèi)向、討好、膽怯的孩子。
如果父母能化身成一名“夸夸族”,當孩子挫敗時給予鼓勵,開心時給予喝彩,迷茫時為其引路。
那么,孩子從父母身上汲取的就是正能量,是能讓自己活力滿滿的動力源泉。
這樣散發(fā)光明和力量的父母,具有足夠的能量與孩子打成一片——
既是孩子的朋友,亦為人生的導師,從而締結堅實溫暖的親子關系,照亮孩子人生。
智慧的父母決不可做差評師,而要多用正面的、積極的鼓勵性語言,具體而真誠地贊賞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
也可以多夸夸他們的進步和成長,帶領孩子走出生活和學習的困境,共同攜手前行。
過度干涉:
“我的身上套了一個枷鎖”
在一部韓綜中看到一對母女,把“控制兒女”演繹到了極致。
媽媽要求:
“女兒全部社交軟件的ID和密碼,必須讓自己知道”
“女兒朋友的電話,以及朋友媽媽的電話,自己必須知道”
“如果女兒不在家,媽媽每天會打50通電話,詢問女兒在哪,有沒有化妝,和誰在一起?”
即便女兒在家,媽媽也不放心,會趁女兒睡覺時進入她房間翻看手機,白天會隨時搶走女兒手機,周末更是把女兒關在家里不準其出去。
有一次,媽媽出門辦事,還不忘給家里座機打電話,查看女兒情況。
可女兒忙著打掃衛(wèi)生,沒有聽到鈴聲。
媽媽生氣地轉而撥打手機,要求女兒立即安裝定位軟件,以便實時監(jiān)控她。
這個青春期的女孩,這個亟需空間和隱私的年齡,卻被媽媽24小時方方面面監(jiān)視著。
戴著這道沉重的“以愛為名”的枷鎖,女孩不堪忍受,整日生活在掙脫束縛的壓力下。
有一種父母,被稱為“直升機父母”,他們傾注大量心力在孩子頭頂盤旋,試圖掌控孩子的全部生活。
可是被全方位監(jiān)視的孩子,內(nèi)心作何感受呢?
心理學作家李雪曾說:
“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就會在哪里體會到痛苦。”
任何個體都希望被尊重,都迫切地渴望獨立,實現(xiàn)自我意志,而本能地排斥他人干涉。
父母的越界,本質(zhì)就是侵占了孩子的精神空間,會激發(fā)孩子的反感和叛逆心理。
即便是最緊密的親子關系,也需要適當退后一步,讓渡出合理空間,尊重彼此的界限。
當父母給孩子松綁時,也是給自己減壓的過程。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信任、尊重、規(guī)則教育以及榜樣示范來引導。
這些真正輸入孩子內(nèi)心的價值體系,才可以更好地給孩子作為成長的參照。
那些嚴防死守的對孩子的監(jiān)控和壓抑,只會徒增他們的反抗意識,是最低效而本末倒置的教育。
我們多給以孩子正面管教,給孩子足夠尊重和空間,才能讓親子關系松弛有度,同時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
寫在最后
《養(yǎng)兒育女中長大》作者丹·阿蘭德寫道:
“親子關系是世界上最高貴,最欣然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沒有什么可以與之相比。”
誠然如此。
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行走世間所向披靡的底氣。
這也是孩子潤澤身心收獲幸福感的基石,更是一個家庭溫馨有愛蒸蒸日上的重要一環(huán)。
育己修身,希望每一位父母都愿意用高質(zhì)量的陪伴、欣賞和鼓勵的態(tài)度,以及適度的退后和放手,把家打造成一座孩子可以憩息的港灣,和孩子們充電蓄能的精神樂園。
也希望所有孩子都能擁有這份幸運,被疼愛、被欣賞、被尊重,能隨時依靠在父母臂彎里撒歡兒。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