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開智學堂信息分析課,從小白到教練,一點點找到感覺,學術無疑是我的最愛。如果你和我一樣,工作和學術無關,在校也未經(jīng)學術訓練,該如何學習。
今天不談感想,而是聊聊感覺,來一起進入學術信息分析的天地。
如果有人請你探索一個學科,解答一個學術問題,你的感覺如何。
是不是冒出一系列的問題:去哪里找信息?找到了怎么讀?讀完了如何核實?核實完了該怎么記?。?/strong>
打開學術的大門,一座信息的迷宮迎面撲來,曲徑通幽,百轉千回。這個迷宮該怎么走出,你不但要知道,還要能做到。
你要知道信息世界的兩個原理。
最大信息熵原理:信息量越大不確定性越高,有可能獲得真實的信息,會讓信息越來越好。
信息分布量規(guī)律:信息分布是不均勻的,高質(zhì)量信息只在局部區(qū)域出現(xiàn),找到這個高質(zhì)量區(qū)域,會讓信息的獲取越來越快。
你還要有行動的能力。
學術分析,乍一看方法多、信息量大,但你可以分層,在層內(nèi)聚焦,一層一層地遞進。
信息分析要帶著問題,你可以去了解一個人物,你可以來掌握一個術語等等,這是應用層,是你聚焦的目標。
做事情要有規(guī)矩,有套路,獲取、整理、分析、報告,四步走,這是框架層,看似簡單,做到位,養(yǎng)成習慣,并不容易。
有了框架,還需要動手,論文、知識圖譜、專業(yè)圖書、社會引用,四管齊下,這是實踐層,在實踐中你將慢慢找到感覺。
收獲不止知識,更有信息分析的習慣,全局認識、交叉驗證,生生不息,這是意識層,將信息分析能力內(nèi)隱入自身。
由上至下,從外顯性、陳述性知識到內(nèi)隱性知識,你也許無法言說,但會越來越有感覺。
當獲得的感覺越多,就越容易開展行動。學術的訓練,最終你會開啟信息分析的意識,找到信息分析的感覺。
對新人來說,信息量這么大,知識點這么多,該如何去下手,要抓權重。
成人的學習,宜全局而不宜碎片,反復練習下載論文,效果有限,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在實際的問題的解決中磨煉,才能讓你將知識內(nèi)隱。
行動時有所取舍,你不需要跑遍所有的實踐,把關鍵的做完就行。
下面,圍繞這些關鍵實踐,解剖這只麻雀。
除了方法正確,在細節(jié)上也要正確。
我來圍繞「人格研究」這個學術話題,跑一遍實踐。
遇到此類問題,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直接搜索答案。搜索是隨機的,是不確定的。容易找到的答案,價值也不高。你需要更進一步,你需要小題大做。
把復雜問題分解為多個簡單問題的組合,通過簡單問題的組合形成化學反應。
信息分析,四步走。
信息獲取看似簡單,似乎人人都會,但恰恰是容易出現(xiàn)偏差,容易陷入慣性。
信息獲取有保證,分析的質(zhì)量和輸入的質(zhì)量有直接關系。獲取時,要既不漏也不多,準確框定信息的邊界。
可以想象,你要找一個答案,要先框定一個邊界,答案確在其中。
通常做法,你會去查維基,但維基允許自由編輯,可能錯誤;你會去讀綜述文獻,綜述可能有偏見,綜述的作者為了突出自己的研究,會有所取舍的;教材、視頻等偏差則更明顯。
回到時間的源頭,回到原始的研究,論文才是學術分析的準確切入。
論文眾多,要如何檢索,主題、關鍵詞、作者、年度、單位、基金、還有學科分類,不同的檢索,框定的范圍不同。
習慣是用關鍵詞檢索,但想象一下,你是論文的作者,文章寫給其他專家,是不是有些關鍵詞會默認約定。相反,外行則可能反復提及,比如,刑偵領域常提到人格,反社會人格。
該怎么做?不要重復造輪子,復用學界已有的邊界:「學科分類,學科 > 主題 > 關鍵詞。」
學科分類是學界的分類結果,給你更準確的邊界。
在信息分析課程中還有更多好用的策略,比如:「碩博論文優(yōu)先,摘要 > 全文,幫你準確找到全局。」
細節(jié)是魔鬼,如果你沒有經(jīng)歷實踐,在分析時就更容易陷入汪洋大海,處理量的大大增加。
意識是指南,除了實踐把握細節(jié),還需要反思提升意識。
除了反思信息是不是有效,還能反思獲得方法是不是得當。
比如說,獲取論文,你可以反思信息源是不是覆蓋了全局,這是事實知識,靠積累、靠記錄,趕緊收藏入信息分析工具箱。
你還要再反思未來會不會存在問題,你要擁有自己的工具箱,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去標注、去補充、去完善,不斷地迭代。
磨合你的工具,你會找到感覺。
經(jīng)過篩選,文字也著實不少,1000 篇論文,哪怕只讀摘要,也有二三十萬字,一本《安娜·卡列琳娜》,沒有任何情節(jié)。
信息需要整理,把信息化整為零,切割成一個個小塊,分而治之,逐個擊破。
切割時,保持大時間周期可復用。今天一種分類,明天另換一種,徒增工作。
分類是對領域的簡潔認識,保持穩(wěn)定,在新信息與舊信息間促成連接。
學會、期刊、院系、導師都是穩(wěn)定的分類,在幾年內(nèi)不會變動。
如何切割,除了研究主體,主題也要加以區(qū)分,把同一類研究放在一起,更容易碰撞出新的信息。
可以沿用三種研究范式:
范式一(定義):怎樣區(qū)分不同的人格
范式二(作為自變量):人格如何影響工作表現(xiàn)
范式三(作為因變量):教育如何影響人格
整理不僅是信息的包裝,整理本身會創(chuàng)造信息。
做了這么多準備,是不是開始讀了,且慢,還能多做一點。
用在線知識圖譜,提取信息的權重,抓住領域的要點。
圖譜可以讓你了解研究的全局,哪個院系和此類研究相關,用圖譜展現(xiàn)可視化的信息,做初步的篩選。
圖譜可以讓你縱覽研究的主題,找到研究的重點方向。讓你分析研究的分布,哪位導師投入更多。
當然,這些信息都還需要交叉驗證。
準備的越充分,閱讀的難度就越低,提取信息的效率會越高。
閱讀時不要全篇通讀,學術閱讀講求抓整體、講求拋細節(jié),一篇論文動輒幾百頁,沒法覆蓋每個細節(jié)。
結構閱讀法能幫到你,正文關注緒論、研究方法、研究結構、結論與建議。閱讀實驗類研究論文重點看圖表,圖表信息含量往往很大。
更重要的是,閱讀時你要獲得什么,關鍵信息有何特征,來自社會學的反常識的概念:有趣度,這個信息看起來是這樣的,但實際不是這樣的。
這是你要的,有關鍵價值的信息。
在人格研究中有個有趣的信息:大五的大,不是偉大的大,而是5個因素范圍大,是粗顆粒度。
曾經(jīng)我以為「大」是研究適用很廣,但正好相反,「大」代表研究偏宏觀,要謹慎確定邊界。
輸出的目的并不只給別人看,更重要的是讓自己記住和運用。
組塊是信息的組織,決定記憶的效率。課程中給了兩個組塊方法:4×5 清單和 2×2 矩陣。
快讀論文的成果是在新的領域形成框架性認識,帶著這個框架,你的閱讀越來越容易,讓你向?qū)<铱拷?/p>
最后,用口語報告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我這次分享的口語報告是一張行動清單。
學習不是爬樓梯而是滾雪球,記錄給予你迭代的機會,賦予你反思的抓手。
這已不是我第一次做這個清單,比起上一次,已有大幅修改,因為信息分析的感覺已然不同。
解剖完畢,你有沒有多一點感覺。
跳出邊界,舉一反三,用追問給自己更大的價值。反問自己:離開了課程中的實踐策略,該如何去行動。
除了實踐策略,你還擁有高階模型,高階模型指導實踐策略,指引你前進。
面對全新的領域,由上至下,建立全局認識,擴大自己的邊界。面對陌生的信息,打破自己的先入為主,用交叉驗證,去腐存精。
任何的方法都有局限,多想一點,比別人多進一步。很多同學還疑問,如果不做學術,學習有什么用,為什么不直接進入商業(yè)分析。
基本功不夠,分析無從做起,學術分析的價值,在于給你提供大量的實踐和反饋,快速矯正自己的分析能力。
除了學術,少有領域會在同一個主題,反復投入研究,每一個新研究都是交叉驗證的機會。
信息分析不是爬樓梯,而是滾雪球,既要把信息的雪球越滾越大,也會讓你的能力不斷成長,由學術而習得基本功,在其他領域會帶來幫助。
學術是練兵營,是演武場,重要的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掌握信息的人,學術幫助你成為這樣的人。
《迷宮之謎》中講到,迷宮是關于限制的藝術。正是限制的存在才促生了向高層次躍遷的自由。所謂迷宮之謎,就到底,就是否定之否定、螺旋而上升的辯證法。
否定之否定,螺旋而上升,你有沒有找到一點走出迷宮的感覺。
反轉你的慣性思維,打磨你的全局意識,在信息的沙礫中抓住稍縱即逝的閃光。
愿你一生與真理相伴,不在歧路花園里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