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綠標播放?
可能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我的孩子當初吵著要報名的興趣班,結果上了幾節(jié)課又說不想學了?我該如何幫助孩子堅持下去呢?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先要抓住如何持續(xù)激發(fā)興趣這個關鍵點。
興趣評價理論表明,太簡單或太復雜的事物都難以讓人感興趣。
過于簡單、缺乏挑戰(zhàn)性,會讓人喪失熱情;過于復雜、超出能力范圍,又會滋生緊張焦慮的情緒,都不利于持續(xù)激發(fā)學習動力。
同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也寫到:使學生自己去發(fā)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終源泉之一。
因此,為孩子選擇難度進度適中、能不斷體驗到價值感和成就感的課程,就會大大降低未來半途而廢的可能性。
那么選好了課程,就能一勞永逸了嗎?
當然不是。
家長還需要時時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因為在經歷一個短暫的入門期之后,孩子會逐步進入到系統化的學習進程中。
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新鮮感減退,刻意練習逐步增多,這時就容易遭遇到瓶頸期。
尤其是低齡兒童,時常會出現因心智或身體發(fā)育的節(jié)奏跟不上課程進度,導致水平停滯不前的狀況。
原地踏步、成就感低的瓶頸期就成為孩子最容易打退堂鼓的階段。
這時如何鼓勵孩子堅持下去?在這里,我們給大家提供三點建議:
1
喚起源動力
陪伴孩子回顧過往的努力與成功,喚起源動力。
家長可以經常與孩子聊一聊有紀念意義的時刻,比如當初如何開始學習的,遇到過哪些困難,都如何克服的等等。
還可以收集整理孩子各階段的學習成果,制作成相冊,與孩子一起翻看,回憶最初如何從零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取得今天的成果。
孩子會通過回顧,看到自己蛻變的過程,從而更堅定、更自信,相信自己可以跨越瓶頸期。
2
開拓視野
走出固定的學習場所,幫助孩子開拓視野。
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相關的講座、論壇活動,通過了解大人物背后的奮斗歷史,尤其是一些走出困境的經驗,教導孩子正視困難,不畏懼、不逃避。
還可以帶孩子聽音樂會、觀看現場比賽、展覽等,通過現場的全方位感受,能加深孩子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也有助于突破瓶頸期。
3
增加其成就感
給孩子理解與鼓勵的同時,幫助孩子獲得更多成就感。
如果孩子出現厭煩、消極怠工等負面情緒,家長也不要過于苛責。
可以先將比賽、考級等壓力大的目標,轉換為一些小目標,小到沒有任何負擔、不會產生排斥心理的目標,用小小的成就感來激發(fā)興趣。
比如與孩子進行角色轉換,讓孩子做老師指導家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