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中有「瞬間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瞬間記憶」通過五感刺激產(chǎn)生印象,刺激越強烈印象越深刻,或者直接可轉(zhuǎn)變成永久記憶;「短期記憶」不為刺激,只圖方便,方便完也就忘記了,比如買菜時的菜錢計算,付完錢隔一段時間也就沒了;「短期記憶」也是「長期記憶」的一時保管場所。
短期記憶在經(jīng)過時間和進入新情報時會很快忘記,所以,大腦本格記憶情報的是長期記憶,是大腦的“硬盤”。
長期記憶的容量有限,所以大腦需要進行選擇分類,判定為必要的情報才會被送入大腦皮質(zhì)中進行長期保管。
這個選擇分類的作業(yè)地是大腦中被稱為「海馬」的場所。
但海馬是以什么基準來挑選情報的呢?
是“對生存有用沒用”的選擇條件,海馬只對“為生存不可缺”的情報進行取舍選擇,然后或舍棄或送入長期記憶“倉庫”。
那么我們平時在學校中的學習是不是“為生存不可缺”的情報呢?
學校中學習的知識,雖然可能會在將來的生存中發(fā)揮作用,但是當面絕對不是“不可缺”的東西,也就是說,從大腦科學的角度來看,“不管怎么學習,都是不容易記住”的東西,這個解釋其實很自然。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讓海馬把學校中學習的知識判斷為“必要的情報”呢?
方法只有一個,
欺騙海馬!
特別是手寫,讀出聲來,并反復進行復習,是最有效果的。
比如,好不容易記住的英語單詞看似忘記了,但是其實這些單詞并沒有完全從大腦中消失。
只是想不起來,其實是被保存在無意識的世界中。
有這樣的實驗,請一幫大學生記10個完全沒有意思的自由拼裝起來的單詞,4小時后所有人平均只能記住5個,但是等全部忘記后,再記同樣10個,于是4小時后,所有人平均都記住了7個。
反復學習能有效幫助記憶無意識的記憶,而且會比以前記得更牢,而這就是學習上的「復習效果」。
根據(jù)遺忘曲線上的各時間點來復習,看似有效,其實繁瑣,而且過多在復習上花時間,不管從勞力上還是時間上,都可能造成浪費,相反成果不會有變化。
大腦科學上,最有效率的復習時間安排是4次,一個月內(nèi)進行4次復習,也就是說,一點點拉開復習的間隔,總共月內(nèi)復習4次,是BEST的復習次數(shù)。
當然,學習本身會因個人差產(chǎn)生個性化的一面,所以不管做什么之前,把握自己的狀況很重要,大部分的人4次復習后基本都能記牢,但是也可能有人,只復習2、3次就能牢記,但還有人需要反復復習10次才能見效。
科學上的最佳復習時間和次數(shù)安排:
當天學完后
翌日進行第一次復習
1周后的同一天進行第二次復習
2周后的同一天進行第三次復習
3周后的同一天進行第四次復習
基本復習結(jié)束
不用再動這些內(nèi)容了,剩下的就是考試前再拎出來的特別復習。
情報(學習)的輸入和輸出,大腦會壓倒性地重視輸出——“這個情報是這樣被應用的啊,那么記住它”——海馬依此來判斷。
所以,復習的重點不在輸入——復習時的輸入以“接觸效應”為依據(jù),快速過一遍過兩兩遍即可。
復習時的重點在輸出——比起再次看教科書、參考書、筆記重點等,反復做習題、用記住的內(nèi)容考自己、把理解的內(nèi)容寫出來、講出來說給別人說給自己聽......
的復習才是Best的復習方法。
方式上也是,從“看”的輸入形態(tài)的復習,變?yōu)椤白觥?、“寫”、“讀”的輸出形態(tài)的復習。
【一句話】
反復復習沒錯,但是過多的復習次數(shù)也只是時間和勞力的浪費,Best次數(shù)為4次,還有以“輸出”為主的復習方法才是正確高效的復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