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凡成就事業(yè),對人類有所作為的,無不是腳踏實地,艱苦登攀的結果。——錢三強
走近書法
漢字造字法
象形: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征描繪出來,所謂畫其成物。如日、月、山、馬等。
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如“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等。
會意: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如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
形聲:由形旁、聲旁組成,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fā)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fā)音與“嬰”字一樣。
轉注:用于兩字互譯,彼此同義而不同形。如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
假借: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義的一種方法。如聞指聽說,但后來被假借為嗅覺。
漢字的演變過程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漢)→楷書(魏晉)→草書→行書
常見書法字體介紹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fā)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chuàng)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
平豎直?!掇o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于漢末,通行至現(xiàn)代,長盛不衰。
草書:《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于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guī)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chuàng)之意,謂之草書。
行書:行書,是一種書法統(tǒng)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源的,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ǘ嘤诓莘ǖ慕小靶锌?,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楷書四大家
顏真卿[顏體]
柳公權[柳體]
歐陽詢[歐體]
趙孟頫[趙體]
書法特點:
顏體端莊雄渾,氣勢開張,骨力遒勁,氣概凜然。
柳體活健蒼勁,結構嚴謹,筆法精妙,筆力挺拔。
歐體結構獨異,法度嚴謹,筆力險峻。
趙體圓潤清秀,端正嚴謹,又不失行書之飄逸娟秀。
行書
①王羲之,字逸少,又稱王右軍,東晉人尊為“書圣”。
②代表作:《蘭亭集序》(該著作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喪亂帖》
③書法特點:剛健而娟秀,樸素而精巧,真率而蘊藉,飄逸而端莊,爐火純青,盡善盡美。
④古人評價:“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草書
①創(chuàng)始人:漢代張芝,被后人尊稱為“草圣”。
②東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從東晉開始,草書便發(fā)展到高潮。
③唐代再次掀起草書的熱潮,涌現(xiàn)出孫過庭,張旭,懷素等書法家。
1.孫過庭
①書法特點:筆法多勁力而少柔媚,有力透紙背之感。
②代表作:《書譜》等。
③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盛贊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
2.張旭(狂草的創(chuàng)始人,也被稱為“草圣”)
①代表作:《古詩四帖》(該著作是最負盛名的狂草書貼)
②書法特點:筆畫奔突游走,如煙云繚繞,龍蛇走動。
③唐代韓愈盛贊唐代書法家張旭的書法“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
3.懷素
①代表作:《自敘帖》、《論書帖》、《四十二章經》、《千字文》、《藏真帖》等。
②書法特點: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huán),奔放流暢,一氣呵成。
版權說明:圖文來源于網絡,語文高手整理發(fā)布,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侵權問題,請及時與管理員聯(lián)系處理。
筆者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文章影響了億萬學生和家長。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各平臺熱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