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建議,在孩子開始仇恨母親之前,母親就開始仇恨孩子。他還建議我們當個“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就足夠了。今天的文章來自Shiro老師,他說自己就有一個還沒有出生就“恨”他的媽媽,所以才從小就獲得了自我獨立發(fā)展的可能,成為現(xiàn)在的自己。我一個很好的日本朋友杉原,他青春期的兒子進入高中,兩個人之間沖突不斷。有時我和他們坐在同一張餐桌,目睹他們激烈的爭執(zhí),雙方都臉紅脖子粗,令其他人都坐立難安,不敢說話。杉原靜靜地扒飯,喝了一口啤酒以后,滿足地笑著說:“??!我終于可以放心了!”“咦?你不是很生氣嗎?”我對于這前后的落差覺得很詫異。聽我這么一說,反而是杉原覺得很驚訝,瞪大了眼睛說:“青春期卻不反抗,這樣的孩子才需要讓人擔心,不是嗎?”兩個人之間的沖突,就是一種“恨”的具體表現(xiàn),每一個人在“個體化”的成長過程中,都是必須的,而且起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就是為什么從古希臘神話的“伊底帕斯王”里的弒父情節(jié),在現(xiàn)代被認為是每一個男孩成長變成男人的必要過程。當兒子在跟父親的爭執(zhí)中,第一次直瞪著父親的眼睛,直到父親的眼光閃避為止,那一刻,心理上的“弒父”就完成了,這個兒子就正式變成了一個獨立的男人,而不再是依附父親的孩子。我的朋友杉原,正是因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點都不在意兒子在這個特定時刻對他的恨意,雖然青春期的兒子現(xiàn)在還無法體會這個道理。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 (D. W. Winnicott. 1896~1971),曾經(jīng)發(fā)展出一套有趣的理論,在他的《父母-嬰兒關系的理論》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里面有一段乍聽起來沒什么道理的話:我建議,在孩子開始恨母親之前,母親就開始恨孩子;而且要在孩子知道母親恨自己之前,就開始恨孩子。
作為孩子,肯定都有恨母親的經(jīng)驗,只是我們愿不愿意承認而已。比如,當我們說:“媽,要不要穿外套,會不會感冒,都是我自己的事,你不要管我那么多!”其實就是一種恨母親的經(jīng)驗。溫尼科特關于“先恨孩子”的說法,就像媽媽感覺到自己受不了了,要與孩子隔離開一陣子,所以說“算了算了,不管你了……”這樣其實可以幫助一個母親,用“仇恨”的方式,剪斷她和孩子之間隱形的臍帶,保持和孩子的距離,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否則她就會變成一個控制欲強烈的家長。如果父母在這一時刻到來之前,就已經(jīng)有足夠的“恨”,先下手為強去“殺子”,那么面對必然到來的“弒父”“弒母”的時刻,他們就不會那么痛苦了,甚至可以向我的朋友杉原那樣,覺得如釋重負。這樣說來,原來我也是超級幸運的,因為我有一個從我還在娘胎里,就恨著我、巴不得把我墮掉的母親。我母親懷孕的時候,已經(jīng)開始“恨”我,恨不得想要把我墮胎的心情,反而讓她在我的生命當中,成為一個“夠好的母親”。因為她對我的“恨”發(fā)生得很早,在我根本還沒有出生、還沒有機會恨她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了,所以母親從來沒有急于想要抓緊我和她之間的臍帶。拜這種仇恨所賜,我才能從小就獲得自我獨立發(fā)展的可能性,很小的年紀,就一個人去很遠的地方旅行,沒有覺得牽絆、不安、或是內(nèi)疚。不像很多被愛牢牢捆綁住的親子關系,作為孩子,基于對父母的愛,不敢遠游,不敢冒險,不敢自己做決定,這樣的孩子長到很大才開始恨父母“為什么不早一點放手”。那時候,父母肯定傷心欲絕,無法理性地接受來自孩子的“恨”。我的法國哲學老師奧斯卡·伯尼菲,在法國出版了一套“小小哲學家”系列的童書,這四本兒童哲學繪本中,其中有一本叫做《爸爸,為什么你會愛我?》用說故事的方式,幫助父母跟孩子,一起去思考“愛”這件似乎很抽象的事。書里面的主角,是一個叫菲爾的孩子,他很愛問問題,而他這次問“爸爸你為什么會愛我?”,爸爸的解釋是“沒有為什么,本來就是這樣”。這是個當大人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時常用的答案。其實,當時如果爸爸誠實地說“我不知道”,都比隨便搪塞的答案更好。大人對于說“我不知道”往往有嚴重的排斥,似乎說“不知道”代表家長的失職,但忽略了真正的失敗,是讓孩子失去一個思考的重要機會。▲ 這本書的簡體中文版譯成了《爸爸,為什么你喜歡我?》更糟糕的是,菲爾的爸爸這時還補上一槍:“我現(xiàn)在很忙,沒時間回答你這些問題……”菲爾問的是“爸爸你為什么會愛我?”聽完這樣的回答,菲爾可能得出“爸爸并不愛我”的結(jié)論,因為爸爸更愛他自己和他正在忙著的事。還好,菲爾不滿意爸爸的這個答案,因此拿著同樣的問題,去問路上遇到的各種人物。然而一個不懂得聆聽的人,能夠懂得愛嗎?聆聽別人說話,為什么是一種愛的表現(xiàn)?我們身邊那些宣稱愛我們的人,是不是常常沒有傾聽我們的說的話,只是急著告訴我們,他們覺得應該要如何?那是愛的表現(xiàn)嗎?在書中,小松鼠愛榛果,但一個只愛物質(zhì)享受和財富的人,算是懂得愛嗎?愛的對象是物,跟愛的對象是人,有什么本質(zhì)上的不同?小鴨說他愛自己的媽媽,但說不出來為什么。如果說不出原因,我們真的能夠確定那是愛嗎?試想,朱麗葉問羅密歐:“你為什么愛我?”但羅密歐任何一點原因都說不出來的話,朱麗葉應該相信羅密歐是真心愛她的嗎?在書中,小螞蟻認為有人會愛他是因為他很小,不會妨礙任何人。但不造成別人的麻煩,甚至讓人忽略自己的存在,可以算是愛的好理由嗎?真正的愛,即使對方對自己造成了妨礙,仍然不會改變,就像每一個為人母的女性都知道,懷孕跟生產(chǎn)的過程,是多么麻煩的一件事!但為什么那么多的母親,還能夠愛這個對自己造成很大麻煩的孩子呢?小貓咪的媽媽說小貓咪愛她,是因為她給小貓們東西吃,并且照顧他們。如果父母有一天停止對我們的照顧,我們是不是就要停止愛他們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用“依賴”換取“愛”,跟做生意、做買賣不是一樣的嗎?愛應該是一種買賣嗎?在書中,毛絨玩具熊寶寶說“自己很軟,很溫柔,摸起來很舒服,所以人家才會愛他。但是能夠無條件提供“慰藉”,跟“愛”是一樣的嗎?小花說“人們愛它是因為它又香又美麗,但是如果只喜歡外表的美麗,一旦花稍微枯萎凋謝就不再愛了,那么愛不是短暫、膚淺而殘忍的嗎?小狗認為“有人愛它是因為它為人類提供陪伴”,如果這是真的,那么愛的條件,不就是要變成了當別人的附屬品嗎?為了被愛,你愿意成別人的附屬品嗎?書本認為自己“懂很多事,所以人們愛他”。如果這是真的,那么Google搜索引擎,是不是全世界最被愛的傢伙了?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一本書懂的比Google更多,我卻從來沒有聽過有人說:“我愛Google,更勝過愛我的家人?!奔词笹oogle的兩位創(chuàng)辦人恐怕也不會這樣說吧?在書中,月亮說自己“可以讓人做美夢,所以才被人愛”。但幫助人們看到現(xiàn)實,難道不可以是愛的表現(xiàn)嗎?
父母將孩子送到學校,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全宇宙的中心,認識“社會”是什么,甚至接受世界有時是不公平的,難道是因為不愛孩子,所以才不讓他們一輩子在家里受到保護,跟外面的世界隔絕,一直活在完美的夢幻世界里?最后,爸爸跟菲爾說:“我愛你因為我是你的爸爸?!彼?,愛應該是一種身份帶來的義務嗎?我們常說“警察是為人民服務的”,但警察脫掉制服下班以后,如果在路上看到壞人正在欺負好人,他還應不應該保護好人呢?還是警察只有穿著警服的時候,才是警察呢?如果這個壞人剛好是警察的兒子,那么這個下班的警察,應該要扮演爸爸的角色,愛自己的兒子,還是應該要扮演警察的角色,愛人民呢?這本書雖然是奧斯卡是寫給四歲左右的孩子的,但是相信大人,也能夠從這些問題中,對于愛的本質(zhì)有更多的思考,因為愛與恨,是人生一輩子的課題。
撰文:褚士瑩(Shiro):國際NGO工作者,畢業(yè)于埃及AUC大學新聞系、哈佛大學甘乃迪學院。2015年赴英國倫敦瑞士哲學作家艾倫·狄波頓成立的The School Of Life(人生學校),以及法國Institute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s(IPP),師從奧斯卡·伯尼菲,學習哲學咨詢。中文出版了包括《給自己十樣人生禮物》《我為什么到法國上哲學課》等五十多本作品。
責任編輯:舒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