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再為語文學習而發(fā)愁
就趕快關注我們
丁向紅:蘇州市甪直甫里中學高級教師,語文教育碩士,教齡20余年。曾主持校文學社工作,現(xiàn)主持開展校教育科學研究活動。發(fā)表教學論文3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0多篇。
我們常見中國式爭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執(zhí)一端。其實大多時候,這類爭論是無謂的,因為在關鍵概念上所指根本不統(tǒng)一。學者論述,常常先作概念界定、辨析,確定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遵循形式邏輯概念的同一性原則,才能保證判斷和推論的準確。立論基礎堅實,論述才會科學,讓人信服。
但是我們并不擅長,請看一例:
什么叫成功?順手拿來一本《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面寫道:“成功:獲得預期的結果”,言簡意賅,明白之至。
這是季老在《成功》一文的開頭,引用通行權威詞典的定義,明確概念內(nèi)涵,然后評價概念的特點?!俺晒Α弊鳛闃祟},是論題,核心概念,應該界定含義,可惜的是季老僅僅到此為止。如果僅僅為了界定而界定,那就沒弄清楚概念的價值。概念是反映對象的本質(zhì)屬性的思維形式。概念的價值就是回答“是什么”的問題,而且是回答好“為什么”和“怎么辦”這兩個問題的前提。因此,要過渡好前后內(nèi)容的關系,最不能缺的是分析概念。而對概念的評價“言簡意賅,明白之至”,沒有實質(zhì)性的信息,成了多余的廢話。
如何分析呢?以“成功”為例,從含義中分析,抓住概念要素:預期,結果,獲得;明確概念間的關系,“成功”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預設目標,付諸行動,實現(xiàn)目標。只有把握住概念要素及其關系,才能為后文的立論奠定牢固的意義基礎。打個比方,這是抽絲剝繭的第一步,找到絲頭。
因為不清楚概念中要素及其關系之于立論的重要性,季老無視“預期”這個概念的存在,下面是他的分析:
“預期”真那么難嗎?“無法界定,無法分類”,這未免言過其實。另外,離開“成功”概念的要素及關系,當然無法得出關于“預期”的有價值的觀點。而這樣做,無非為撇開“預期”這個概念尋找冠冕堂皇的托詞。
我在這里只談成功,特別是成功之道。這又是一個極大的題目,我卻只是小做。積七八十年之經(jīng)驗,我得到了下面這個公式: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那么,作者注意到其他概念要素和關系了嗎?從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作者談的是成功之道,而且以“七八十年之經(jīng)驗”得出成功公式。而成功公式中并無“成功”定義中的要素,也沒有分析這些要素間差異??傊髡吡⒄撆c前文“成功”含義毫無關系。請問,“成功”含義還有行文的價值嗎?完全是贅疣,還不如果斷刪去。撇開概念分析,憑借個人經(jīng)驗立論,最終使文章少了理性,多了感性,減弱了信服的力量。
回首再看標題,論題這么大,最后卻只講成功之道,題文不相稱,這也是作文大忌。
文章最后一節(jié),引用了一段話并做了分析:
作者已經(jīng)注意到第一境“預期”,但還沒注意到預期與天資、機遇、成功的關系,反認為是王國維的疏漏與偏差,強調(diào)補上“天資”和“機遇”這兩個條件。如果不想談“預期”,那也不能抹去它在“成功”這個含義中的 作用,沒有“預期”,何來“成功”?
這篇文章有一組概念的比較分析值得欣賞:
內(nèi)涵比較,立論也理性:我們可決定的只有勤奮。而文章結尾再次呼吁“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干事業(yè),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也算是比較分析引文材料后的結論。
議論要科學理性,就應該善于界定概念,分析概念,比較概念。概念是立論基礎,其中藏著行文的密碼。
《成功》是季老耄耋之年的文章。從行文語言看,似乎是談話稿,隨性而為,在思維的縝密上略遜一籌。本篇不適合用作議論的范文,否則以他老人家的名望誤導子弟,罪莫大焉。
文章原標題:《正確運用概念——從季羨林先生《成功》一文的不足說起》
成功
季羨林
——end——
掃一掃 觀看視頻輔導課程
作文點評、老師寄語、寫作方式、學習方法,盡在評點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