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羅靜老師在靜觀育兒微信群里,做了一場溫馨的小講座。產后第一次通過微課與大家線上“面對面”交流,受到群內父母們的熱情支持?;迎h(huán)節(jié),家長們也提了許多有意思的問題。
其中一個問題,羅老師的回復讓我記憶深刻。一位媽媽問:
孩子吃飯?zhí)弊欤耆珶o法等待,有一個菜燒好了就馬上要吃,不給吃就哭,如何應對才好?
羅老師當即回應,不要在吃飯這件事上跟孩子做“斗爭”。言下之意,吃飯這個事很敏感,不要把它賦予太多不良體驗,尤其是把它變成和孩子沖突的焦點。
為何要這么說?原來關于吃飯,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做,卻未必對它有多少了解。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從心理學角度,聊聊吃飯這個事兒。
有育兒問題,留言就好。
貪吃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
一歲以內的嬰兒獲得各種欲望滿足的主要途徑是口部(即吸吮、吃喝、吃手)。醫(yī)學觀察認為,口欲期在孩子出生以前就開始了。通過B超檢查,便可發(fā)現(xiàn)胎兒在子宮內也會吸吮自己的手指;初生的嬰兒便會吮吸母親的乳房、奶嘴;他們將周圍見到的任何感興趣的東西都往嘴里塞。
孩子上述表現(xiàn)并非偶然現(xiàn)象,更不是不良習慣。如果在這期間嬰兒得不到應有的引導并滿足,則會讓“口欲期”過度延長,這是心理學上稱之為“過度補償”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比如突然中斷哺乳,母親和孩子的過早分離等,孩子的口欲被無情地剝奪,就可能導致孩子將來習慣性咬人、咬壞東西與口頭攻擊或習慣性穢語等。成年后一旦遇到焦慮不安,孤獨無聊的情況就會不自覺的吮指、咬物、咬唇等,并進一步發(fā)展為口腔不良習慣,比如貪吃,抽煙,喝酒,饒舌,嘮叨等現(xiàn)象。
所以,如果可以,請在孩子1歲之前,充分滿足孩子對媽媽的依賴的需求。而如果一個孩子已然變得太過貪吃,請不要對此種現(xiàn)象過度控制。孩子的渴望沒有滿足,就會一直想要索取,控制的越嚴,渴望就會越強烈。與其擔心貪吃影響健康,不如陪孩子一起做更健康的食物。說不準,一代美食家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當然,父母還可以通過多陪孩子閱讀、唱歌,甚至是給孩子報演講班、英語班等方式,將孩子的不良口腔行為“引入正途”。
嘔吐
下面是我與一位媽媽在“靜觀育兒”后臺的對話:
媽媽:我的孩子吃飯總愛嘔吐怎么辦?
我:孩子一直這樣不愛吃飯嗎?
媽媽:也不是,主要是我家孩子個子偏矮,我擔心孩子營養(yǎng)不夠。他不好好吃,我就沒辦法,只能追著喂。不過只要他不想吃了,就會吐。是真的發(fā)惡心,真的把飯吐出來……
我:嘔吐的時候,你覺得孩子吃飽了嗎?
媽媽:我覺得他沒吃多少東西呀?
此案例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叫:你媽覺得你餓。人的身體是最誠實的。案例里的孩子剛好2歲出頭,個人意識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期。從心理學角度說,這個懂得嘔吐的孩子極為聰明,他在通過嘔吐表達抗拒,希望和媽媽劃分清楚界限。再形象一些說,媽媽對孩子的“愛”太多太濃密了,孩子要把一部分的媽媽吐出來。
成年人其實也會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對某件事、某個人產生厭惡感的時候,比如當我們說到“想起某某某就惡心”的時候,其實是在擔心某人某事對自己產生的入侵感、威脅感,通過胃部的類似嘔吐的反應,來幫助我們厘清界限。
所以,那些擔心孩子吃不飽的父母們,一定需要學會適度收回自己的過分擔憂,把孩子的事情還給孩子。當我們越能夠用自然、溫和的態(tài)度對待吃飯的時候,孩子也才能把吃飯看成是順其自然的事,而不是用來和父母、和外界做斗爭的工具。
飯桌教子
很多父母難得和孩子一起吃頓飯,會希望充分抓住這難得的機會,跟孩子“談心”,比如聊學習,聊孩子近期的一些“問題”。這種不當方式,源自父母們自己對吃飯這件事的不重視。
梁文道對于習慣于潦草吃飯的人,有一個說法,叫做“進食機器人”。指的是,這類人,吃飯時候往往還在看書、看手機、教育孩子、談工作、聊生意……這些人注意力可以分布在非常廣泛的事情上,唯獨不在吃飯上。
法國作家布里亞·薩瓦蘭在他的《廚房里的哲學家》一書中,曾經提及這么一個有意思的典故:
一位出身貴族的女士跟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手聊天,結果發(fā)現(xiàn)這位小提琴手大談自己愛喝啤酒。她覺得非常掃興,因為這樣一個藝術修養(yǎng)頗深的人竟然會庸俗到談論自己喝什么酒之類的話題。最后,她得出了一個有些輕蔑的答案:人性中都有喜好低級趣味的可悲的弱點。
這個觀點放到如今、放在中國,依然不過時。幾乎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不愿意在飲食問題上多費功夫。尤其在生活節(jié)奏飛速的城市中,吃飯要么變成了肩負各種使命的“飯局”,要么只不過是用以裹腹的東西罷了。
不能靜下心吃飯,其實也就等同于不能真正尊重自己的身心需求,無法活在當下。禪修講究“正念飲食”。簡單說,就是活在當下,細心體味自己口中的食物的滋味,既不用為過去已發(fā)生的事糾結怨憎,也不必為即將發(fā)生的事焦慮驚懼。能夠如此吃飯的人,智慧也一定很高。
為此,布里亞·薩瓦蘭曾這樣犀利地說道:
告訴我你吃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
而懂得靜下心吃飯,懂得享受當下,這樣一種態(tài)度在育兒中尤其顯得珍貴。尊重飲食的父母,才能夠養(yǎng)育出真正熱愛生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