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在眾多的胡桃木槍托中,最完美最受歡迎的是法國產的,果然還是浪漫的法國人啊
此外制作槍托有好的木材還遠遠不夠,據(jù)說一個頂級胡桃木槍托的誕生要經歷近十年,首先要選擇百年的胡桃樹,再截取離樹根約2米部分的木材,因為這部分的木材最厚實,然后將切好的木材放到水中泡制數(shù)年,然后再拿出來晾數(shù)年,加工前還要在高溫的干燥室內放置數(shù)十天。然而一到戰(zhàn)時,別說是漫長的制造工藝了,就連像樣的胡桃木都供給不了,所以有些國家就拿樺木、山毛櫸、山核桃樹等來應急,在加拿大、美國等北半球北部國家則更多地是選擇比較容易獲得的楓木作為槍托的材料,不過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蘇聯(lián),蘇聯(lián)即使是在二戰(zhàn)最激烈的時刻,也還有大量充足的優(yōu)質木材來制作槍托。在早期一些槍還會在槍托末端安裝金屬用于白刃戰(zhàn),到了現(xiàn)代一些大威力步槍也會在槍托末端安裝橡膠塊以達到緩沖的目的。
▲如今槍托的制造過程,不過大多都是批量化制作
這樣一來那些木材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就比較為難了,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優(yōu)質木材去制作原木槍托,于是就誕生了膠合板槍托,這種人工材料的每塊木板都是按照紋路進行排列的,所以削出來的花紋特別好看,而且膠合板在經歷日曬雨淋時形變程度也比原木槍托小,后來人們干脆放棄了木制槍托,直接用塑料和金屬代替,這樣一來制成的槍托不會形變,不過到了極寒或極熱的環(huán)境后,金屬和塑料槍托就會讓使用者感到很不適,所以現(xiàn)代槍支一般都會在槍托上包裹一層特殊材料,同時金屬和塑料的吸收振動能力也沒有木頭好。不過總的來說原木還是不適合用于大批量的武器制造,所以如今軍用武器大多放棄了原木槍托(蘇聯(lián)產的AK-47大多是膠合板),不過在民用領域還是有大量的原木槍托存在。
▲上圖依次為原木槍托,塑料槍托,膠合板槍托(原木槍托長不出那樣的花紋)和金屬槍托,如今純原木槍托很少見,軍用更多地使用的是工程塑料或者是其他復合材料的槍托,金屬槍托在競技領域比較常見
總的來說槍托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單體型槍托,即槍托由一整根木頭制作而來。早期的步槍基本上用的就是這種類型,根據(jù)木料延伸到槍口的程度又可以分為全槍托和半槍托。這種槍托的設計初衷是最大限度的保護槍管,不過后來發(fā)現(xiàn)這種結構時間一長影響射擊精度,全覆蓋的木材在日積月累的形變中,會擠壓槍管,所以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單體型槍托就被淘汰了,只有民用領域和少量的軍用領域還在使用單體型槍托中的半槍托結構。
▲上圖都為單體型槍托,只不過上面的是全槍托結構,該結構在二戰(zhàn)以前比較常見,現(xiàn)代已經基本絕跡,下面是半槍托結構,在民用領域或軍用狙擊槍領域比較常見
此后就是雙體型槍托,就是一個金屬槍身將槍托分為前后兩個部分,這種結構在霰彈槍領域被大規(guī)模應用,后來又出現(xiàn)了獨立于槍托的握把,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最常見的軍用步槍結構,這就是三體型槍托。這種結構的槍托靈活實用,非常適合突擊步槍。
▲雙體型槍托將槍托一分為二,三體型槍托多了一個獨立的握把,現(xiàn)代突擊步槍基本上都是這種結構
在士兵進行瞄準的時候,槍托是抵在肩部的,眼睛和瞄準線在一條直線上,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槍托向下彎曲。如果槍托過高,士兵在瞄準時就只能翻白眼,特別難受。不過彎槍托有一個先天的不足,那就是后坐力和肩部作用力不在一條直線上,這樣一來槍口就會受到一個向上的合力,這種缺點在手動栓式步槍上還不明顯,到了后來連發(fā)的自動步槍上后就漸漸顯示了出來,最為著名的就是AK-47,向下彎曲的槍托導致了AK-47槍口上跳很嚴重,第一發(fā)還有準度,到了后幾發(fā)彈道就會上飄。后來各國就基本上放棄了彎槍托,采用后坐力和肩部作用力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直槍托。采用直槍托后問題又來了,那就是槍手的眼睛高過了瞄準線,有的國家采用的方法是提高照門和準星高度(比如M4A1和我國的95式),不過這樣一來士兵頭部露出去的部分就多了,很危險。還有一些國家并沒有提高照門和準星高度(AKM和日本89式),這樣一來士兵瞄準時就只能往上翻白眼了。
▲彎槍托非常適合瞄準,頭部暴露面積少,就是槍口上跳嚴重
▲說起彎槍托和直槍托,AK-47和AKM兩兄弟是最好的例子,AK47是彎槍托,所以槍口上跳很嚴重,到了AKM改良成了直槍托,后坐力和肩部作用力在一條直線上,所以AKM的槍口上跳不是很嚴重,不過AKM采用直槍托后沒有提高準星和照門高達,射手抵肩射擊時很別扭
既然有上下彎曲,那就肯定會有左右彎曲,因為槍支抵肩射擊時向右偏的槍托非常舒服(不包括左撇子),不過同理連發(fā)射擊時槍口會往左跳,所以現(xiàn)代突擊步槍的槍托并沒有右偏角,在一些單發(fā)的競技用槍中,會有一定的右偏角度,不過小到肉眼一時很難分辨出來。
前護木就是槍管下部的那一段木頭,可別小看了這塊木頭,它對提高槍支的穩(wěn)定性有著重大影響,由于射擊時一只手在后部握把處,一只手在前護木處,所以槍支的穩(wěn)定性全靠這兩個部位。一般前護木都有兩個特點,一個就是盡量的貼合手部,讓射手握起來特別舒服。還有一點就是盡量的要細,因為這樣轉移起來比較靈活,不過也不能太細。最好的形狀就是下面粗,上面細,中間還要有一個放手指的卡槽,于是就有了拇指槽。
▲競賽用槍的前護木為追求穩(wěn)定通常比較大,而且運動員也不需要用手去握,畢竟越重的物體越穩(wěn),而其他步槍的就比較細小,而且非常貼合手指
▲手動霰彈槍和自動霰彈槍的前護木在形狀大小上也有不同
不過還有兩個特例,那就是自動霰彈槍和泵動式霰彈槍以及競賽用槍。因為自動霰彈槍和泵動式霰彈槍的筒式彈倉在前護手內部,所以體積比較大,競賽用槍不需要將手放在前護木上面,為了維持穩(wěn)定性,大多為重重的方式結構。
▲上圖為李恩菲爾德的上部護手,下圖為日本89式的一體化護手
護手則是槍管上面的那部分,一般的軍用槍支都會進行長時間的射擊,這樣一來槍管就會變得很燙手,因為戰(zhàn)場上什么事都會發(fā)生,為了防止士兵被燙傷,所以就安裝了一段護手。可是在射擊頻率較低的民用獵槍和競賽用槍上面,護手就顯得很多余,所以就被去除了?,F(xiàn)代步槍使用的是一體式護手,就是將前護木和護手合為筒狀,然后直接套在槍管外面。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常見步槍的4種握把(不是獨立握把)結構:
▲從左往右,從上到下依次為直式握把、半手槍式握把、手槍式握把、全手槍式握把
喜歡的話就點贊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