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學(xué)家王安石,曾經(jīng)寫下過一首題目為《平山堂》的七言律詩,“城北橫岡走翠虬,一堂高視兩三州?;瘁諏χ鞕诔?,江岫云齊碧瓦浮。墟落耕桑公愷悌,杯觴談笑客風(fēng)流。不知峴首登臨處,壯觀當(dāng)時有此不?”
這座雄偉壯麗,高聳云霄,讓王安石贊嘆不已的平山堂,在揚州城中,是文忠公歐陽修當(dāng)年在揚州做知府時修建的,位于揚州城西北的大明寺旁邊,“江南諸山,拱列檐下,若可攀取”,所以被稱為平山堂,所以王安石才會在自己的詩中,形容平山堂“淮岑日對朱欄出,江岫云齊碧瓦浮”。在這所平山堂的旁邊,歐陽修還種了一株柳樹,被稱為“歐公柳”。
關(guān)于這所平山堂,歐陽修也寫過一首詞,《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fēng)。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北藭r,歐陽修已經(jīng)調(diào)任揚州,而劉敞被派往揚州做知府,歐陽修就寫了這首詞送給劉敞。
1072年,歐陽修逝世。到了1084年,他的學(xué)生蘇東坡,來到了這所由老師修建的平山堂,想起已經(jīng)過世十余年的恩師,蘇軾感慨萬千,提筆寫下悼念恩師的詞——《西江月·平山堂》: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fēng)。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蘇軾曾經(jīng)三次來到平山堂,一次是在1071年,一次是在1074年,還有一次就是1084年,也就是寫下這首詞的時間。
“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此時,歐陽修已經(jīng)過世十余年了,但是歐陽修當(dāng)年留在平山堂墻壁上的筆墨,還依然存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fēng)”,歐陽修在自己的詞中,稱自己為“文章太守”,蘇軾自然也這樣尊稱老師,所謂的“仍歌楊柳春風(fēng)”,也就是歐陽修所做的《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
“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白居易曾經(jīng)在《自詠》中寫道,“百年隨手過,萬事轉(zhuǎn)頭空”,也就是在感嘆人生中的一切事情,在身后只不過是一場空。但是蘇軾卻更進一層,說“未轉(zhuǎn)頭時皆夢”,白居易說人生百年之后,一切只不過是一場空,但實際上,誰的人生不是一場夢呢?
這一句“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點醒了多少夢中人?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終歸不過是一場夢,又何必計較太多?終有一天,一切都會過去,何不快樂一些?
這首《西江月·平山堂》,既有蘇軾對恩師歐陽修的深情緬懷,也有蘇軾對人生的醒悟和感慨。