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
唐玄宗開元初年,唐玄宗因為邠王李守禮屬下官吏犯法,想尋求一位能干的官員為邠王府長史。
玄宗的近臣太常卿姜皎推薦了一人:梁州(大約在今漢中)都督源乾曜。
神龍政變復(fù)唐后,源乾曜任殿中侍御史,黜陟(巡察全國各地,考查官吏,進行獎懲,并了解各地情況)江東道,攝右臺侍御史,有能名。唐睿宗景云年間,累遷諫議大夫,引用孔子“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主張復(fù)興早已不行的公卿百官三九射禮。
邠王李守禮是章懷太子李賢的兒子。復(fù)唐后,作為李賢唯一幸存的子女,李守禮很得到皇室的厚待,享受皇子待遇,仗著自己是老皇帝的在世長孫、當(dāng)朝天子的堂兄,加上年輕的時候被奶奶武則天壓迫久了,更是沉迷于打獵玩樂。上行下效之下,他的屬官犯法壓根不是什么稀奇事。
這種大爺當(dāng)然不是一般官員所能約束的。源乾曜雖然進士出身,但上升很慢,四十多歲才進入官場,而且還是姜皎的妹夫源光乘的堂叔公,姜皎這個推薦怎么看都像在幫姻親走后門。
但源乾曜的面試非常成功:他不但神清氣爽,而且對答有序。更重要的是,相貌和言辭這兩個加分項還勾起了唐玄宗的一段回憶,讓這位皇帝想起了自己當(dāng)初十分認(rèn)可、卻在推翻姑母太平公主之際不得不鏟除的故宰相蕭至忠。
好一出替身梗!
傳聲宰相
源乾曜順利當(dāng)上邠王府長史。雖然邠王大爺依舊我行我素,但源乾曜不需要為他操心一輩子,自己得到的才是最實在的。短短數(shù)年間,他飛黃騰達,青云直上,一直升到戶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尚書左丞(尚書省實際的辦公長官),乃至于開元四年(716年)官拜宰相。
但是,源乾曜并沒有因為貌似他人而獲得和珅般的地位,不然唐玄宗也就不成其為盛世明君了。
源乾曜和唐玄宗的君臣互動看起來并不愉快,源乾曜上奏的本子如果不合意,當(dāng)然少不了挨批,如果合意,不好意思,功勞是別人的。
會(盧)懷慎卒,(姚)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乾曜所奏善,帝則曰:"是必崇畫之。"有不合,則曰:"胡不問崇?"乾曜謝其未也,乃已。
即使姚崇在長安沒有房子,只能在罔極寺里租房養(yǎng)病,身體虛弱到不但無法面圣,連走路都困難,也輪不到源乾曜在臺前搶戲,說是宰相,扮演的卻是傳聲筒的角色,比“伴食宰相”盧懷慎稍好一些。
源乾曜只能用其他方式搶戲——他奏請考慮到姚崇的身體原因,讓他移居四方館(隋煬帝設(shè)立的接待四方少數(shù)民族及外國使臣的場所,唐朝沿用),特許其家人看病,獲準(zhǔn)奏。
無論是出于公心還是私心,從姚崇那里拉印象分的確是個聰明的辦法,然而,姚崇很快因為受到兒子和親信的連累而失寵,被迫辭職,才當(dāng)了兩個月宰相的源乾曜也一并被罷相。
公心為國
但他的官運沒有到此為止:玄宗出巡東都洛陽,把京城長安都交給他管了。這一管,就是三年。
一次,玄宗打獵時不慎放走了一只白鷹,命手下抓回,然而源乾曜的手下卻只抓到了荊棘叢里的死鷹。他們很害怕,但源乾曜卻覺得皇帝不會小氣到為了動物怪罪人,就算怪罪下來,天塌下來有我京兆尹頂著。于是上表彈劾自己,果然什么事都沒有。
大家都被京兆尹的先見之明和敢于背鍋的精神折服了。
玄宗不僅沒有因此記恨他,開元八年(720年)還讓他再次拜相,加銀青光祿大夫,兼侍中(門下省長官)。
源乾曜指出京官的名額都被權(quán)貴子弟占據(jù),沒有關(guān)系的官員只能去邊遠任職,這不公平,建議改革。
這絕不是借機打擊政敵,因為源乾曜自己家的京官就不少,一旦改革,首先受到打擊的將是屆時不得不以身作則的源乾曜自己。
玄宗表揚了他作為既得利益者竟然敢于觸犯自己的利益的精神,下令每個官員家最多只能有兩個京官,一口氣外放了一百多人,當(dāng)然,其中少不了源乾曜自己的兩個兒子。
開元十年(722年),源乾曜與宰相張嘉貞、張說奉敕去赤帝壇祈雨。
同一個年份,有的地方需要求雨,有的地方卻怕了雨,都怪蕭敬騰分配不均。
這一年夏天,伊、汝地區(qū)鬧水災(zāi),源乾曜聽取中書舍人知制誥許景先的建議,奏報玄宗,玄宗下詔遣戶部尚書陸象先賑災(zāi)。
同年十一月,玄宗采納建議,敕宰相食實封三百戶,首批受益人就是源乾曜、張嘉貞、張說祈雨三人組。
開元十一年(723年)十一月,玄宗親祠南郊,大赦天下,賜源乾曜、張說、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王晙物五百匹。
開元十二年(724年),張嘉貞被張說排擠外放到西川,竟然在奉敕在中書省與宰相會宴時挽起袖子大罵,源乾曜、王晙一起為他們和解。
在中書省罵街,是不是很不給中書省長官面子?是的,這時候的中書省長官也就是中書令就是張說本尊。
同年,玄宗親自作詞褒獎源乾曜、張說,稱源乾曜“謇謇匪躬,謙謙自牧,正身率下,直道事人,無聞伐己之功,每立致君之節(jié),顧問則出納斯允,左右則啟沃居多。德行可稱,自宜升擢?!?/p>
這是褒獎之辭,當(dāng)然不會提到源乾曜的毛??;而這個毛病,導(dǎo)致了他最終的下課。
唯唯諾諾
源乾曜平時和張說有不少互動,如:
在王晙被誣陷謀反時,一起調(diào)查,查明王晙無辜。
詩人賀知章被任為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xué)士,入內(nèi)謝恩,源乾曜就問張說:“賀公兩命之榮,足為光寵,然學(xué)士、侍郎孰為美?”張說答二者相去甚遠。
開元十三年(725年),張說主張封禪泰山,源乾曜隨行,拜尚書左丞相(尚書左仆射),仍兼侍中。
封禪后,張說奏稱吐蕃悔過請和,玄宗說要和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王君?商議,張說出去后,玄宗又對源乾曜說:“王君?勇而無謀,常思僥幸,一旦兩國和好,他怎么立功?如果他進來說他的謀劃,我的計劃就不成了?!辈痪猛蹙?果然入朝奏事,請求率兵深入討伐吐蕃。
無論是以前對姚崇,還是此時對張嘉貞、張說,源乾曜一直都避免和他們沖突,所以也很少見源乾曜站隊。
前面說到張嘉貞被張說排擠,其實張嘉貞也排擠過別人,就是當(dāng)初推薦源乾曜的姜皎。
前面說到,姜皎既是源乾曜的親戚又是舉薦恩人,但姜皎有難,源乾曜卻沒有搭理,因此沒少受批評。
源乾曜為了明哲保身連親戚兼舉薦恩人都可以不顧,卻也不是什么好好先生,遠支宗室李令一因為拒絕和他結(jié)親的時候態(tài)度不是很好,竟被他貶為了黔州彭水(在今重慶市東南部)尉。
張說主張封禪的時候,他也表達了反對意見,因此和張說有了梁子。
不過他不用怕張說打擊報復(fù)了,畢竟整個封禪的過程他都陪同下來了也得了好處,而且第二年他就奉命調(diào)查張說受賄案,把張說高大上的中書令一職給查掉了。
張說改任尚書右丞相(尚書右仆射)。唐朝早有規(guī)定,尚書仆射不是宰相,所以張說的宰相之路到此為止了。
和源乾曜搭檔的宰相換成了李元纮、杜暹。
當(dāng)初太平公主權(quán)勢熏天,侵占寺廟的磨坊,李元纮卻判定磨坊為寺廟所有,一點也不怕事,說“南山可移,此斷不可搖”。開元年間,更是拆除貴族使渠水不能流入下游民田的碾硙(利用水力啟動的石磨),使民田得到灌溉,百姓感恩戴德。
杜暹也不是等閑之輩,這位五世同堂的孝子在任婺州參軍任滿離職時,州吏送他當(dāng)?shù)禺a(chǎn)紙一萬余張,他卻只拿了一百張,人稱“百紙參軍”。論能力,他也曾任安西都護府副大都護、磧西節(jié)度使,與吐蕃打交道,更曾斬殺圖謀不軌的于闐王。
如此人品上乘、能力拔群的忠臣,當(dāng)然是宰相之選。
然而問題就在于忠臣和忠臣之間不一定能完美兼容。李元纮和杜暹這對宰相搭檔相處得一點也不好,總聊不到一塊去;而老宰相源乾曜呢,繼續(xù)發(fā)揮唯唯諾諾的一貫作風(fēng),不站隊,不調(diào)解。
唐玄宗怒了,你們的宰相就是這么當(dāng)?shù)??滾,你們仨都滾。
晚年好評
當(dāng)時是開元十七年(729年)六月。源乾曜保留了不是宰相的尚書左丞相一職。他和張說再一次互動,都請求定玄宗生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jié),休假一日,普天同慶,并且讓此事成為了常例。
同年,源乾曜改任太子少師,但因為祖父叫源師民(為了避諱唐太宗,有的記載作源師),他拒絕就任,于是改太子少傅。原來的尚書左丞相一職,由老朋友張說繼任。同時,名相宋璟被任為尚書右丞相。玄宗在尚書省東堂為源乾曜、宋璟、張說三人舉行了盛大的就職典禮,命太官(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準(zhǔn)備飲食、太常奏樂,親自作三杰詩賜給他們,并把源乾曜的爵位由安陽縣男提升為安陽郡公。
南宋洪邁《容齋隨筆》曾指出張嘉貞、張說、源乾曜、王脧、宇文融、裴光庭、蕭嵩、牛仙客這些后來的宰相們都不足以與姚崇、宋璟相比,又說:“漢高祖以蕭何、張良、韓信為人杰。此三人者,真足以當(dāng)之也。唐玄宗同日拜宋璟、張說、源乾曜三故相官,帝賦《三杰詩》,自寫以賜。其意蓋以比蕭、張等也。說與乾曜豈璟比哉!玄宗可謂不知臣矣?!比灾笍堈f、源乾曜不足以與宋璟相比。
源乾曜當(dāng)然有一些缺點,但在這個太平盛世的年代,他身為宰相沒有拖后腿,也算是一種貢獻。唐玄宗曾經(jīng)考評源乾曜為“中上”,可以說恰如其分。
更重要的是,源乾曜曾經(jīng)差點阻止了一個日后將大拖盛世后腿的人。
源乾曜剛當(dāng)侍中的時候,他的兒子源潔就為姜皎的外甥請求司門郎中(掌門關(guān)出入之籍及沒收違禁與無主之物)一職。
姜皎的外甥,也就是源乾曜堂侄孫媳的外甥,也算是源乾曜的親戚,但源乾曜連自己兒子的仕途都敢動,何況一個不帶血緣關(guān)系還小自己三輩的后生呢?他覺得郎官只有平日品行良好還有較高才望的人擔(dān)任,這個叫哥奴的,還不配,于是只是輕輕地把哥奴從太子中允改為太子諭德。
哥奴下一次和源乾曜同框就是張說受賄案了,當(dāng)時彈劾張說的就有他一個,因為他已經(jīng)是御史中丞。當(dāng)然,在官場上可不能再哥奴哥奴地叫了,我們提起他的時候,一般稱呼他的大名——李林甫。
源乾曜以前沒能阻止李林甫的上升,以后也沒有機會了,后來的很多事情也與他再無關(guān)聯(lián)。
開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再次幸洛陽,源乾曜年老患病,無法隨行,留在長安,年末病逝,以禮安葬,贈幽州大都督。玄宗在洛陽南門為他舉哀,輟朝兩天以表哀悼。后來,他得以繪圖凌煙閣。
番外:姓氏來歷
最后插播一個來自《唐語林》的段子,在補充源乾曜人格形象的同時也科普一下他的姓氏來歷:
有一次,源乾曜見李白的朋友郗昂(李白有詩《送郗昂謫巴中》)和東晉權(quán)臣桓溫的謀主郗超同姓,就以此調(diào)侃:“入幕之賓”莫非是你的遠祖?
郗昂答:我的姓再差也比姓禿發(fā)好啊,若不是當(dāng)初遇到北魏道武帝后被其念在禿發(fā)姓與北魏國姓拓跋姓同源而賜姓為源,只怕連《姓苑》都上不去。
有理有據(jù),源乾曜折服。
因為他正是當(dāng)初得北魏賜姓的南涼王子禿發(fā)破羌(源賀)的六世孫。
IOS系統(tǒng)打賞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