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群英
在實際生活和孩子的互動中,我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就能一直聽我們的嗎?我希望不是。孩子不是機(jī)器。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操控孩子的行為,好讓孩子言聽計從。而是在于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性、責(zé)任心、以及體諒他人需求的能力。
我們想建立一種情感氛圍,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想樹立一個榜樣,在相互尊重的平臺上溝通,無論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還是長大成人以后都能受用。
那么當(dāng)溝通無效時,要用懲罰嗎?好像不用懲罰就沒辦法解決問題了。問題是懲罰也不起作用,反而影響了孩子對自己的反思。該用什么來代替懲罰呢?
場景一:大寶小的時候,帶他去超市購物,他會推著車跑來跑去的,不時的拿起這個,又拿起那個,想必大家對這個場景并不陌生。
我:今天媽媽需要幫助,請你來當(dāng)小幫手
大寶非常開心的問:好,需要我干什么
我:媽媽說,你來找,并且放到車?yán)?,怎么樣?/p>
大寶愉快的答應(yīng)了,然后就開始有目的的尋找需要的商品。請孩子幫忙而不是懲罰,他開心,我也輕松快樂!
場景二:二寶早上通常醒的早,醒來后有時成心大聲說話,為了是把三寶叫醒,而弟弟需要自然醒的睡眠,于是
我:你可以像媽媽這樣小聲說話
二寶(繼續(xù)大聲):…….
我:你選擇在這個屋小聲說,還是去旁邊的屋大聲說?你來決定
二寶:(不聽,繼續(xù)大聲):……
我:好的,你已經(jīng)做出了選擇,媽媽陪你去另一個房間。(說這句話時別帶情緒,平靜溫和的說)
當(dāng)我說完這句話后,把他抱出臥室,去另一個房間。這里給了他選擇,無效時采取行動。雖然選擇看似不公平,但至少孩子感覺到選擇權(quán)在自己手里。代替直接說:你再大聲說話,就出去。后面這句話含有威脅、呵斥,孩子感覺不被尊重。
場景三:二寶要玩大富翁,玩過兩次,但是不能好好收起來。于是我放到了書架上面,他夠不著的地方
二寶:媽媽,幫我拿下來
我:好,那我希望玩完后能收拾好
二寶:好的
但孩子是容易忘的,或者玩完后別的事情把他吸引走了,大富翁就再次被我收走。過了一段時間,他又要玩
二寶:媽媽,幫我拿下來
我:今天不想拿給你玩了
二寶:為啥
我:你知道的,
二寶:媽媽你放心,我保證玩后收拾好
果然,等他離開書房時,東西都放好了。這個過程,我先提出了期望,雖然他答應(yīng)了,但是還是忘了;下次再玩的時候,我拒絕,他要承受他的行為后果。他就知道該怎么做,省了我嘮叨、指責(zé)。
場景四:三寶在自己玩耍,正在搭木塊,二寶回來后就給推倒了,于是三寶大哭
我:弟弟正玩的開心,你把他的積木推倒,你來想辦法哄他吧
這樣說,是在給孩子提供彌補失誤的機(jī)會,比單純的讓他敷衍道歉好多了,更比懲罰好很多。長期來看能培養(yǎng)孩子犯錯后,反思、彌補錯誤的能力。
場景五:大寶在9歲左右的時候跟隨一個老師外出游學(xué),期間離開酒店,收拾行李物品時忘記了拿他的無線鼠標(biāo)。離開酒店大約有10多分鐘,還在公車上,大寶說他忘了拿鼠標(biāo)了。老師怎么說的我不清楚,但是沒有回去拿,大寶體驗了自己的行為后果,從那以后,他出門前都會把自己的東西提前收拾到隨身的包里。
用不用懲罰總是有爭論,但就我個人來說,不喜歡用。孩子受到懲罰,會減輕他們對錯誤行為的內(nèi)疚感,他們認(rèn)為懲罰可以抵消他們的“罪行“,以后可以心安理得的重復(fù)自己的錯誤。懲罰讓孩子更逆反。
群英媽媽匯:堅持原創(chuàng)分享,更多育兒內(nèi)容,敬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超級媽媽圈(super_mommy520)歡迎轉(zhuǎn)發(fā),商業(yè)用途轉(zhuǎn)載須征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