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期的經歷可能成為我們成長的利器,也可能變成我們終生的軟肋。
今天,我們來談談「小時候被孤立」這個話題。
有調查發(fā)現(xiàn),5%-6% 的孩子都曾在集體中被孤立過。而孩子們被孤立的原因不盡相同,可能是因為「長得胖」、「成績差」、「性格內向」、「不夠陽剛」、「家庭條件不夠優(yōu)越」、「與朋友發(fā)生矛盾不再被接納」……也可能因為孩子一句無心的話語或是眼神,例如僅僅表達了自己對某項事物的喜惡等等。
雖說「殺不死我們的,必使我們更加強大」,但很多被孤立過的孩子可能沒那么幸運,會留下終生的心理陰影,長大后容易變得怯懦自卑、難以融入集體進行社交,重則出現(xiàn)厭學、抑郁、厭世、自殘的傾向。
其實如今的大環(huán)境下,孩子們更容易發(fā)生另一種意義上的「被孤立」。
數(shù)字時代里的年輕人社交,不再依賴于面對面的互動,而會把社交重心遷移到線上。孩子們的感情維系變得更「脆弱」了,因為只要刪除社交APP上的好友,就可以與對方「斷交」。
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孩子們的社交范圍都或多或少地被縮減,那么這種是否會影響孩子的社交力和心理健康呢?
研究表明,童年時期的社交孤立,對哺乳動物成年后的大腦功能和行為都是有害的,但人們此前對這背后的潛在神經回路機制仍然知之甚少。西奈山伊坎醫(yī)學院的研究小組以小鼠為實驗對象,發(fā)現(xiàn)了前額葉皮質(大腦中調節(jié)社會行為的關鍵部分)中的特定腦細胞亞群,這些腦細胞亞群是成年后正常社交所必需的,而小鼠的腦細胞亞群極易受到早年社交孤立的影響。這項研究結果揭示了上述細胞此前未被認識到的一個作用,被稱為內側前額葉皮層神經元的細胞會投射到室旁丘腦,丘腦將信號傳遞給大腦獎賞回路的不同組成部分。
究人員發(fā)現(xiàn),雄性小鼠斷奶后的兩周時間里如果進入社交孤立狀態(tài),會導致成年期社交時,無法激活內側前額葉皮層投射到室旁丘腦的神經元。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未成年小鼠被孤立會導致投射到室旁丘腦的前額葉神經元的興奮性降低,以及其他相關神經元的抑制性輸入增加。
這表明,早年社交孤立導致的社交障礙背后存在一種回路機制。為了確定急性恢復前額葉投射到室旁丘腦的活動是否足以改善早年被社交孤立的成年小鼠的社交能力缺陷,研究小組分別采用光遺傳學技術來選擇性地刺激室旁丘腦的前額葉投射,以及化學遺傳學手段對細胞群體進行非侵入性的化學控制。
結果發(fā)現(xiàn),小鼠的社交互動迅速增加了。換句話說,小鼠的社交行為缺陷得到了改善。如果這一發(fā)現(xiàn)可以在人類身上得到驗證,那么因孤立經歷而出現(xiàn)精神疾病的患者可能會得到更有效的治療。
西奈山伊坎醫(yī)學院精神病學、神經科學和眼科學副教授 Hirofumi Morishita 表示:「除了在幼體的前額葉皮層中識別出特別容易受到社交孤立影響的特定回路外,我們還證明了被識別出的脆弱回路是治療社會行為缺陷的突破點。通過刺激成年后投射到丘腦區(qū)域的特定前額葉回路,我們能夠治療早年社交孤立造成的社交缺陷?!?br>
其實,如果孩子真的發(fā)生在集體中被排擠、被孤立的情況,爸爸媽媽看在眼里一定是最心疼的。
我們都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收獲集體的認可,交到同齡的朋友,在友善、和諧的氛圍里快樂地長大。
參考資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social-isolation-children-circuit-1693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