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推著走的孩子,可能會走得快,但一定走不遠。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激發(fā)孩子的內在動力,讓他主動、大膽地往前走。
◆ ◆ ◆
為人父母,從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那一刻,我們的付出就開始了。
養(yǎng)育、陪伴、教導......很多家長都心甘情愿地放下自我,把心血傾注到孩子身上。
但我想告訴各位家長:14年來,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放棄了自我,一心撲在孩子身上!
不僅我每天過得焦慮無比,孩子也過得非常壓抑,變得非常叛逆難管,極度厭學。
01
女兒出生后,因為沒有老人幫忙帶孩子,我干脆辭了職,當起了全職媽媽。
我想,既然我專門教育孩子,就要做出成績,把女兒教育好,才不辜負自己的付出。
所以在女兒的習慣培養(yǎng)和學習方面,我管教比較嚴格,要求也很高。
我經常和她說的一句話就是:
“媽媽為了你,放棄了那么好的工作和發(fā)展,你不好好學習,對得起媽媽嗎?”
在這種思想灌輸下,女兒最怕看到我傷心失望的表情,也覺得自己考不好就是對不起爸爸媽媽,于是對學習格外上心。
小學畢業(yè),女兒順利進入了本地的重點初中。
可我還沒來得及高興多久,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徹底改變了平靜的生活。
02
考入這所重點中學的孩子,基本等于一只腳踏入了重點高中的門檻,升學率非常高。
同樣,能考入這所學校的孩子,也都是原先學校中的精英。
開學一個多月,女兒就回家跟我抱怨:
“我們班簡直太卷了,我今天才知道,有的同學已經把初二的數學和英語提前學完了,這是要把人逼到什么份上???”
我聽了反而很高興,教育女兒:
“在這樣的班級里,有這樣的同學做榜樣,不是難求的財富嗎?
你不應該抱怨,而是應該向人家學習!”
女兒不吭聲了。
為了不落后,她每天學到很晚,常常11點多,房間的燈還亮著。
可隨后的期中考試,卻給了女兒重重的一擊。
她從小學起就一直穩(wěn)定在班級前三,現在卻一下子排到班級四十多名,幾乎是倒數的名次。
震驚憤怒之余,我質問女兒:“天天學習,都學到哪里去了?考成這樣,你怎么好意思的?”
女兒哭了。
看著她傷心又愧疚的眼神,我很心疼。
但為了能激發(fā)她拼搏的斗志,我只能繼續(xù)狠心敲打她。
飯桌上,送她上學的路上,回家后,我見縫插針地激勵她,訴說自己的不易。
雖然女兒一直低著頭不說話,但我知道,內心敏感的女兒一定會聽進去。
可沒想到,女兒不僅沒有因為愧疚更加努力,反而覺得學習太內卷了,堅決要求休學!
一開始聽到女兒的決定,我震驚,憤怒,所以我不停對女兒進行說服教育:
“爸爸媽媽辛辛苦苦,全都是為了你,你怎么能說不上學就不上學?”
“你這孩子能不能有點責任心?”
可我的訴苦并沒有激發(fā)女兒的愧疚,她反而拒絕跟我交流,把自己關在房間誰也不理。
如果我強行開門進去,女兒就大吼大哭,聲嘶力竭的樣子讓我感到害怕。
時間一天天過去,轉眼就快一個月了。
老公也從一開始的安慰我,變成指責和埋怨。
他認為我這個媽媽很失敗,居然把女兒教成這個樣子。
那段時間,家里陰云密布,我和女兒吵完跟老公吵,破碎的關系讓我一夜夜睡不著覺。
03
實在沒辦法,我只能上網去搜,找一些教育孩子的文章、視頻來看,開始系統(tǒng)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
經過一番學習,我漸漸弄清了局面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這樣的。
確實,和很多家長一樣,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習慣用“我的辛苦付出”來讓孩子“愧疚”和“感恩”,進而聽我的話。
在她小時候,這一招確實也蠻管用,只要我一說“媽媽太失望了”,“媽媽為了你有多不容易”,女兒就會感到內疚,然后立即改正錯誤,認真努力學習。
那時候,我不懂科學的養(yǎng)育方式,也缺乏反思。
于是,我開始頻繁運用這種錯誤的方法,還為自己能影響女兒、激發(fā)她的學習動力而暗暗高興。
但到了初中,這種方式的效果漸漸減弱!
不同程度的愧疚感,反而會導致孩子出現敏感、叛逆的行為。
最后不僅不起作用,反而會讓孩子有種“死豬不怕開水燙”,干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因為在孩子心里,產生“愧疚感”來折磨自己之后,自己已經完成了一種“彌補”。
厭學、休學、抑郁、離家出走等問題,往往就是這么來的。
長期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女兒現在徹底躺平,厭學休學,不愿意和父母溝通。
如果孩子沒出現問題,我還意識不到,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對。
就像一位老師曾對我說的那樣:
“過度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向孩子表現出自己的付出與犧牲,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
孩子隨之產生的情緒也只能是負疚感,以及無力支付'報答’而導致安全感的缺失?!?/p>
在愧疚中長大的孩子,即使間歇性努力,也不是來自內心的自我驅動力,而是一種來自外界的動力,這樣的動力是不持久的。
那我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恢復學習動力,重拾學習信心,趕快回去上學呢?
老師告訴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修復孩子的內心和學習動力也需要一個過程。
他建議我放下急功近利,在生活中循序漸進,引導孩子走出困境。
04
1. 改變關注點,少看成績,多關心孩子
根據兒童心理發(fā)展學的規(guī)律,青春期的孩子已經發(fā)展出擔憂未來的能力,并對自己缺乏信心,所以很容易焦慮和抑郁。
雖然他們經常一副不當回事的態(tài)度,引發(fā)父母的憤怒和擔憂,
但實際上,學業(yè)、社交、自我發(fā)展的壓力,每一項都能讓他們崩潰。
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不當,忽略了孩子的情緒變化,很可能會惡化成心理問題,進一步發(fā)展成厭學、休學等嚴重問題。
事到如今,回想起女兒休學前的狀態(tài),我發(fā)現她其實早就表露過內心的崩潰。
成績的大幅退步,同學競爭的落后,讓女兒焦慮又恐懼。
可每當她向我傾訴時,我都用嚴厲的說教,強硬的態(tài)度給頂了回去。
我沒有關注她的身心狀態(tài),只是一味強調好好學習。
最后,女兒心態(tài)徹底崩了,躺平放棄。
2. 改變教育心態(tài),少一些“道德綁架”,多一些理解
很多青春期孩子變得厭學、叛逆,都是從父母不理解他們開始的。
我就是一個習慣于“道德綁架”,對女兒缺乏理解的媽媽。
雖然我可以為了女兒毫不猶豫地付出一切,但在日常教育中,對她就像對待自己的附屬品一樣。
“我是你媽媽,我還能害你嗎?你就應該聽我的。
你不好好學習,對得起我嗎?
媽媽為了你......”
這些是我經常對女兒說的話。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而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向成年人轉變的階段,自我意識覺醒,更加渴望父母的理解。
對于父母試圖通過“道德綁架”,來激發(fā)自己的愧疚感也越來越反感。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
理解孩子的處境,注意說話的方式,少一些命令,多一些商量;
拒絕用愧疚感綁架孩子,傾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少一些強迫,多一些信任和放手。
那段時間,我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學習如何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也把學到的方法應用到跟女兒的相處中。
漸漸的,我把關注點轉移到自己的成長、調整上來,不再過多關注女兒的學習問題,不再催促她趕緊去上學,也不再嘮叨自己的不容易......
在她心情好的時候,我會征求她的意見,然后帶她走出家門。
逛公園、去海邊、吃美食......每一樣活動都全身心沉浸,從不提一句跟復學有關的話。
湖光山色有著強大的治愈力,我們母女的關系也在放松的游玩時光中,一天天融洽起來。
終于有一天,女兒忍不住主動開口,問我為什么不著急逼她回學校了,難道不擔心她學習追不上嗎?
我也趁這個機會,把自己這些天的學習經歷、反思過程講給女兒聽。
我告訴她,過去因為媽媽不懂教育,給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我們現在要一起調整,讓她做一個開開心心的孩子,我也做一個快快樂樂的媽媽。
聽我這樣說,女兒一下子哭了。
她哭得好大聲,我趕緊上去抱抱她,我知道,她心里有太多的委屈。
情緒得到釋放之后,女兒的狀態(tài)有了很大改善,厭學情緒也在慢慢減少,第二周就提出想要回學校上學。
這次期中考試,女兒班上26名,在我看來,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我真心為女兒的進步感到高興,聽到我的鼓勵和認可,女兒眼睛里忐忑的神色一掃而光,她長長松了一口氣,吃過晚飯后,她愉悅地哼著歌,回到房間安安靜靜寫作業(yè)。
看著女兒專注的側臉,我明白,這是她內在的學習動力被喚醒了,自己主動想學。
有了這樣的狀態(tài),我又何必為一次考試的名次擔心呢?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
“外驅力也能驅動一個人,但它帶來的感覺是較勁、痛苦和內耗?!?/p>
深以為然。
從小被逼著學習的孩子,哪怕成績好,學習動力也不足。
一旦遇到高手,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如何努力追上來,而是用逃避來避免慘敗。
就像我女兒一樣,在挫折面前跌倒后,便再也無法站起來,只能用休學來解決成績下降的問題。
所以,和女兒一塊捱過這次難關后,我深深地意識到:
逼孩子學習的效果有限,用過度犧牲來綁架孩子更是不可取。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放手,培養(yǎng)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內在力量,做人生的主人,主動積極地面對學習中的坎坷。
教育孩子就是一場修行,遇到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愿意去調整、改變!
如果你家也有青春期孩子,也在為孩子的厭學、叛逆問題焦慮,希望你可以參考我上面的兩點經驗,先從自己開始,做出改變。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的孩子也會向陽生長,成長得自信明媚。
來源:新父母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