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館」精華回答
By 壹心理答主
>>>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原問題詳情)
想擁有“社交牛逼癥”,有哪些可以后天習得的技巧?
雖然我人很積極樂觀,也喜歡社交和表達,但是感覺都是一些廢話,也沒有人氣,就自嗨。看了一些社交牛皮的人的小視頻,真的很羨慕他們,無論是買菜,還是陌生路人,不用太多設計和客套,幾句話就能變成他們的主場,坐一次火車能認識半個車廂的人。
1、他們的魅力來自哪里?
2、這是否是一種社交催眠能力?
3、高級的社交技巧,有哪些可以學習掌握的呢?
社交是一種互動,要避免自說自話
以心換心,才能散發(fā)魅力
壹心理優(yōu)質回答者@燕歸來
用心探索,用愛陪伴
在溝通中,聽比說更重要
努力增加學識、幽默感和同理心
壹心理優(yōu)質回答者@我在請說
不一樣的傾聽,相信你有不一樣的收獲
如果不擅長也沒必要,無需改變
用別人的語境去溝通,事半功倍
壹心理優(yōu)質回答者@薔色
經常又佛又喪,偶爾積極向上
聽過社交恐懼癥,還沒聽過社交牛逼癥,特意進來看一看,因為我好像有點社恐哎。
看看大家都各抒己見說了啥,每一位老師都說的很有道理,對我這個社恐來說很有用。
我也來說說自己的對社恐,對社交牛逼癥的看法。
首先,社恐未必不是好事,社恐的人減少社交,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我提升和發(fā)展上。
所以社恐不是必須要改掉的什么“壞毛病”,也并不意味著低人一等,而且并非所有的社恐都不擅長與人交往,甚至有些人既是社恐又是社交達人,就像有些人明明重度抑郁卻看起來很陽光開朗。
如果真的不擅長,而且也不是必須的技能,那就不要費大勁去改變了。
能接納自己的社恐,自己的內心沒有沖突,那就隨它去吧。
第二,像題主,不算社恐,但交往中都是一些廢話,沒人氣,這一點可以通過學點溝通技巧來改變。
那要怎么做呢?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真誠,共情,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就是人家愛聽啥,你就說啥,人家熟悉聽啥,你就說啥。
比如,你跟一個賣菜的老太太聊天,你跟人家聊股市,你確定自己不是去顯擺的么?你可以跟她聊一聊天氣,聊聊菜價。
比如,公園里的老大爺,聊啥呀,聊政治呀,聊臺海關系呀,保證他們能給你從早聊到晚,并且告訴你很多內幕消息。
所以,平時多準備一些相關話題的資料,也很簡單,看看新聞聯播,看看海峽兩岸,看看天氣預報。
當然,如果是門外漢在專業(yè)的人面前就別去瞎聊了,你跟一個工科博士,聊他的專業(yè),你就只能多聽少說了,不然就是自取其辱。
第三點,臉皮要厚
有時候你跟別人聊,別人可能會不搭茬,這個時候,自己要找個臺階下來。
下一次,還要繼續(xù)。
而臉皮薄的人,很容易打退堂鼓。
臉皮厚的人,把一次失敗僅僅當成一次失敗,過去了就過去了。其實也沒人在意你的失敗,在意的只有你自己。
可以自己慢慢琢磨。
真正的人格魅力,來自強大的內心
最該學的不是社交技巧,是修煉內心
壹心理優(yōu)質回答者@W暢游人生
壹心理優(yōu)質回答者
題主你好,看到你的問題,能感受到你很羨慕和喜歡擁有社交牛逼癥的人。
雖然你人也很積極樂觀,也喜歡社交和表達,但感覺都是一些廢話,也沒有人氣,就是自嗨。
你更羨慕那些不用太多設計和客套,幾句話就能變成主場,比如,坐火車能認識半個車廂的人。
可以理解你的想法,畢竟人人都希望自己成為焦點,輕松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人際關系,可以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認同、喜愛和資源。
社交牛逼癥這一新興網絡熱詞,指的是有些人在和陌生人社交時,完全沒有心理包袱和壓力,徹底放飛自我的現象。
1、社交牛逼癥和社交恐懼癥是社交方式的兩個極端。
個人覺得有社交牛逼癥的人,未必人人都是對社交自信、游刃有余的人。
有些社交牛逼證和社交恐懼癥有相同之處,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一個社交恐懼癥患者,對社交恐懼到了一定程度,就很有可能在社交過程中表現出過度興奮,反常的狀態(tài)。
這未必是自我的真實表達,而且掩蓋內心恐懼的一種方式。
2、真正的社交魅力來自哪里?
一個人真正受歡迎的人,很有可能是勇于表達自我真實的一面,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真實的做自己的人。
不介意別人對自己的眼光和評價,愿意用真實的感受、想法、表達把自己呈現出來。
不迎合也不做作,可以坦然自在的和任何人交往。
從而,讓對方感到更加輕松,更加安全,不必為猜測對方的心思苦惱,也不擔心自己的某些話語讓對方產生誤會。
他們真正的人格魅力來自一個自信、陽光、強大的內心。
他們并不指望社交給自己帶來更多的資源和好處,但往往就是這種發(fā)自內心的魅力,讓他成為人們的焦點。
3、真實地做自己
題主,平時很積極樂觀,也喜歡社交和表達,都是自嗨。這個狀態(tài)對你來說其實是一個非常自在和真實的狀態(tài)。
而你覺得自己說的都是廢話,沒有人氣,更希望自己在任何社交圈都游刃有余,任何環(huán)境都能成為自己的主場。
這種狀態(tài)雖然很好,但是那不是真實的你。
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自信和不喜歡,當你有意識的想要改變自己迎合別人時,你已經失去了真實的自己和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特質和魅力。
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其實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真正接納自己,勇敢的把真實鮮活的自己表現出來,才會讓你真正散發(fā)屬于自己的光芒和魅力。
寫在最后
任何事,都存在過猶不及。
在人們大力吹捧和追求“社交牛逼癥”的時候,越來越多的網紅把自己出格的行為打上“社交牛逼癥”、“人類社交天花板”標簽,獲得源源不斷的流量和掌聲。
這樣“社交牛逼癥”就遠離了原初的意義——“善于社交,快速與陌生人打成一片”。
如果我們冷靜下來理性思考,就會發(fā)現“快速和陌生人達成一片”未必是一個值得人人都趨之若鶩的技能。
廣而淺薄的交往,并不能算是有效社交,如果你并不享受淺顯的閑聊,簡直就是一種折磨。
如果期待和陌生人一見如故成為好朋友,又很可能會出現交淺言深的情況,這樣過度地暴露自我,也會帶來危險。
人們還經常弄混自我表達和溝通的區(qū)別,魅力四射的演說家/脫口秀演員,也許有千萬的粉絲,卻未必有幾個知心密友。
因為有些才高氣傲的人,習慣了做焦點,在與人交往時就很難做到以己度人、替人著想。
所以如果想要成為人群中的焦點,被人追捧和崇拜,其實無需成為社交達人,只要成為一個領域的牛人并學習演講技巧就足夠了。
但溝通和人際交往中,更重要的是傾聽和具有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