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家長聚會上,經(jīng)常聽到家長說:孩子小的時候很乖,自從三、四年級了,總是和家長對著干:
讓他作業(yè)做快點,他偏跟你磨到十點鐘;
上課不準做小動作,他偏有許多小動作;
不準他看電視,他天天都纏著要看電視;
批評、指責、甚至懲罰都不見效。到底管還是不管?
一.適當?shù)姆攀忠彩菒?/strong>
拋開講師這個頭銜,我本身也是一個男孩的媽媽。我的兒子小蝸自從上了四年級,同樣會有這種和我'對著干'的行為出現(xiàn)。
前一陣子,剛剛進入深秋。逛街的同時,給他買了兩件棉T恤和褲子。
本來以為他放學回來后會歡喜雀躍,誰知道他試完T恤,拿起褲子準備套的時候,一把將褲子塞回了我:'這條褲子我不要,去退了。'
我很疑惑的問道:'為什么呀?'
'就是不要'他語氣很堅決。
'是顏色不喜歡,還是樣式不好看?'我繼續(xù)忍著心底的怒氣,笑瞇瞇地追問。
'沒有為什么,就是不要'他一邊說著,一邊徑直走向了自己的房間。
那一天晚上,就在我苦苦思索小蝸怎么突然變了性子時,想起了一篇曾經(jīng)看過的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論:孩子的一切行為背后都有信念。
書中這樣講道: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很多在我們成人看來很不能理解的行為,其實真的不是在搗亂,而是有其必須要這么做的理由。
例如,蹣跚學步的孩子不停的'淘氣'是因為想要去探索世界;剛上一年級的小學生寫不好字因為手腕力度不夠;孩子不想和別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僅僅是想保護自己的東西不弄壞……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眼里那些小孩子的壞習慣,其實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
想到這里,我恍然大悟:小蝸已經(jīng)10歲了,應該是進入了第二叛逆期。隨著他的長大,他在一些事情上開始尋求自己做主的權利。
每個人都想要權力,孩子也一樣。權力不是個壞東西,取決于你怎么使用,當孩子抱有只有自己說了算才有所歸屬的錯誤觀念(潛意識里的)時,他們對權力的運用在別人看起來就像不良行為。
而當家長們發(fā)現(xiàn)自己與一個孩子陷入了'權力之爭'時,最有效的做法就是立即退出爭斗,并正面應對即將要發(fā)生的事情,盡量以一種彼此尊重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二.想讓孩子做的好,先讓他們感覺好
中國的家長常有兩個極端。要么固執(zhí)地認為批評和懲罰是讓孩子進步的方式,要么就無比嬌慣和寵愛孩子。
各位家長可以對號入座一下,當孩子做了某些我們看不慣或者不認可的行為時,你們是否會先不問緣由地批評教育孩子一頓?如果孩子沒做出什么改變,且對我們的態(tài)度大不如從前,便開始采取第二策略--各種討好寵愛孩子,要什么都給買,想吃什么都帶去吃?
記得《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曾說過:我們從哪里得到這樣荒誕的想法,想讓孩子做的更好,先讓他們感覺更糟?
的確,如果家長能夠更理性地直面孩子表現(xiàn)出的一些行為,在批評孩子之前問清楚孩子這么做的原因,和孩子正向平等的溝通,孩子感覺好的同時,下次自然會做得很好。
記得在二年級下學期的時候,兒子成績下滑的很厲害,我們感覺孩子在學習上可能是遇到了些困難,于是一天晚飯后試圖和他溝通。
'寶寶,我們可以談談么?'
'談什么,我有點困了,明天再說吧…'
他的第一反應是拒絕我,不愿和我談。也是,這正是孩子青春期叛逆獨立的體現(xiàn)。
'我知道你其實是一個很上進的孩子,最近你考試沒考好,媽媽有點為你擔心?可以和我講講你遇到了什么問題嗎?'
兒子聽我說完這句話,許是感受到了我正在努力給予他的,平等交流的權利。一反之前冷冰冰的態(tài)度,搬著板凳坐到旁邊和我說:'媽媽,我告訴你吧,沒考好我心里已經(jīng)很難過了,可是你們?nèi)绻僬f我,我會更煩,作業(yè)也寫不下去。'
'哦,是這樣?'
'這次沒考好,主要是有幾道運算題我馬虎了,把加號看成了減號,其實我是會做的。'
'嗯,那你覺得這次沒有考好,是因為你學習能力不夠,還是因為方法不對呢?'
'方法不對,我不夠認真,也不夠努力。'
'那我們來看看要怎么做,才能夠幫助你收獲更好的成績,好嗎?'
......
我們通過交流,一起制定了下一步的學習計劃,把要加強的學習內(nèi)容按重要性和緊急性進行排期,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知道輕重緩急,從而目標性更強的去查漏補缺。
那一晚,兒子和我說了很多心里話。我能感覺到他不再抗拒我,不再擔心會因為犯錯誤,遭到父母的懲罰。從那以后,他無論遇到什么搞不定或是讓他不開心的事,都很愿意第一時間告訴我他心里的感受,我能體會到,我們彼此的心因為上次的深度交談,離得更近了。
三.學會正面鼓勵,孩子比你期待的還會更好
現(xiàn)在的父母大多為了孩子的成績,禁止孩子看電視、玩手機、玩ipad,一心只想孩子把心放在學習上。而事實卻是越禁止,孩子越想得到。
記得我小的時候,父母管的比較嚴,每周只有星期六,星期天才可以看電視。平時周一到周五,爸媽在屋里看電視的時候,我就會豎著耳朵,聽聽我喜歡的電視放到第幾集了。有時候會在喝水或者上廁所的間隙,偷偷瞄幾眼電視,根本沒有心思做作業(yè)??床恢窒肟?,那種心里癢癢的感覺至今還記得。
既然玩比學習輕松,孩子當然都愿意把時間放在玩而不是學習上。而每每這時,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禁止,而是和孩子一起制定規(guī)則,并且遵守規(guī)則。當孩子和我們提出想要看一會兒電視玩一會兒游戲時,我們應該抱著一顆平等的心去正面解決問題,多和孩子溝通,去傾聽孩子要求看電視背后的想法和原因。也許孩子只是想多一些能和別的同學談得來的話題;也許孩子真的學的太累了,需要娛樂一會兒放空大腦……看電視只要不看連續(xù)劇,看看綜藝娛樂性質(zhì)的又有何不可呢?
再小的孩子也有尊嚴,需要被尊重和鼓勵。不要再因為孩子沒服從我們的命令,沒有按照我們的指示和意愿去做某些事就給孩子扣上'不聽話'的帽子了。
孩子犯錯并不是一件壞事情,相反,這是一個很難得的父母可以和孩子深度交流溝通、重建親密關系的機會。只要家長們堅持正面管教的原則,在同孩子相處時保持和善與堅定,既不懲罰也不驕縱,鼓勵孩子,尊重孩子,努力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邏輯。相信在親子關系得到修復的同時,孩子的自律、責任感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也會有所提升。
說了這么多,各位家長一定很想學習'正面管教'策略,這一個被美國及歐洲大多數(shù)家庭所采納的教育方法,到底妙在何處?且聽胡詩蘭老師進一步為各位解讀。
美國正面管教認證講師
沙盤游戲治療師
薩提亞家庭治療師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無錫詩蘭心理工作室創(chuàng)始人
米多奇學習能力訓練中心創(chuàng)始人
我目前主要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擅長沙盤游戲治療,薩提亞家庭系統(tǒng)治療,同時我也是一名美國認證的正面管教講師,在江蘇的無錫創(chuàng)辦詩蘭心理工作室,并且開設《正面管教》的父母課堂,和學習能力訓練。
↓ 不打罵不說教,讓孩子愛上學習不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