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完會,領導說要把PPT做成動畫效果,你不懂,于是你拿出手機查找方法,突然彈出一條娛樂新聞,你點開了看,然后又被幾個推薦的視頻吸引了,1小時過去了,當領導找你要PPT的時候,才發(fā)現把動畫效果的事忘的一干二凈,結果被領導痛罵了一頓。
忙了一天,今天打算早點休息,打開抖音看一眼大V有沒有更新,結果發(fā)現好多有趣的視頻,好多漲知識的內容,然后你不斷的刷著,不知不覺2個小時沒了,這時已經1點了,又熬夜了。
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類似的情況,明明想查資料,結果忘得一干二凈,明明說只玩一會手機,結果卻玩了幾個小時。都是因為我們管控不了自己,其本質都是管控不了我們的意識。有時候我們完全被外界牽著走,而我們自己卻渾然不知所覺。意識它就像一輛車,而我們就是開車的那個人,結果我們開著這個車胡撞亂撞,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竭,滿目瘡痍,把自己搞的很累,為什么?都是因為我們的意識不在。
但,生活中,我們偶爾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比如:
還是在拿手機查資料,當有一條新聞出現你打開的時候,突然有個聲音出現在你的耳邊“你在查資料,趕快關掉新聞,干正事”。
你和別人爭吵,突然意識到自己失控了,你發(fā)現腦子里那些憤怒的想法其實都是錯的,于是你停止了爭吵,平靜了下來,和對方道歉說自己失態(tài)了。
你發(fā)現沒有,有的時候會出現我說的這種情況,那么這個情況就是你開始自醒了,也就是說你的元認知開啟了,你的思維意識被你自己看見了,并且你控制了你的思維意識,讓自己去做應該做的事。這時候你就會發(fā)現原來我們的大腦就像其他器官一樣也是可以被控制的。
那什么是元認知呢?
美國心理學家J.H.弗拉維爾提出的概念,即對認知的認知。例如,學生在學習中,一方面進行著各種認知活動(感知、記憶、思維等),另一方面又要對自己的各種認知活動進行積極的監(jiān)控和調節(jié),這種對自己的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本身的再感知、再記憶、再思維就稱為元認知。元認知主要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元認知監(jiān)控等成分。
簡單來說就是對你思維的過程進行察覺和控制。
意識改變行為,行為決定人生。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改變自己的人生,想讓自己的人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發(fā)展,就可以通過元認知來控制我們的大腦,然后輸出我們想要的行為,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那么元認知在這個過程中是怎么發(fā)揮作用的呢?
我們先來看下大腦是如何工作的。我們都知道,大腦就像一臺CPU處理器一樣。
首先你得輸入內容,才能經過CPU的加工,最后去輸出一個執(zhí)行的動作。
這個過程很好理解,比如你想保持好身材,那么你就會給大腦輸入好身材相關的信息:好身材的標準,好身材的美好,身邊誰的身材好,以及如何獲得好身材,然后你可能會了解健康飲食,健身會所,跑步等等信息(我們說這是輸入信息的過程)
接著有了這些信息的輸入之后,經過大腦的加工和篩選,你決定飲食要適量,然后你選擇去健身房因為氛圍更好點,也不會受天氣的影響(我們說這個是大腦加工的過程)
最后你可能要列計劃清單,安排時間,每天練什么等等一些列落地的動作(我們說這是最后輸出執(zhí)行的動作),整個過程從輸入信息到大腦加工到最后輸出動作,這就是對一件事一個完整的大腦運行過程。
所以,回到剛開始的問題,如果我們想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是不是可以在做事的時候,開啟元認知,去優(yōu)化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呢?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去控制事情,按照我們期望的方向發(fā)展了。
你接收到什么信息,大腦就會對應產生什么思維,思維就會輸出你的行為。最終,這些行為就會導致你的人生天差地別。為什么說龍生龍鳳生鳳,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實就是因為接收的信息導致的。為什么富人的孩子也很富,因為富人很重視孩子的教育,還有一些特殊的品質的培養(yǎng),他們不是因為繼承了財富,而是從小接收到的教育資源,人脈資源都不同,這些資源就是輸入的信息,最后決定了他們不同的人生。
因此注意控制你輸入的信息,這將決定你的人生。如今移動互聯(lián)網爆發(fā),每天我們都會面臨很多的信息撲面而來,這其中就會有很多垃圾的信息,甚至是錯誤的知識,具有欺騙性的內容干擾著你,還有一些很八卦的消息甚至把你的價值觀帶偏。如果你不注意控制這些信息的輸入,時間一長你的大腦每天思考的就是哪里又發(fā)生大事了,哪里又打折了,都是這些亂七八糟的又和你沾不上邊的瑣事。最后你的思維方式也會變的簡單粗暴,浮于那些表面的情緒宣泄。
所以這個時候你就要啟動你的元認知,對你接觸的信息進行一個嚴格的把關,必須做到控制性的輸入,堅決拒絕那些對自己成長沒有幫助的信息,千萬不能讓這些信息進入你的大腦。但是,我們很多人卻在不知不覺中接收了大量這樣的垃圾信息,而且自己絲毫沒有察覺,其根本原因還是自己的元認知能力不夠,或者說元認知還沒有開啟。
很多人說,我也控制了信息的輸入,但是卻感覺自己的大腦很混沌,這說明塞進你大腦里的信息太多了,這時候就要啟動元認知,對進入大腦的信息進行條理性的梳理:
首先,識別信息,沒用信息果斷刪除
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沒用的,要進行識別。那很多人可能會困惑,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沒用。那我問你,為什么有人拿到錢用手摸一下就知道真假,甚至就瞟一眼就知道真假?四個字“見真識假”。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見到真的多了,假的自然可以識別。那么如果你也想擁有這種識別能力,就得主動的去學習大量正確的知識,什么是正確的知識?就是那些經歷過多次實踐檢驗出來知識,不能人云亦云。當你積累的足夠多的時候,信息有沒有用,你一眼就能識別。當你識別出信息好壞之后,對于沒用的信息就要果斷刪除。
其次,有用信息進行存儲。
而對于有用的信息,你需要存儲,你存儲的這些有用的信息,就是你后期思考的基礎,沒有這些信息的基礎,你的思考就沒有依據,甚至對于思考,你都無從下手。那么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呢?大致分為以下幾大類:
1基本概念:就是人們對于事物的理解,這個是你理解世界,思考問題的一磚一瓦。
2思維模型: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3方法論:目前已知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
當然,我們接收到的信息,還包括問題和任務,怎么辦?
最后,問題和任務:處理
都說處理問題,那么問題和任何究竟是怎么處理的?
我們把大腦比作是一個手機操作系統(tǒng)的話,如果只給你操作系統(tǒng)你什么都做不了,為什么?因為你沒有軟件!比如說你餓了,想點份外賣,只給你個安卓系統(tǒng)能實現午餐送到你面前嗎?不能!但是如果你的系統(tǒng)里有餓了么,是不是就可以實現外賣點餐?你想給客戶發(fā)個視頻,只給你個安卓系統(tǒng)你怎么發(fā)視頻?不能!但是如果你的系統(tǒng)里有微信呢?是不是就實現視頻聊天了?那么這些APP軟件是什么?就是剛才說的思維模型和方法論!視頻聊天和點餐就是存儲在你大腦里的思維模型。
所以,梳理信息的整個過程元認知都會參與其中,它就像一個車間主任一樣,看著大腦這臺流水線,在加工的過程中,去指導如何篩選材料,如何儲存材料,遇到問題應該怎么處理。
只有元認知把信息這么梳理完之后,我們才能不斷的吸收新知識,準確的解決新問題,思維才能變的更敏捷。
當我們大腦處理完信息之后,接著做什么呢?接著就是輸出!就是要把思考處理的結果制定計劃具體實施了,這個環(huán)節(jié),如果你沒有啟動元認知進行監(jiān)管的的話,就算知道如何做,你也未必能做好。比如,想讓老板漲工資,你把該說的話,如何說,都在大腦里處理的差不多了,但是當你面對老板的時候,你還是不能清晰的表達出來;明明制定好了健身計劃,卻找了各種各樣的理由堅持不了;明明把明天的工作清單都列出來了,但是一下子處理那么多事,每件事看上去都很重要,你一會忙這一會忙那,搞的焦頭爛耳,亂七八糟;或許你學習了很多高效工作的方法,但是如果你無法調用你的元認知,不能控制你的大腦,那么你也就沒辦法控制你自己的行為,到最后你的焦慮感會越來越強。
因此,元認知的強弱,決定了一個人方方面面的強弱。既然元認知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提高呢?請接著往下看。
可能現在的你知道了,元認知原來有這么多好處,你很激動,發(fā)現自己的思維意識也是可以被控制的,于是你決定,從明天起,我就要用元認知控制我的大腦,按照我想要的行為去運行,從而迎娶白富美,出任CEO ,走向人生巔峰。但是,很遺憾的告訴你,不可能!為什么?比如你跑步,本來你每次最多只能跑5公里,然后你學習了一個可以跑20公里的方法,但是以你目前的體能,你只能跑5公里。從5到20,光知道方法是不行的,你需要不停的鍛煉來增強自己的體能。大腦就像你的身體一樣,也需要不斷的鍛煉才能加強。那么如何鍛煉?我給出3個方法: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里面有個概念說:“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練習,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普通人變成世界級的大師必要條件”
這就是著名的1萬小時定律。很多人以為只要持續(xù)鍛煉一件事1萬小時就能成為高手,其實并非這么簡單,比如你開車開了十幾年但你依然不能成為職業(yè)的賽車手,你打籃球打了一輩子依然是一個業(yè)余的選手。我們說專業(yè)選手和業(yè)余選手的本質區(qū)別,并不是在于練習的時長,而在是否掌握足夠多的套路,沒有套路的練習,并不能讓你成為高手,而且很可能還會把人練廢了。這些套路就是上面我說的思維模型和方法論,這些都是被前人無數次的實踐證明是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掌握了這些套路你就掌握了做一件事的竅門。
比如說寫作目前知道比較好的套路就是金字塔原理,換句話說,掌握了金字塔原理,你就掌握了寫作的竅門。我們來看下金字塔原理的核心:
“論”結論先行,每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思想,并放在文章的最前面
“證”以上統(tǒng)下,每一層次上的思想必須是對下一層次思想的總結概括
“類”歸類分組,每一組中的思想必須屬于同一邏輯范疇
“比”邏輯遞進,每一組中的思想必須按照邏輯順序排列
如果你掌握了這個套路,那么在寫作的時候就需要調用元認知,控制自己隨心亂寫的毛病,不斷的要求自己按照金字塔原理來操作,比如我這篇文章:
“論”:元認知才能讓你想到又做到
“證”:元認知的作用,就是對下面展開部分(1控制輸入,2梳理信息,3監(jiān)督輸出)的概括
“類”:元認知作用的部分,分開論述的三點均為同一個邏輯范疇,歸為元認知重要的原因
”比“:在2梳理信息部分,首先,其次,最后,就是按照信息處理前后順序來展開的
而我剛開始寫文章的時候,就特別的混亂,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結果讀者也不知道我在說什么,雖然我寫了很多,練習了很多,但是效果并不好。而當我知道金字塔原理之后,每當我東西一句西寫一句,完全沒有邏輯的時候,就會調用元認知,發(fā)現自己的不對,然后要求自己按照這個原理去規(guī)劃自己的文章,同時寫作的時候也在不停的檢查是不是按照這個套路來表達。這樣我的寫作水平就在不斷的提升,而且也知道自己錯在哪里。這個過程就叫刻意的練習套路。當然這個方法僅僅知道是沒用的,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還是會思維定勢,習慣性的用原來的思考方式。那么這個時候,就要調用我們的元認知,強迫自己用這個新的方式。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你肯定不習慣,也很別扭,不知不覺就會回到以前的思維模式上去,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再次調用你的元認知,把自己拉回來,然后不斷的提醒自己,不斷的重復,這個就叫刻意練習套路了。只要你堅持用這個方法練習,那么你的大腦就會不斷被強化,久而久之,你就會在某一方面甩普通人幾條街,元認知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就會被加強。
想變肌肉男,可以不斷的進行力量訓練。同樣的,想元認知得到加強,可以每天不斷進行反思,而且還要記錄反思的過程,即反思日記。
但,反思≠總結,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而反思是對產生結果過程進行分析。每天可以拿出來一點時間,對今天發(fā)生的事,自己的行為,說的話經行一次復盤,看看哪些事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當時的自己是怎么想的,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然而很多人都是等遇到了大事才去反思,其實我們一生中能遇到的大事并不多,都是點點滴滴的小事。所以就得從小事入手,從小習慣入手,持續(xù)的從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進行反思。
例如:
1.今天遇到什么問題?
a表面問題
b實際問題(問題本質)
c我當時的想法
2.為什么會產生這個問題?
3.怎么解決,有什么啟發(fā)?
4.以后遇到類似情況,我應該如何思考?
我們常常是有經驗,沒有反思。這就有可能會讓我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如果你這么多年一直按照以往的經驗生活,而沒有去反思,那么你怎么會期待有個全新的未來呢?如果以往的經驗都是對的,那么你應該達成了你的目標,或者在慢慢變好,如果沒有,請反思你的經驗是否正確。當你這樣反思并記錄下來的之后,你就會發(fā)現自己的思想軌跡,反思日記就相當于是人的外腦,幫助我們記錄自己每天的想法,以及觀察那一刻大腦是如何思考的。
正因為反思日記,是建立在觀察自己想法的基礎之上,所以這個方法對鍛煉元認知特別有用。這個和回憶不一樣,重點不是回憶而是思考你當時那些思維和行為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下一步如何改進才能做到更好。
冥想其實現在已經在慢慢的普及了,怎么通過冥想練習元認知呢?
首先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只要你自己覺得舒服就行,然后剛開始的時候定一個10分鐘的時間,放空思想,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你的呼吸上,這個時候你會發(fā)現,你的內心是相當混亂的,思緒也是亂七八糟的,一會想到昨晚吃的什么,一會想到一個報告沒寫,一會想到信用卡還沒還,各種思想奔涌而出,你根本平靜不下來,你剛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的時候,沒過幾秒又飄遠了。
這時候你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大腦它根本不受控制,你要他靜下來根本不可能,沒關系,就讓它自然的發(fā)生,你只要察覺到思緒就行,然后再次的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去,如此反復。多進行幾次你會發(fā)現你的大腦越來越空。這個過程其實你就是在啟動元認知觀察你的思考,并且你控制著思緒回到你的呼吸上。
凡事都有第一次,不知道怎么管教大腦也正常,但是慢慢的,你每天都練習,不斷的啟動元認知,你就會發(fā)現你慢慢的可以控制大腦了。從剛開始的10分鐘到后面的15分鐘,20分鐘,這個時候我們說你的元認知就在不斷的提高了。這里給大家推薦一款APP,叫“NOW冥想”,它說的很細,你可以跟著語音一步步的進行。
結語:元認知能力的強弱,幾乎決定一個人每個方面的強弱,因為一個人所有的行為都是由思考決定的,而能合理高效的控制我們的思考,就意味著從源頭上把控了我們的行為,而行為最后將會決定我們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所以加強元認知的能力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但,也不可操之過急,需循序漸進的通過刻意練習套路,每日寫反思日記,每天練習冥想來一步步的加強。好在練習元認知是一件符合復利模型的事,你的練習并不是線性增長,而是呈指數型增長的,只要你你按照這3個方法不斷練習,就請默默的感受元認知給你帶來的巨大威力吧!
作者思維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