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欖君說:死記硬背一直廣受詬病!我們都希望孩子能真正理解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而曾經(jīng)考上北大、港大、哈佛的學霸陳頡祺發(fā)現(xiàn),他身邊的牛人,其實都很重視死記硬背。想學好,靠死記硬背是不夠的,但沒有死記硬背,想學好也是不可能的。死記硬背是學好的第一步。怎么提高背誦的效率?陳頡祺分享了他的四個方法。
最笨的辦法也是最聰明的辦法
小時候,和所有小孩子一樣,我也討厭死記硬背,然而所有小學老師的共同手段是:默寫課文!默不出來就抄十遍!沒辦法,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抄寫唄!
然而有意思的是,如今的我,對小學課堂最清晰的回憶,莫過于那些抄寫的文章。盡管一點興趣都沒有,為什么反而記得這么清楚?
小時候,沒有人能夠真正給我們講明白死記硬背的好處,我的很多同學極度討厭死記硬背,最終都嘗到了苦頭。
也許我是“傻人有傻?!?,盡管不喜歡,卻從很小的時候就不斷體會到死記硬背帶來的巨大成就感。
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去探望我的初中班主任,聊起初中時的經(jīng)歷。他做了我三年的班主任,對我十分了解。
但他對我印象最深的既不是我的成績,也不是我當班長的經(jīng)歷,而是某天他聽到班里同學說我可以背誦《歷史與社會》課本。
他不太相信,于是我找到他的辦公室背給他聽。這么多年以后,他仍然感到震撼。
后來,我慢慢發(fā)覺身邊的“牛人”之所以牛,也都和死記硬背密不可分。再后來某一天,我發(fā)現(xiàn)死記硬背有另外一個令人印象截然相反的同義詞——博聞強識。
亞里士多德曾說:“智慧就是記憶力?!笨上墓胖两?,真正認同這句話的人并不多。
(關(guān)于死記硬背的極端重要性,陳頡祺在上一篇文章《從中國農(nóng)村考到哈佛,他說最省力的學習方法就這7個字》中進行了詳細解釋,點擊可查看)
好記性帶來的好處是預(yù)先料想不到的。拿我自身來說,小學時我很喜歡玩游戲,父母和老師根本拿我沒辦法。
但從高中開始,我慢慢對游戲不感興趣了,反而更樂于花時間去讀書、思考和寫作。為什么會這樣呢?我上了大學以后終于明白:
隨著記憶力的增長,我不再能夠僅僅滿足于游戲帶來的簡單的感官刺激,良好的記性讓我能夠通過思考體會到閱讀中那種“融會貫通”的喜悅,或者寫作中那種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愉悅。
這種愉悅是游戲帶來不了的。那么,怎么才能提升記憶力呢?
方法一:把興趣發(fā)展到極致
孩子興趣的發(fā)展問題上,到底是應(yīng)該發(fā)展全面的興趣,還是發(fā)展某方面的特長?
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只能有一個:因材施教。但從發(fā)展記憶力的角度看,絕對應(yīng)該偏向后者。
小時候,我的父母也安排我上各種各樣的培訓(xùn)班。硬筆書法學了三個月,電子琴學了6個月,當時到底學了什么,現(xiàn)在忘得一干二凈。
但是,這是不是在說我的記憶力不好呢?事實正好相反。我有一個特長是象棋。盡管我已經(jīng)10多年沒好好下過棋了,但我至今仍然對數(shù)百種棋路諳熟于心。
記憶力為何有如此之大的差別?答案很簡單。學習硬筆書法和電子琴只是我一時的興趣,那股熱情過后,自然忘得一干二凈。
事實上,小孩子忘什么都是很快的,除了那些極少數(shù)反反復(fù)復(fù)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的興趣。所以說,只有那些得到發(fā)展的興趣和長期練習、反復(fù)重溫的興趣,才能觸及孩童發(fā)育中深層記憶能力的發(fā)展。
只有設(shè)法發(fā)掘出孩子有濃厚興趣的項目,孩子在自己的興趣上獲得盡可能多的成就感。也正是這些成就感帶來更大的興趣,在這種交替良性循環(huán)中,孩子的記憶能力獲得深層次的開發(fā)。
方法二:獲得長期記憶最有效的方法是大量重復(fù)記憶
有些學生會把小時候的那點“小聰明”當作記憶力好的標志:“我記東西可快了?!?/span>但短時記憶并非記憶力的核心。
記憶能力的核心是:記住的東西能否在恰當?shù)臅r候被回憶起來。換言之,記憶力的核心在于信息儲存時的編碼方式,以便于將來提取。
有的家長會給孩子報各種提升記憶力的培訓(xùn)班,這類培訓(xùn)班教授的那些記憶方法,其實沒有多大作用。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長期記憶最有效的方法是大量重復(fù),讓同一個信息在不同時間反復(fù)刺激大腦。
這是提升記憶力的核心,其他所有的記憶方法都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GRE考試是最說明問題的一個例子。市面上GRE的詞匯書比比皆是,各種方法有各自的賣點:詞根詞綴記憶法、聯(lián)想記憶法、背景知識記憶法、場景記憶法……
然而不管你采用了哪種方法,到了一定程度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方法只能幫助你解決一小部分問題,沒有任何方法能夠代替大量重復(fù)一遍又一遍的背誦。
德國哲學家艾賓浩斯提出了著名的的艾賓浩斯曲線:
這條曲線的核心意義在于揭示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先快后慢”。第一天遺忘速度最快,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后,如不抓緊復(fù)習,就只剩下原來的33.7%。
對于學生學習來說,一次性輸入大量的內(nèi)容后,好幾天都停止輸入,孩子的大腦里很快就會將這些內(nèi)容遺忘。
每天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高頻次的輸入,比專門集中地用一次比較長的時間來學習,效果要好很多!
舉個例子來說,同樣是120分鐘的學習時間,你每天學20分鐘,比每6天學一次120分鐘的效果要好太多了。
如果每天都保持一定量的輸入,這種輸入的內(nèi)容對前面的知識又有重復(fù)的話,久而久之,這些內(nèi)容就會深深地印在孩子的大腦里,甚至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方法三:自己的東西記得最牢
關(guān)于記憶還有一點容易被人忽略:主動記憶和被動記憶的效果簡直是天壤之別。
比如解一道題,光聽老師講解或者看老師示范,往往到了自己動手還是不會做。哪些是自己的知識,哪些是別人的知識,這兩者在我們的記憶中可謂涇渭分明。
我們總是難以從別人的經(jīng)驗中獲得自己的教訓(xùn)。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一篇文章不管背誦了多少遍,一旦站在別人面前背誦的時候,很難保證不出任何差錯。
然而,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為什么總覺得自己妙語連珠,各種言論和段子滔滔不絕,一點都沒有記憶力欠佳的感覺呢?
解釋很簡單:背誦式記憶,并不是在表達自己所想的東西,其所調(diào)用的大腦區(qū)域和自己所想的東西所調(diào)動的大腦區(qū)域并不相同,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在說謊的時候,要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是非常困難的。
這個差別引發(fā)了另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角色扮演:努力設(shè)想自己處于某種境地,感受那些需要記憶的信息,甚至把它們和情緒記憶掛鉤。
那些百老匯的名演員,往往同一臺戲要演無數(shù)遍,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有能力輕松扮演長達半小時的獨角戲,并且唱腔唱詞分毫不差。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就是重復(fù)記憶,而且不僅僅是臺詞,還有姿態(tài)、表情、走臺等大量的信息都要記憶。
他們記得牢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并非在背誦,而是在扮演。他們不僅僅是在說著別人的臺詞,而是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置身于戲中的場景。
大多數(shù)人背誦的時候,都是試圖通過反復(fù)朗誦把文本硬生生地存儲下來。這么做,只不過相當于把這段文本塞進那個我們并不常用的大腦區(qū)域中去。
然而,如果先加上一個“角色扮演”的過程,對內(nèi)容加以想象,重新理解、拆分、組合,再開始大量重復(fù)的過程,那么記憶效果就會好很多。
有一個農(nóng)民,女兒三年前上清華,兒子今年上了北大。
有人問這位農(nóng)民父親,“您把兩個孩子都送進了大學,請問有沒有什么絕招???”農(nóng)民父親的回答出人意料,“我這人沒什么文化,其實也沒啥絕招──我只不過是讓孩子教我罷了!”
原來,這位農(nóng)民父親小時候家窮沒念過書,自然也就沒什么文化教孩子了,但他又不能由著孩子瞎混,于是就想出一個辦法:每天等孩子放學回家,他就讓孩子把學校老師講的內(nèi)容跟自己講一遍。
孩子做作業(yè),他自己也跟著在旁邊讀讀孩子的課本,弄不懂的地方就問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讓孩子第二天去問老師。
這樣一來,孩子既當學生又當“先生”,學習的勁頭就甭提多大了!哪怕是別人的孩子在外面玩的熱火朝天,他家的孩子也不為所動。
就這樣孩子的學習成績從小學到高中一路攀升,直到考上重點大學。這位農(nóng)民不經(jīng)意間,就讓孩子進行了“角色扮演”,從而做到了主動記憶。
方法四: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人都有懶惰的天性。甚至記憶力好都會成為懶惰的借口:我記憶力這么好,不需要做筆記。
不做筆記最大的問題在于,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遺忘了什么。避免遺忘,尤其是避免一些重要信息的遺忘,最好的方式只有一個:用紙筆抗爭,好記性永遠不如爛筆頭。
當文字記錄成為人類的重要工具之后,人類的記憶力相當于獲得了無限的延伸。
請牢記:記憶力好永遠不應(yīng)該成為不記筆記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