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ien Brody在影片《鋼琴師》,該片和角色為他贏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等多項大獎,為了這部影片拍攝,他每天要練4個小時的鋼琴,體重也下降了30磅
世界上彈鋼琴的人千千萬萬,但鋼琴家卻不多。
鋼琴家舉辦一場音樂會,必須面對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前期準備練習,現(xiàn)場演奏氣氛和呈現(xiàn)一場好演出的責任心,給鋼琴家們帶來的壓力也可想而知。
如果你想通過彈鋼琴出名賺錢,那么只能遺憾地告訴你,還是別選擇音樂這條路了吧。
如果你想為心愛的人彈上一曲,或者完成兒時未竟的夢想,當然值得鼓勵——不過,你真的是彈鋼琴的那塊料嗎?
● ● ●
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鋼琴學派有近十多個,如法蘭西學派、西班牙學派、德奧學派、俄羅斯學派等在演奏、教學、創(chuàng)作諸多方面深刻影響了鋼琴演奏藝術的發(fā)展與流播。
其中俄羅斯鋼琴學派與我們頗有淵源,1949年后,前蘇聯(lián)遠涉而來的鋼琴教育家、演奏家不在少數(shù),老一輩鋼琴演奏家、教育家殷承宗、劉詩昆和顧圣嬰、周廣仁等人就是在他們的培養(yǎng)下成長起來的。
俄羅斯鋼琴學派之所以能培養(yǎng)出許多世界級的鋼琴家和教育家,得益于俄羅斯獨特的鋼琴教學方式和技巧訓練。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俄羅斯鋼琴學派的魔鬼訓練營:
彈鋼琴也需要良好的體力并不是一句玩笑話。
一場獨奏音樂會的持續(xù)時間大致在90至120分鐘,如果沒有良好的體力,恐怕難以一個人撐下全場,再加上演奏中的專注和投入,每一場音樂會其實都是對鋼琴家們體力的考驗。
同樣,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別說是一場音樂會,光是每天大量的練習也許就讓許多人止步于此了。
比如,俄羅斯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光是音階和琶音,每天都要練習接近兩個小時。對于鋼琴家們來說,每天練習五到六小時是正常,七八小時也不為過。
當“體檢”合格,接下來就要說說技術活了。
每個人手上的肌肉線條都是不一樣的,固定的手型并不適用于所有人。
俄羅斯鋼琴學派有自己的一套手指訓練體系,為了更好地適應手型的自然狀態(tài),他們通常從E大調開始訓練音階與琶音。
俄羅斯鋼琴學派強調顆粒性彈法,觸鍵時要像天鵝絨般輕柔,奏出珍珠清潤的音色,音響洪亮結實而又不帶敲擊的聲音,節(jié)奏穩(wěn)健而有動力。
葉甫根尼·基辛,俄羅斯鋼琴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們對鍵盤的控制也非常精細,倡導“深觸鍵”,即使是在彈奏要求力度為ppp的情況下,手指仍然是要充分地與鋼琴的鍵盤接觸。
這三塊小小的踏板也被俄羅斯的鋼琴家們玩出了不同的花樣。
延音踏板可以有音前踏板、音后踏板、與下鍵同時的踏板三種使用方法,效果各不相同。踩踏板的深度處理和送踏板的速度方法,則需要演奏者根據(jù)所需要的效果自己體會摸索了。
日復一日的苦練只是訓練的第一步,有了充沛的體力和過硬的技巧,鋼琴家還需要有個聰明、善于思考的腦袋。
俄羅斯鋼琴學派主張先用腦,再用耳,最后才用手來演奏。針對每一位作曲家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所演奏作品的內涵,而不是把手指放在琴鍵上按下去那樣簡單。
如果你只擁有了體力、大手和技巧,卻沒有一個聰明靈活的大腦,那么彈奏出的就只是do re mi了。
俄羅斯猶太裔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就是個才華洋溢的即興演奏家,他不拘泥于細節(jié),并且常常不按牌理出牌
優(yōu)秀的演奏不僅要求完美地掌握鍵盤,同時還要求多作深思熟慮。
作品中的每一個音符只是一個開始,鋼琴家對作品的解讀,是無法用力度記號來表達的,畢竟,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演奏的美妙不正在于鋼琴家們對相同作品的不同演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