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發(fā)生了一件讓我非常有感觸的事情:
因為剛搬了新家,所以我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來大掃除。
一旁的女兒看到我和爸爸這么累,主動提出來幫忙。看她這么有熱情,我便欣然答應了。
剛開始,我給女兒安排了比較簡單的家務工作,比如收拾自己的玩具。
她做得非常起勁,玩具也收拾得井井有條。
后來,我讓她把自己的小衣服疊起來放進柜子。也許是從來沒有疊過衣服,女兒做起來并不順利。
這個時候,爸爸走到她面前說:“小孩子不會疊衣服,還是讓爸爸來吧!”
令我沒想到的是,這句話居然讓女兒一下就生氣了。
后來,女兒告訴我,爸爸的這句話讓她感覺很不開心,因為她非常想要疊好自己的衣服,可爸爸的話讓她覺得這點小事自己都做不好。
為什么我說這件事很觸動我呢?
我們總是認為孩子還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所以會下意識幫助孩子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包括本該孩子獨立完成的事。
等孩子慢慢長大了,我們發(fā)現(xiàn)他太過于依賴父母,就會認為孩子不夠獨立,然后不停地否定和批評孩子。
最后,孩子越來越自卑,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可這一切的源頭,就是因為父母當時的“包攬”。
02
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我時常自我反思:家長的某個不經(jīng)意的舉動或者一句話,其實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尤其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這方面,如果你總是做下面這三件事,是非常容易導致孩子過度自卑的。
一、習慣用“激將法”教育孩子
很多家長喜歡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發(fā)自己家孩子的學習動力,然而這種“激將法”式教育真的靠譜嗎?
“激將法”常見的溝通模式是:
“你現(xiàn)在這么差勁,將來肯定考不上大學,也找不到好工作!”
“我看你就不是學習的料!”
站在家長的角度來說,我們之所以會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是因為想要激發(fā)孩子內(nèi)在的源動力,希望孩子能夠自己督促自己進步。
但是當孩子聽到家長這么說的時候,他會怎么想呢?
首先,孩子第一個接收到信息是否定——也就是家長的不認可。
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不自信,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一旦孩子形成了這樣的心理暗示,那么他就會更加否定自己,即便別人夸他是很優(yōu)秀的,他也體會不到快樂。
其次,孩子會感受到無助。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怕光說不做。如果我們總是用語言去刺激孩子,但是并沒有幫助他解決問題和困難,那么孩子自然會覺得很無助。
畢竟,孩子的成長需要的就是家長的支持和陪伴。
這種“激將法”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他們會因此將否定內(nèi)化,從而不再相信自己能夠變得優(yōu)秀。
二、處處給孩子設限
我們總是認為,小孩子什么都做不好,于是便會經(jīng)常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簽”。
然而,人都會經(jīng)歷不會做到會做、做不好到做得好的過程,所以如果我們從開始就不給孩子嘗試的機會,那么他們?nèi)绾潍@得自信呢?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每個人自信的來源是什么?
是別人的夸獎?還是內(nèi)心對自己的信任?
其實,每個人包括孩子,獲得自信的渠道很簡單,那就是每件小事。
如果那天童童能夠獨立完成疊衣服,不管結果怎么樣,總之孩子嘗試了之前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那么她就會很容易從這件不起眼的小事上獲得成就感。
成就感,是孩子獲取自信最直接的方式。
也許我們是想幫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也許我們懶得幫孩子收拾“爛攤子”,但是我們要明白的一點是:在孩子看來這也是一種否定。
我們要嘗試放手,讓孩子多嘗試去挑戰(zhàn)一些難度高的事情,不管他做的好不好,我們都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認同,提高孩子的自信。
三、不給孩子面子
我見過很多家長當街訓斥孩子,其實這種行為非常不妥。
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令人憤怒的事情,都不要在公開的場合訓斥他,因為這會讓孩子非常無地自容。
尤其是當家長訓斥孩子時,一旁有很多圍觀者,這會讓孩子更加不舒服。
其實不只是大人愛面子,小孩子也是一樣的。
如果我們經(jīng)常這么做,孩子會更加自卑,甚至不敢在公開場合說話。
我們可以換位思考,如果在職場中,上司當著同事的面批評了你一頓,你是不是也感到非常沒面子?
如果孩子真的做錯了事情,我們可以在家里,或者沒有其他人的地方,小聲地訓斥,最大程度上保護孩子的自信心。
培養(yǎng)一個自信的孩子有多重要?
如果說努力是成功的最佳方法,那么自信就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燃料。
一個自信的孩子,行動力都不會太差,因為他們始終相信自己能做好。
同樣的,一個自信的孩子,也不會太在乎別人的評價,有比較穩(wěn)定的內(nèi)在。
所以,多鼓勵、多支持、多陪伴,才能讓孩子更加自信,更加強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