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說】
記得小時候,我們對一切都那么好奇,可以用一整個下午蹲在大樹下觀察螞蟻,能用一整天去搭積木……長大后,我們卻漸漸丟掉了這種探索的樂趣,因為老師或書籍有意無意的錯誤引導,回避了對某些知識領(lǐng)域的鉆研;甚至看到新事物冒出來,也沒了好奇心,脫口而出的就是:沒興趣。
太輕易地說出“沒興趣”,結(jié)果是自己主動放棄了認識世界的機會,這其實是一種莫大的損失。希望今天推薦的文章,能幫你意識到這種損失的存在。
— 這三個字脫口而出 —
— 你就徹底與一個新世界無緣了 —
當被問起,愿不愿意了解一個新事物時,很多人張口就來,“沒興趣”。
為什么這么干脆,甚至都沒怎么經(jīng)過考慮?
那是因為,直截了當?shù)卣f“沒興趣”,就可以在一開始避免花時間精力去了解了嘛,這可以省多少工夫!然后,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保持原狀,反正自己沒興趣嘛。
廢話!都沒有主動去了解,連門框的邊還沒挨著轉(zhuǎn)身就走了,哪來的正向反饋?又哪來的興趣?
都只是在為偷懶找的借口罷了!你知不知道,這么一個轉(zhuǎn)身,就讓你跟新世界的大門擦肩而過了。
在我看來,你的問題就在于:
1. 從來不知道什么是“學習興趣”;
2. 說白了,對新東西沒有了解的意愿,就是對生活沒有熱情。
我們從小被灌輸?shù)囊痪湓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的潛臺詞似乎是,沒有學習興趣,干脆一開始就別去費力氣學了,提前止損。仿佛因為沒興趣,就算學習過程再努力,也學不出什么成果。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很多人是高估了“學習興趣”的效果,以為有了“學習興趣”,一切問題就引刃而解了,從此懶惰沒了,拖延癥治好了,早起有動力了,上課有精神了,工作有熱情了……
再加上那些成功人士的傳記,喬布斯、扎克伯格、馬斯克……看完這些人的經(jīng)歷,你若有所思:他們之所以那么成功,不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學習興趣”么!
哪有這么簡單??!
首先要知道的是,學習一定是脫離舒適感的。這意味著,沒有“快樂學習”或者“輕松學習”這樣的說法。所以,對某項事物有沒有興趣,不能簡單通過是不是能輕松入門來判斷。
記住了:即便剛接觸就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不意味著你的學習過程會是輕松的。
學習興趣的形成,其實是在學習的過程,逐步建立了一種激勵機制,這種激勵機制能夠讓你持續(xù)得到正向反饋,最終讓你對獲得激勵的渴望,超越對脫離舒適感的厭惡。
所以,興趣往往不是一開始就有,而是培養(yǎng)出來的。學習興趣歸根到底,是形成了對學習厭惡感的駕馭能力,能掌控學習厭惡感的原因就在于,在激勵機制之下,你大部分得到的是價值肯定,比如外界的物質(zhì)獎勵或他人的肯定,或者是自尊感的滿足。
因為學習是有不舒適感的。除了少部分天才,能經(jīng)歷比別人少得多的痛苦就能達到較高的層次,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首先要做的,可能就是適應(yīng)這種不舒適感,直到能夠駕馭和掌控它。
久而久之,你也許會發(fā)現(xiàn)超越這種不舒適感的意外之喜,這時候你才會有把握判斷說,自己是不是真的對這東西有“學習興趣”。
所以,不要輕易說自己“不感興趣”,你得再往前試一下。
這個過程就類似于談戀愛。現(xiàn)實中的戀人很少是靠雙方的“一見鐘情”在一起的,很多情侶剛認識時,對對方可能并沒有感覺,往往是靠一段時間的相處后,對彼此漸漸熟悉,好感才與日倍增的。
而即使一見面就“一拍即合”,往往也是因為在恰當?shù)臅r間,發(fā)現(xiàn)了對方與自己在價值觀或?qū)徝郎虾芟嗨?,所以產(chǎn)生了進一步接觸的興趣。
而對某件事物的“一見鐘情”,也是因為在學的過程中,用到了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或經(jīng)驗,很快就產(chǎn)生了學習價值,你也就很快接收到了正向反饋,從而繼續(xù)鉆研,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
所以,如果你才接觸一個新事物沒多久,還處于淺層階段,千萬不要輕易對自己說“沒興趣”,也許這只是你本能對學習的不舒適感。
學著去駕馭這種不舒適感,告訴自己不管怎么樣,先努力去學,直到做得比其他人好。當你能做到這一點,并得到別人肯定的時候,如果還是厭惡感大于成就感,你才該考慮是不是真的不感興趣。
不過,也一部分人,他們在小時候就對某類知識產(chǎn)生顯著的學習興趣。他們是幸運的,因為天賦或者有父母的鼓勵,很早就幫他們形成了激勵機制,一直沿用至今。
大多數(shù)在早期沒有建立起“學習興趣”的人,需要在后期去主動嘗試,甚至需要推著自己多往前走走。不停留在淺層的觀望狀態(tài),這樣才能真正讓我們做出準確判斷:那究竟是不是自己的“興趣”。
試著往門檻里多邁一步,你看到的風景就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