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從一出生就開始有了,和精英相比,普通人的起點更低,資源更少,眼界更窄,似乎我們拼盡全力也過不上他們那樣的生活。
可是那又怎樣呢?你的努力又不是為了復制別人的人生,而是為了成就你自己。
即使不能超越別人,我們也要實現(xiàn)“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我逆襲。
一、升級認知
你永遠不會想要得到自己認知之外的東西,因為你不曾見過。
1、用“空杯心態(tài)”重塑認知
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
對于自己學過的知識,很少有人愿意去看第二遍,這樣很容易造成對知識的錯誤認知而不自知。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已經(jīng)掌握了知識的全部,那么他之后的成長就會很受限。
只有放低姿態(tài),承認自己無知,才能打破固執(zhí)己見,隨時對自己原有認知進行重整,為新知識的進入留出空間。
敢于將自己清零的人,得到的也會更好更多。
2、保持“篩選思維”,提高輸入標準
有用的信息那么多,“信息過載”了怎么辦?
很多時候我們產生焦慮感,不是因為自己知道的太多了而能力跟不上,而是因為知道的不夠多,不會區(qū)分“優(yōu)質”和“劣質”,才會陷入信息焦慮中。
如果你想通過看一本書獲取知識,首先要進行篩選,通過看讀者評價、豆瓣評分、業(yè)界口碑來判斷這本書是否值得一讀,而優(yōu)質書籍看得多了,你的品味提上去了,就自然難以忍受劣質書籍。
要記住,你的信息輸入構成了你的認知,一個人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就那么多,不要浪費在劣質內容上。
3、“君子不器”,拒絕自我設限
君子不器,是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和才能,人應該多維度思考自己的人生。
有句話叫作,要廢掉一個人就讓他認命。當一個人安于現(xiàn)狀,隨波逐流的時候,他也就放棄了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遇到人生路上的荊棘坎坷時,他也總喜歡拿順其自然來安慰自己。
然而,真正的順其自然,是竭盡所能之后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60歲想要開始學鋼琴,學到80歲,哪怕不能成為一名高手,也算實現(xiàn)了自己一個人生愿望,而不是對自己說“我這輩子就這樣了”,然后拒絕開始。
你的認知在哪里,你的人生高度就在哪里。沒有野心的人,注定成不了大事。拒絕自我設限,你才能看到自己的潛能以及余生的無限可能性。
4、變“存量思維”為“增量思維”,保持終身學習
每個人都知道錢要一直賺一直存才能應對未來的風險,那么學習為什么可以停止呢?
你過去的存量知識只能剛好解決你現(xiàn)在的問題,而持續(xù)的學習才能解決未來的問題。
所謂“存量思維”,就是只關注自己現(xiàn)在擁有什么、會失去什么,而不在意自己可以得到什么。
所謂“增量思維”,就是不管現(xiàn)在擁有什么、擁有多少,都會一直開拓、進取,著眼未來。
只有保持“增量”,才能不斷提高“存量”。你掌握的知識越多,你的知識體系就越完善,你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就更多元,你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更高效,你抵御風險的能力也就更強。
保持終身學習,不斷刷新自己的認知、拓寬自己的邊界、提升自己的格局。站在新的高度上,你很可能會發(fā)現(xiàn),原來讓你焦慮不已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個問題!
5、深度思考
娛樂至上的今天,深度思考成了稀缺能力。不會思考的人,學習再多知識,也只是當了知識的搬運工、收藏家,而不能為己所用。
許多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能夠找到事物的底層邏輯,并能遷移運用它。
那么如何提高深度思考能力?
第一,習慣性追問事物本質。
《教父》里有一句話: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深度思考有兩個方向:上推式思考和下推式思考。上推式思考,就是要問為什么,一步一步往上推,會發(fā)現(xiàn)原因一層一層的,最終會找到問題的源頭;下推式思考,就是做假設,在假設成立的前提下,去推論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有哪些問題。
理清底層邏輯關系,把復雜事情簡單化,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第二,習慣性建立知識鏈接。
在廣泛涉獵知識的基礎上,找到每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把散亂的知識點鏈接起來,構建出適用于特定領域和特定問題的知識體系。
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構建知識體系,系統(tǒng)性地理解、提取和應用這些知識。你對知識理解得越透徹,你的思考也會越有深度。
第三,習慣性應用所學知識。
學習是一個輸入→思考→輸出的過程,很多知識你看似懂了,但在輸出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深度思考的過程。通過分享、寫作、教學等輸出方式逼著自己完成思考,你才算真正吸收了這些知識。
二、投資自己
投資自己絕對是一個穩(wěn)賺不賠的買賣,也是回報率最高的買賣。
1、打造核心競爭力
一個人在市場上的價值取決于他的核心競爭力。個人核心競爭力簡單來說就是,別人不能做的你能做,別人能做的你能做得更好。
而在基礎都差不多的情況下,你如何能做到比別人更快成長?
那就是找到自己的天賦。實驗表明,一個人在有天賦的地方持續(xù)努力,才能進步更快。
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賦?回顧過去,有哪些技能你比大多數(shù)人學習得更快?哪些能力你比別人表現(xiàn)得更好?哪些事情是你擅長且喜歡去做的?你不厭其煩的地方,就是你的天賦所在。
找到你的天賦之后,在這個領域持續(xù)深耕、刻意練習套路,完成“一萬小時”的積累,把自己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你才有機會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2、打造多維能力
通過打造核心競爭力讓自己成為第一,難度可想而知,但是通過打造多維能力讓自己成為唯一,就簡單多了。
多維能力要發(fā)揮價值,需要兩個重要前提:第一,每個能力都是有價值的;第二,每個能力之間都有關聯(lián)。
只有把多種能力結合在一起并且為同一個目標服務,才會發(fā)揮巨大的價值,否則你只是多才多藝。
如何打造多維能力?
首先你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并圍繞這個目標把一個能力打造成自己的長板,即核心競爭力。
其次,圍繞目標和核心競爭力,拓展其他維度,可以從興趣入手,打造自己的第二競爭力。
最后,把這些能力組合起來,讓你成為稀缺性人才。
有句話叫作,打敗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當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再被市場需要的時候,我們的第二競爭力、第三競爭力就要出來應對變化了。
3、做長期主義者
時間系統(tǒng)是這樣起作用的:當下的結果,是過去決定的,當下的努力,會在未來見效。
如果一個人沒有長期思維,看不見即時回報,就不愿意付出,那么他很難獲得大的成功。
巴菲特一生中99%的財富都是在50歲之后獲得的,而別人很難復制他的成功,因為沒有人愿意慢慢變富。
復利效應不僅僅是體現(xiàn)在投資上面,一個人的知識、能力、資源、人脈等等的積累都可以產生復利效應。
在剛剛起步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你的進步很可能會非常有限,但是如果你愿意堅持下去,直到某一天,突破了某個臨界點時,你就會獲得爆發(fā)式的成長。
因此,堅持長期主義,多做能產生“復利效應”的事情,時間會給你帶來驚人的回報。
4、養(yǎng)成好習慣
好習慣是一個人生命中的寶貴財富,它甚至可以影響我們一生的行為模式。
那么如何養(yǎng)成好習慣,戒掉壞習慣呢?
第一,在“得到提示”環(huán)節(jié),讓好習慣顯而易見,讓壞習慣脫離視線。
第二,在“產生渴求”環(huán)節(jié),讓好習慣充滿吸引力,讓壞習慣缺乏吸引力。
第三,在“作出反應”環(huán)節(jié),讓好習慣簡便易行,讓壞習慣難以施行。
第四,在“獲得獎勵”環(huán)節(jié),讓好習慣帶來即時獎勵,讓壞習慣帶來即刻懲罰。
人和人的差距,有時候就是被不起眼的習慣一點點拉開的。
三、借勢賦能
個人能力再強,也是有限的,學會借勢賦能,順勢而為,你才能更快達到目標。
1、站對地方,去魚多的地方撈魚
所有成長,都是因為站對了地方。越是資源和機會豐富的地方,越容易逆襲。
選對城市,越是信息前沿的地方,越能抓住機會;
選對行業(yè),越是朝陽產業(yè),越有發(fā)展空間;
選對公司,越是行業(yè)排名靠前的公司,資源越多。
2、與聰明人為伍,向牛人求解
社交圈層也是塑造人的環(huán)境之一,良師益友對人的成長進步非常重要。和一群優(yōu)秀的人在一起,你也會更優(yōu)秀。
和聰明人在一起合作,做事效率會大大提高。向這個領域的高手求教,能少走很多彎路。要先讓自己有價值,你才能向他們靠攏。
3、順應趨勢
“君子謀時而動,順勢而為?!甭斆饔羞h見的人會準備好在合適的時候作出行動,順著當時的形勢做出判斷,再有所作為。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雷軍說過,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實本質上不在于你多強,而是你要順勢而為,于萬仞之上推千鈞之石。
最后,做對選擇,愿你早日遇見理想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