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上篇文章《毒舌、炸毛、撕娃的女人情商低》,今天8一下“好好說話”的語言藝術。
所有撕娃事件是怎么開始的捏?
撕娃始末
1.出現(xiàn)問題(娃不配合)
2.沒法靠“好好說話解決問題”
3.媽惱火+1
4.媽用語言暴力
5.語言暴力沒解決問題
6.媽惱火+2
7.媽采用肢體暴力
所以歸根結底是口活不好才會演化成撕娃的嘛?!看來你小時候語文分數(shù)就不怎么高吧?哈哈哈哈。。。
咳咳,對不起,回歸主題。今天重新學一學語言藝術。
生活中最容易造成“撕娃”的起因,無疑就是“娃不聽話”。
“我先跟娃好好說了,他根本不動,我沖他吼了,他才動起來。所以,好好說話不管用,吼甚至打才管用!” 我經(jīng)常聽到這樣類似的話,在反復重復中失去耐心,甚至父母自己情緒都失控了的時候,結果就是家長自動進入撕娃模式。
解決辦法之前DrBing也說了N多次了,就是正面管教,約法三章,嚴格執(zhí)行。
首先,話要好好說。根據(jù)正向管教的“溫和而堅定”,堅定的態(tài)度,和善的口氣跟娃說話,娃潛移默化地會用這種方式跟別人說話,你如果發(fā)泄自己的情緒,采用吼甚至打的方式,娃也會復制這種方式。(原生家庭循環(huán))
其次,話說出去了,只打雷不下雨,怎么會管用呢? 就會出現(xiàn)前面說的“娃根本不理你,該干嘛干嘛”的場面。所以父母要說清楚,娃不行動,要承擔什么后果:后果事先講明,這就是約法三章。
例如:娃玩電腦游戲,本來商量好玩多長時間,過點了,娃承擔的后果就是次日玩電腦權利被取消:不是父母不讓你玩,是你自己的行為造成的,你要對自己負責。
再如:娃晚上看電視不去洗漱,到點了娃還在興頭上,還要看,哼哼唧唧哭哭咧咧地不去洗漱。洗漱的時間是固定的,既然答應父母了,就請娃去洗,這是培養(yǎng)娃講信用的良機,如果不去,次日看電視的權利被取消掉。
娃會有各種各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又會導致不同的后果,父母謹記的是,讓娃承擔后果!孩子承擔起自己的行為后果了,父母就不會又急又吼了。
最后,就是嚴格執(zhí)行,既然說了就去做。有的父母跟娃商定的措施,執(zhí)行起來是時松時緊,有的甚至自己都忘了,自己在孩子面前都沒有信用,那這樣的話又怎么會管用呢?
例如:家長帶娃到外面玩,到點該回家了,大人跟孩子說要走了要走了,可家長還站在原地等孩子,孩子會跟過來嗎?家長越等越急,到最后,又費一番口水把娃罵了一頓,或又拉又扯。娃想爸媽不會不要我,他們不會把我怎么樣的。所以,父母既然說走,就要堅定地走,不要回頭,經(jīng)歷過幾次,孩子就知道怎么做了。
很多家長會因為自己(智商的)的水平問題,把約法三章和威脅(嚇唬)搞亂。
這三種東西很不一樣!
約法三章是爭執(zhí)發(fā)生前,家長就有遇見性地和孩子說好了的規(guī)矩。
例如:玩電腦游戲超過時間不主動關機,就取消娃次日玩電腦的權利。
威脅和恐嚇都是事發(fā)時,家長臨時采用來逼迫娃就范的手段。這種行為其實是建立在“家長”對于“娃”力量和人格的絕對強勢上的,是一種強迫手段,沒有任何道理可言,屬于一種暴力手段。
你不XXX, 我就不XXXX
你快XXX,不然XXXXXX
你自己感受一下你老板跟你說:你今晚12點不去機場接我表弟,年終獎就沒你份了。氣炸了有木有?
嚇唬就是建立在對孩子世界認知不完整的基礎上的:
你不XXXX,XXX就來抓你/XXXX就來吃了你!
抓你妹!吃你妹呢!騙小孩啊?
哦,就是在騙小孩。。。
這些伎倆,對娃來說(尤其是一些有主見,自尊心比較強的娃)即使表面不說,心底也非常排斥厭惡。
不要以為娃小你就亂來!即使1歲娃,請也用尊重的心態(tài)對待!娃記性不好也就算了,記性好,后果很嚴重!
我自己的體驗,小時候我媽喜歡用“威脅”這招,我作為小孩的無力感深深地埋藏在心里。長大后,一旦遇到和“威脅”沾邊的語言就會過度敏感,反應過激。和媽媽相處如果她再“威脅”,經(jīng)常會立刻炸毛,報仇的同時是一種表態(tài):我已經(jīng)不是當年那個無力的任你宰割的小孩了。
所以請盡量不要威脅小孩,避免使用:
“你不XXX, 我就不XXXX
你快XXX,不然XXXXXX
XXX就來抓你/XXXX就來吃了你!”
這幾個句型!
娃和你搭腔,你要回應。那么,通常的回應有哪幾種,并分別有哪些后果呢?
錯誤
最渣的,就是不回應。
不知道你有沒有做過一些惡夢,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險,就會呼喊“媽媽”,但是媽媽沒有回應。這讓娃會感覺“要死了媽都不會來救我”。
如果你想暫時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應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想跟媽媽說話,你的要求很對,但由于媽媽自己的原因,媽媽想自己待一會,這不是你的錯。半個小時后,媽媽再陪伴你好嗎?'
錯誤
次渣的是情感逆轉,這個家長常犯。
娃說:“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span>
媽說:“報紙上剛報導一個人因為狂犬病死了!”。
這種反情感的話,娃會感覺到自己的感情被能量被活生生地打了回來。當娃成年之后不會記得這個憤怒,但這個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來就會通過情感逆轉表達出來,又變成一個循環(huán)。
錯誤
次渣還有就是無關反應,也是常犯。
娃說:“媽媽,我剛才看見了一只狗,好可愛的!”。
媽媽說:“你作業(yè)寫了沒?”。
如果娃在最初和媽媽的溝通中,經(jīng)常得到無關反應,那么,長大后,他就會感覺到跟別人溝通是一種很愚蠢的事情,于是變得冷漠。當然,他也可能會非常聰明,在自閉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時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覺得跟別人聊天是很無聊的事情。
正確
正確的回應,就是重復對方話語中跟情感有關的詞。
娃跟你說,“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那媽媽可以回應說“媽媽看到了,真可愛!”這就是重復他說的話。重復對方表達出來的情緒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緒,去確認它,彼此都會很幸福。
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模式在潛意識決定了家長的態(tài)度和語氣。
在大人的世界里有一個段子戲說男人對待太太的態(tài)度:丈夫待太太如女仆,那么男人自己便是奴才;丈夫待太太如女皇,那么男人自己便像大王。
同樣的道理,你待孩子如玩具,那么你只是個任性的孩子;你待孩子如應聲蟲,你也只是能成為孤單的旅者。只有你把孩子當成朋友,你才有可能成為良師益友;把孩子當成上天的恩賜,你才有機會成為聰慧的生活引領者。
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模式,本質上是“話事權”的較量和平衡。
朋友型
普遍西方高知家庭,普遍做法是民主平等的,用朋友的態(tài)度,語氣是商量的、友好的。這種也是符合現(xiàn)代民主趨勢的作風。
基友型(位于“朋友”偏“孩奴”)
我對孩子(4歲以上心智成熟一點的)關系是死黨基友型,比娃還貧嘴,愛逗樂,愛來事,所以娃都不把我當大人,而是他們中的一員。這種方式適合逗比型、孩子氣的家長,的好處是能和孩子真正交心,壞處是威信不足。
孩奴型
(被爺奶公婆)溺愛慣的娃很容易長成小皇帝,家長不論是打罵威逼利誘各種手段還在使用中,還是已經(jīng)放棄乖乖投降,家長一旦失去話事權,那就算是已經(jīng)深陷孩奴模式了。
領導型
出身軍人或有軍事情懷家庭,父母中有強勢人格(例如媽媽是小學中學校長,護士長等等特別典型)容易陷入領導型的關系模式,在高壓政治下,娃內心多少有些壓抑。根據(jù)孩子性格特點,容易成為恭順沒主見的綿羊,或者青春期后特別叛逆,容易誤入歧途。
DrBing并非在大力鼓吹朋友型,不同性格的家庭組合有不同最佳相處模式,只要不處于“孩奴”和“領導”兩個極端,而是在某個平衡點,總會有種風格正好是適合親子之間溝通的最佳模式。
胡軍對康總的“男子漢式教育”算偏向“領導型”的模式,也挺健康。
的藝術
場景:娃這天把房間搞得天翻地覆,聽聽奶奶爸爸媽媽分別是怎么說的。
奶奶:“哎呀,孩子!一早讓你收拾你不收拾!真是太邋蹋了!哎呀!一下子扔掉這么多廢紙!太可惜!像你爸爸小時候紙沒這么好,還得正面寫完反面接著寫!以前我就想說了,那么多的筆記本全是寫了一半就扔的!收廢料家的要是有孫子在念書……” 奶奶的目的是為了發(fā)泄情緒,感嘆句組合不僅十分壯觀,還越扯越遠,到最后偏離主題十萬八千里。
爸爸: “你看看哪個小孩像你這樣的??。磕倪€有個女孩子的樣兒?你有沒有到XX的房間去看看?人家比你還小兩歲,房間整理得井井有條,你懂不懂得向別人好的地方學習?啊?你說就這事我訓了你多少次吧,你怎么還死性不改呢?”爸爸的目的也是發(fā)泄情緒,表達藝術完全就是一連串的“反問句”。
媽媽指著地上亂七八糟的雜物以“陳述句”表達觀點:“ XXX(孩子全名),現(xiàn)在房間很亂,請你在十五分鐘之內全部清理干凈。”
三種表達藝術,哪種不煩人?哪種有效?無疑是媽媽的。
媽媽剛說完,孩子已經(jīng)從語氣、神情、手勢領悟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立即動起手收拾起來。
所以跟娃說話的時候,不要磨磨唧唧發(fā)泄你的感情,話不是多就有效。不要隨便反問,不要隨便疑問,也不要隨便感嘆,用適當?shù)恼Z氣神情動作,說要處!
結
不要以為面對的是一個娃,說話就隨隨便便不經(jīng)大腦。帶著思考說話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你應該感謝娃給你練習“好好說話”的機會,他是你老板的話你早就死了很多次了。
有些人說,我連在家都不能隨便說話那太累啦。DrBing這么回答的:”亂說話“和“好好說話”都是日積月累出來的習慣,上軌了基本就自然而然了。當然, 你非要保持舊習慣的話,呵呵,這個社會總需要一批人墊底的嘛,先替DrBing讀者的娃謝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